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蕾
?
“名記”范長江
——近60年國內(nèi)范長江研究綜述
程 蕾
[摘 要]以中國知網(wǎng)為主要依據(jù),收集從1957年4月至2014年1月近60年來有關范長江研究的學術(shù)成果,整理分類后發(fā)現(xiàn):研究者所研究的對象,主要為人物評析和人物作品評析兩大類。研究者所選擇的角度較為多樣,其中不乏對范長江的新聞思想、范長江的人文精神、范長江新聞獎、其深度報道和通訊的特色及其作品本身的傳統(tǒng)研究,而且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以全新的獨特視角對早期研究進行“證偽”研究和比較分析研究,充分顯示出國內(nèi)對范長江研究視野拓寬、研究向縱深發(fā)展的新趨勢,為我們提供了更為飽滿的人物形象和全新視域。
[關鍵詞]范長江;通訊;長江精神;范長江新聞獎;研究綜述
[作者]程蕾,安徽大學新聞傳播研究生院。
以“范長江”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搜索,可得相關結(jié)果1567條,其中包含“范長江”題名的文章共570篇。
范長江是我國杰出的新聞記者、新聞家和社會活動家。改革開放以來,范長江的新聞作品及生平、貢獻等也吸引了國內(nèi)業(yè)界、學界的眾多知名學者進行研究,例如提供了大量范長江生平史料的《范長江傳》、范長江紀念與研究文集《不盡長江滾滾來——范長江紀念文集》,以及個案研究《國際新聞社回憶》《范長江與青記》等專著。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胡正強在文章《范長江研究中的不足及表現(xiàn)》中稱:“全面而系統(tǒng)地掌握范長江的新聞作品,是客觀公正研究和評價范長江的前提。目前學界對范長江新聞作品的搜集很不完備,如至今沒有一部范長江的作品全集出版,更沒有也不可能有一部比較詳細可靠的范長江生平行止和著述系年之類的著作問世,直接造成了范長江研究中以偏概全、評價失當?shù)热毕莼虮锥穗y以避免?!保?]
筆者對范長江的研究經(jīng)整理分類后發(fā)現(xiàn),關于范長江的研究多集中于范長江的新聞思想、人文精神、范長江新聞獎、其深度報道和通訊的特色及其作品本身的傳統(tǒng)研究,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以全新的獨特視角對早期研究進行“證偽”(代表研究作品有尹韻公的《為什么不是范長江?》和《論范長江“研究紅軍北上以后中國的動向”的目的之不能成立》)和比較分析研究,充分顯示出國內(nèi)對范長江研究視野拓寬、研究向縱深發(fā)展的新趨勢,為我們提供了更為飽滿的人物形象和全新視域。
關于范長江人物及生平研究,包含的范圍很廣,除了學者的研究性論文,還包括《光明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四川日報》《中華讀書報》等以其他媒介形式發(fā)表的研究文章,如《一生求真的新聞巨子范長江》(鐘振宇,《四川日報》)、《新聞巨子范長江》(王玲,《光明日報》),以及由中國新聞出版社出版的方蒙編著的《范長江傳》、藍鴻文所著的《范長江記者生涯研究》和《面向新聞界》、于友的《解讀范長江:記者要堅持真理說真話》等專著和回憶錄《最后的歷程——記父親范長江“文革”前和“文革”中的往事》(范蘇蘇,《新聞愛好者》2012年21期)。
學者賈隨平在文章《范長江及其〈中國的西北角〉研究綜述》認為,當前的研究者側(cè)重對史料的分析和挖掘,以還原事實和還原歷史的精神為基準,研究政治領導人的關系,如范長江和毛澤東的關系及范長江與周恩來、張學良、陳大章的關系。這個觀點,確實在筆者的資料整理中得到了證實。如《范長江與毛澤東、周恩來的交往》和《毛澤東與三位〈大公報〉人的交往》??梢哉f,研究范長江,必然不能脫離他所處歷史時代的大事件及其從事的新聞媒體和所進行的新聞活動,自然就有了范長江與各類政治事件的關系,范長江與《大公報》、《華商報》、《人民日報》、《解放日報》、青年記者學會、國新社等新聞媒體之間關系的研究。范長江也正是在各種各樣的政治事件及其所參與的新聞媒體中書寫了自己作為新聞記者和社會活動家的一生,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
除此之外,還有將范長江與國內(nèi)外其他杰出的新聞記者及社會活動家做比較分析的文章,如《瞿秋白與范長江:兩代記者的真理探索比較》(賈廣惠,《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六輯)、《從范長江和埃德加·斯諾關于陜北的報告文學看中美思維方式的差異》(李振粉、李銀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黃遠生與范長江比較研究》(周四根,《九江學院學報》)等。在李振粉和李銀波合作的《從范長江和埃德加·斯諾關于陜北的報告文學看中美思維方式的差異》一文中,研究者除了從國內(nèi)外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觀出發(fā)行文,同時從報告文學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和斯諾的《西行漫記》中反映出中美思維方式的差異這一更為宏大的主題。這些比較作品中,研究者從世界觀、從業(yè)經(jīng)歷、業(yè)界影響、新聞思想、新聞作品等方面對范長江和同時期其他名記者做了深入對比,這種橫向的比較研究給我們帶來全新的研究視角,使得我們獲得了更豐潤、客觀的人物形象,但這一領域的研究還相對滯后。
在范長江的新聞作品方面,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有大量的研究文章發(fā)表于各種學術(shù)刊物之上,研究者除了對其新聞作品的特點和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還將其作品置于大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層面進行深入剖析,這一部分也是范長江研究中最為普遍也是研究成果最為繁多的一部分。
針對研究過程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的一些未收入《范長江新聞文集》的新聞作品,藍鴻文教授的《范長江有哪些新聞文章未收入〈范長江新聞文集〉?——給讀者提供一個研究目錄》,向讀者提供了一個由55篇文章組成的目錄,為讀者進一步認識和研究范長江提供了便利。
在范長江的新聞作品研究中,又以范長江的新聞通訊研究最多。范長江的通訊,主題重大,時代色彩濃郁,獨具一格,在國內(nèi)有廣泛的影響,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還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學習和研究的佳篇。研究者從范長江通訊的時代特色、政論色彩、地域特色、文化氣質(zhì)、人文關懷、寫作特點、思維結(jié)構(gòu)、歷史意義及實事求是的寫作手法等方面十分詳盡地研究了范長江的通訊作品。代表作品有《范長江通訊中的政論色彩》(黃旦,《新聞業(yè)務》1986年第1期)、《范長江通訊的地域特色》(汪幼海,《新聞大學》1995年第2期)、《足履華西寫信史——從《中國的西北角》看范長江旅行通訊的特色》(樂程,《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從信息角度看范長江西北通訊的歷史意義》(黃忠良,《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等近百篇。
范長江研究中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便是對“長江精神”的研究。代表作品有《客觀真實 公共服務 社會責任——論范長江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及其當代啟示》(蔣曉麗、李瑋,《采寫編》2012年1期)、《中國媒體須弘揚范長江精神》(霍文琦,《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8-11)、《發(fā)揚范長江革命精神 為西部大開發(fā)鼓與呼》(邱沛篁,《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12期)、《發(fā)揚長江精神 提高傳播能力》(吳恒權(quán),《新聞戰(zhàn)線》2009年12期)、《創(chuàng)新手段育人才》(楊應森,《人民日報》,2008-02-23)等。其中,蔣曉麗通過范長江客觀真實新聞觀、公共服務新聞觀和社會責任新聞觀三個方面探討了范長江的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及其對當代中國新聞業(yè)務的啟示和現(xiàn)實意義。文中稱,范長江這種以“人民”為本的報道理念和報道方式,是當今中國新聞業(yè)特別需要學習和貫徹的,這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新聞媒體和新聞人,應該重視新聞的公共服務功能,利用新聞媒體的強大號召力和影響力實施和推進公共服務;第二,對窮苦的人民生活要有必要的人文關懷與同情之心,利用新聞媒體的能量發(fā)動社會對患難者、災禍者等給出精神上的安慰劑和物質(zhì)上的援助手;第三,對為富不仁者、為官不義者要給予勇敢地揭露、嚴厲的打擊和中肯的批評,在加強媒體監(jiān)督的同時,引導社會監(jiān)督,積極保障缺乏權(quán)力的人民的利益。[2]
1987年,中國記協(xié)設立范長江新聞獎基金,范長江新聞獎于1991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由中國記協(xié)與范長江新聞獎基金會聯(lián)合設立,自2000年起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2005年與“韜奮新聞獎”合并為“長江韜奮獎”。以范長江的名字設立我國中青年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用意是以此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開拓新聞事業(yè)的未來,該獎項的設立,也使得學界業(yè)界的研究者將研究對象從對范長江人物及作品研究拓展到獎項本身上來。如吳峰在《范長江新聞獎的回顧與評選結(jié)果總體呈思考》一文中通過對1991年至2011年11界中國范長江新聞獎109名獲獎者的分析,得出范長江新聞獎正態(tài)分布、集中度高、精英化取向顯著的特點。文章通過對獲獎者的自然屬性(性別、名族和年齡)、文化屬性(學歷、專業(yè)、培養(yǎng)院校)、社會職業(yè)屬性(工齡、職務級別、職稱)以及獲獎者所在的媒體屬性(媒體所在的地理區(qū)域、媒介社會屬性及載體、意識形態(tài)屬性及行政級別)的統(tǒng)計描述,分析了我國范長江新聞獎的評選機制及成績和不足的矛盾問題。對此,研究者在文中提出三點矛盾:(1)評選存在政治標準與新聞專業(yè)標準之間的矛盾;(2)評選存在官本位導向和基層群眾導向的矛盾;(3)評選存在傳統(tǒng)思維框架與新聞行業(yè)變遷加速的矛盾。除此之外,還有學者對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的綜合素質(zhì)做了研究概括,如劉溝的《范長江新聞獎得住共同的人才素質(zhì)》和鄭亞楠的《范長江新聞獎的精神尋找》;也有比較分析類的研究,如《中美新聞價值觀的異同——從范長江新聞獎和普利策新聞獎說起》。[3]
【參考文獻】
[1]胡正強.范長江研究中的不足及表現(xiàn)[J].青年記者,2013(12).
[2]蔣曉麗,李瑋.客觀真實 公共服務 社會責任——論范長江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及其當代啟示[J].采寫編,2012(1).
[3]呂曉霞.中美新聞價值觀的異同——從范長江新聞獎和普利策新聞獎說起[J].新聞愛好者,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