黃春媛
【摘 要】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的張弛有度,直接關系著能否完美地演繹歌曲,能否為觀眾帶來魅力無限的視聽盛宴。其實,要處理好這里的“張弛有度”,也就是處理所謂的“松”與“緊”關系。筆者對聲樂演唱中的“松”與“緊”的關系的探討,不僅旨在探究聲樂技巧方面的“松”與“緊”的辯證關系,更意在探究演唱者心理狀態(tài)方面的“松”與“緊”的辯證關系,無論是對歌唱者而言,還是對教育者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
【關鍵詞】聲樂演唱;“松”與“緊”;張弛有度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98-01
一、聲樂演唱技巧方面的“松”與“緊”
在聲樂演唱中,不論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亦或是通俗唱法,人們不再只滿足于樂感好這個欣賞品味了,如今對聲樂技巧都極其重視。不管大陸還是港臺,抑或國外的一些知名歌手,他們雖然歌唱的風格不同,但無一例外地都巧妙處理好了聲樂技巧方面的“松”與“緊”的關系,本身的好嗓音加上發(fā)聲方法的科學運用,自然便發(fā)出美妙圓潤的歌聲歌聲圓潤[1]。
(一)氣息技巧方面的“松”與“緊”。在古代,中國聲樂理論中的“氣動則聲發(fā)”與“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為氣息的科學性提供了歷史依據(jù),也表現(xiàn)了氣息在古代就被重視的意義。聲樂演唱者在練習吸氣的時候,都是先通過鼻子與嘴巴共同將氣流像打哈欠一樣恰當?shù)匚M肺部[2];然后,把這股氣流送到肺的最底部,因為肺部此時在擴張,歌唱者的橫膈膜感到有強烈的下降感,呼吸肌肉群也隨著活躍起來,小腹感覺到向上提并且緊張的感覺,此時把腰部一圏與兩肋像憋氣的感覺一樣用力向外擴張。將這種感覺持續(xù),并且很好地把握,這就是所謂的“緊”。掌握好“緊”后,就需要“松”來配合,通過腹部肌肉與橫膈膜的活動把將氣息慢慢送出。歌唱者能否合科學地控制氣息中“松”與“緊”的關系,很大意義就決定了他能否張弛有度地演唱歌曲。著名作詞家何其玲與作曲家阿鯤再繼電視劇《紅高粱》中片尾曲《九兒》后再次合作創(chuàng)作了《羋月傳》的主題曲《伊人入夢》,霍尊的氣息的“松”與“緊”默契配合相得益彰,讓聽者為之傾倒。
(二)咬字的“松”與“緊”。大家都知道,我們平常說話就在我們的口腔即可形成元音,而歌唱者的元音與之差別則很大:在歌唱者的咽喉部位內形成元音,用口腔摟著音,建議口型外穩(wěn)內張,與豎著的發(fā)音共同配合,這樣就使歌唱者的聲音圓潤、豐滿有穿透力。通俗一點說,聲樂演唱咬字的“松”與“緊”最關鍵的要領是,聲音未出,口型先在咽喉部位待定,直至張弛有度地將歌詞送出,喚起大家的共鳴[3]。比如國母彭麗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調》,對于歌詞的咬字,就是松與緊的完美契合,讓我們感受了沂蒙山的青山綠水,歌曲的意境之美被得以形象地再現(xiàn),發(fā)揮了極致的藝術魅力。
(三)音色的“松”與“緊”。一個人能否最終成為優(yōu)秀的歌唱家,若沒有先天絕對優(yōu)勢的音色,是難以在剛出道被大家認可的。若一個人擁有多變的的音色,那他就向聲樂藝術之門邁進了一步,若能把握音色的“松”與“緊”的關系,則會讓藝術作品更富有靈動性更富有感染力[4]。比如李玉剛和石頭唱的《雨花石》,他們利用自己的音色優(yōu)勢,運用真假聲的變換,讓觀眾感受了癡情的憂傷愛戀,欣賞了反串的演唱藝術。
二、聲樂演唱表現(xiàn)方面的“松”與“緊”
(一)生理方面的“松”與“緊”。在聲樂演唱中,由于歌唱的姿勢不良和多余運動以及聲音未出立即放松諸多原因,從而形成了生理狀態(tài)的“緊張”。所以,演唱者一定要憑借自身的優(yōu)勢,讓自己的獨特魅力盡情發(fā)揮,以便達到最好的演唱效果。演唱時,將各部位緊張的肌肉徹底放松,讓自己平時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克服緊張,真真正正做到張弛有度。
(二)心理方面的“松”與“緊”。針對歌唱技巧中不成熟和因怯場造成的心理“緊張”,演唱者除了克服身體緊張之外,一定要克服自己的心理緊張??梢栽谘莩罢罩R子,自我心理成功體驗法來樹立預設的信心,并且要及時處理好自己要心理感情,全身心投入到歌曲的演出中。盡力讓自己的心態(tài)平和下來,也可以聽聽輕音樂看看花開的小視頻來放松自己的心情,從而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方面的“松”與“緊”的和諧關系[5]。
三、結語
在聲樂演唱中,對于“松”、“緊”的科學合理的適度操控,進而達到了游刃有余得心應手的境界,歌唱者的身體相關部位的器官與肌肉的默契配合,一定會產(chǎn)生富有吸引性之音、富有穿透性、富有磁性富有意境的美妙的天籟之音。
參考文獻:
[1]許偉欣.音樂內心聽覺與聲樂藝術實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4.
[2]李瑞津.“打呵欠”是聲樂教學中一舉多得的有效方法——學習李維渤先生《發(fā)聲訓練中的四個“R”》有感[J].音樂研究,2001(03).
[3]楊靜.淺談歌唱技巧[N].江淮時報,2006.
[4]楊丹旎.歌唱音色多角度分析及運用[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5]王茹湘.聲樂教學中的心理調控[J].中國音樂,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