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特色與機制
——落實“三融合”思路的途徑探究

2016-03-30 08:57吳南中
重慶開放大學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非學歷機制融合

代 刃,吳南中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1.黨委組織部; 2.大數據應用研究院, 重慶 401520)

特色與機制
——落實“三融合”思路的途徑探究

代 刃1,吳南中2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 1.黨委組織部; 2.大數據應用研究院, 重慶 401520)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從愿景向現實轉變。重慶廣播電視大學通過認識和理解互聯網時代辦學的特征,結合自身特色,提出了“三融合”發(fā)展思路。要實現“三融合”思路下的教學機制改革,需要以自身的機制建設、人才培養(yǎng)質量系統(tǒng)化提升機制建設、科研與教學良性互動促進機制建設、文化形成與學校建設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建設為基本發(fā)力點,實現制度與機制建設的匹配,加強確保機制效用的制度系統(tǒng)性建設,合理使用技術,建立有效的反思機制來保障“三融合”思路的落實。

“三融合”;教學機制;改革;制度

一、引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從愿景向現實轉變。“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拓寬終身學習通道”,“創(chuàng)新高效人才培養(yǎng)機制”等具體要求開始指引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這對于廣播電視大學(后稱電大)和高等職業(yè)院校的發(fā)展,極具現實指導意義。在電大,長期存在遠程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共存的現象,“這其中既有現實原因,也有歷史考量,更有地方利益與體制因素的多重因素交織”[1]。但發(fā)展到現在,兩類教育模式陷入不同程度的提升困境。遠程教育由于MOOC等在線教育的沖擊顯得后勁乏力,辦學系統(tǒng)受到市場體制、多元辦學模式等的沖擊[2],辦學質量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辦學規(guī)模受到人口增長制約等因素的影響。同樣,職業(yè)教育在社會經濟轉型升級壓力背景下,活力和社會吸引力不強,體制機制建設不夠健全,教師培訓系統(tǒng)還不夠成熟,人才培養(yǎng)質量與社會發(fā)展需求不相適應等現實問題,亟待自身做出改變。針對此類問題,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后稱重慶電大)在多年的探索基礎上,提出了以“三融合”為基本思路的教育教學機制改革。“三融合”融合什么?體現了什么特征?如何落實?本文將進行相關探究。

二、“三融合”基本思路的科學內涵

1.“三融合”問題的由來

改革開放以后,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缺乏制約了經濟的發(fā)展,引起舉國關注。1998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始創(chuàng)辦高職教育,隨后,國內大部分省級廣播電視大學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高職院校。到2006年國家采取分離政策之前,共有145所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3]。大量電大以各種形式運營著自己的高職院校。同時,舉辦遠程教育和高職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個特殊現象。職業(yè)教育和遠程教育在辦學形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學習方式、學習群體等多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反映在學校文化上,兩類教育存在一種相互斗爭甚至排斥的狀態(tài)。但就運行方式而言,兩類教育互補明顯,特別是MOOC等在線學習方式興起之后,在線教育受到廣泛的關注,被認為是未來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基本學習方式。各種層次的教育對在線教育等教與學分離的教育形式賦予了想象,其中包括職業(yè)教育。職業(yè)教育以培養(yǎng)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為目的,在其誕生之時就職業(yè)性明顯,而應用型人才一直是電大人才培養(yǎng)的標簽,因此兩類教育具有先天的融合基因。

中國電大的誕生,主要是為了開展“學歷補償”教育,為“文化大革命”期間失學人群提供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如今這種“學歷補償”教育逐漸進入尾聲。旨在提升職業(yè)能力的職后教育成為電大辦學的首要使命。除了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在電大系統(tǒng)中廣泛開展,尤其是在當前學習型社會構建背景下,需要電大系統(tǒng)等辦學點深入各社區(qū)開展教育。繼續(xù)教育在未來的開放大學建設版圖上是生力軍,也是新的增長點,同時也是開放大學建設的必經途徑。同時,對于非學歷教育來說,學習型社會對非學歷教育提出了技能轉變的需求,需要借助職業(yè)教育的實訓場地、良好師資和辦學資源開展教育。非學歷教育在職業(yè)教育中被當作重要的服務社會的方式而開展。整合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資源,為重慶電大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對重慶電大的辦學質量、規(guī)模、特色等關鍵要素做系統(tǒng)化梳理,能清晰地看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通過教育信息化實現職業(yè)教育“上臺階、提層次”;實現遠程教育“提質量、樹品牌”;實現繼續(xù)教育“擴大受眾”等等。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至此,遠程教育與職業(yè)教育融合、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合、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發(fā)展思路逐漸清晰,并隨著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校領導的推動,逐漸形成共識。

2.“三融合”思路的邏輯關系

首先,職業(yè)教育需要通過在線教育來提升質量,遠程教育需要職業(yè)教育彌補短板。目前,職業(yè)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為什么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按照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邏輯,職業(yè)教育是按照市場和社會的需求來辦學的,其根源是成熟技術的運用。但現行職業(yè)教育,由于其前身并不是由職業(yè)技術“內生”,而是由職業(yè)之外的學科“遷移”而來。受到學科邏輯的指引,職業(yè)教育重視知識教育而不重視技能學習,并形成了一個短期難以突破的屏障。MOOC等在線教育開始之后,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有了新的變化:理論教學更加不受學習者喜歡,需要職業(yè)教育加強實訓教學。同樣,遠程教育由以往的“學歷補償”向“職業(yè)能力提升”轉變,但由于實踐場地的缺乏和培育實踐技能的不足,使遠程教育在發(fā)展上遇到了難題。社會對其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質疑聲日益增大,加上民間在線教育的崛起,對學歷要求不復以往,提升職業(yè)能力以助推遠程教育轉型成為直接有效的選擇。因此,兩類教育的融合成為電大辦好兩類教育和實現學校發(fā)展的必經途徑。

其次,“辦好開放大學”在《國家中長期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被提及,引起了舉國關注。其核心價值被描述為“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要”。“多樣化學習”的提出意味著國家將非正式學習的任務放在開放大學的建設之中,用多樣化學習支撐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理想,成為開放大學的重要使命。在以往的非學歷教育中,產生了很多有價值的理念,實際上正在影響日常的教學活動,比如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率先出現在非學歷教育領域,后被學歷教育所廣泛使用。非學歷教育的課程資源更是被大量用于教師日常教學活動中。同樣,學歷教育的各種先進經驗和資源也對提高非學歷教育績效非常重要,同時也著實推動了非學歷教育的發(fā)展。除此之外,參與學歷教育的學習者在其情懷、理想、興趣等教育培養(yǎng)方面,需要通過一個非學歷教育培育體系去形成。因此,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合發(fā)展成為必須。

再次,隨著信息化社會進程的加速,學校信息化建設也在大力推進,教育部制定了國家層面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其中明確了學校信息化發(fā)展的方向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拔磥淼纳鐣菍W習化的社會,學習化社會的表述意指今后的社會關系是以教育和訓練為基礎的。”[4]對于如何創(chuàng)建學習化社會,“信息的流通、存儲以及檢索”是關鍵?;诖?,國家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賦予了無與倫比的關注。在MOOC等在線教育的推動下,信息技術逐步消解了生活和學習的界限,擴大了教育市場,也造成了現有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以及相關的管理制度面臨重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成為支撐學校發(fā)展甚至整個教育體制發(fā)展的關鍵。

三、“三融合”視域下的教學機制特色與路向

要定義“三融合”思路下的教育教學機制改革,需要從改革本身去尋找答案。改革要服務于發(fā)展,其結果也必須是促進教育“發(fā)展”[5]。但發(fā)展本身并不代表改革,改革是在深層次矛盾有效解決基礎上的發(fā)展,是教育品質提升和教育質量建設的突破性進展。重慶電大教育改革面臨的是三大現實問題:第一,職業(yè)教育、遠程教育、非學歷教育的資源配置沒有充分優(yōu)化的問題;第二,在適當提升規(guī)模的同時,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問題;第三,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打造核心競爭力,提高未來高等教育競爭力的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系統(tǒng)性的問題,其解決需要建立系統(tǒng)性的思路,實現基礎性、框架性和實體性的改變,最終促進學校的發(fā)展。

1.治理機制建設

治理機制是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石,是推動和完善“三融合”實施思路的基礎性工程,其實質是構建能夠應對“沖突和多元利益”需求的決策權框架,形成既能滿足多元利益主體,又能吸引更多的資源以促進學校發(fā)展的框架。治理的要義是對話,典型特征是多元主體的參與?!肮仓问锹窂剑浦问悄繕?。”[6]“三融合”思路下治理框架形成實際上需要回應如何穩(wěn)定地支持“三融合”建設,如何有效地提升“三融合”建設的效用,以及保障各個多元主體參與的透明性和問責問題,實現學校利益的最大化。最終的目標是辦好學校。在重慶電大,治理制度構建已經有一定的政策基礎、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與過去的二級學院實體化建設、教育行政工作的服務職能加強是一脈相承的,但是還存在較大的問題。比如,存在二級學院實體化建設還不夠徹底,部分教育行政部門治理意識較為淡薄,教學管理部門理論和實踐的引領能力還不夠強等現實問題。除此之外,學生會等利益相關體在學校話語權稀缺,即便是傳統(tǒng)的評教渠道也因為教師主導學業(yè)成績的評定權而出現了部分失效現象。因為服務對象的需求沒有得到回應,導致了各類教育沒有攜手面對問題?!叭诤稀钡乃悸氛且貞Y源配置、權利結構、質量建設等方面的核心問題。通過治理結構的形成,將參與、協商、責任和民主等理念融入治理框架內,回應資源配置要求、辦學治理訴求和發(fā)展競爭力需求。

2.系統(tǒng)化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機制建設

以“三融合”為思路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需要系統(tǒng)性地思考人才培養(yǎng)模式、平臺與技術、質量保障體系之間的相互關系與作用機理,通過系統(tǒng)化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機制的方式,重塑三類教育融合發(fā)展的未來。

(1)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標準是“互聯網+”時代共同的質量訴求問題

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由來已久,其根源在于20世紀80年代后以來的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張和教育經費的增長乏力?!盎ヂ摼W+”時代,由于傳統(tǒng)產業(yè)結構的顛覆和新興產業(yè)的興起,人才培養(yǎng)質量問題超越院校邊界,演化為一個涉及多元利益的共同問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標準從以往的數量、規(guī)模和學歷學位中逐漸解放出來,提升能力的層次和滿足需求的程度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共同質量要求。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標準建立需要從意識上有所突破,從技術上形成一系列清晰可辨的步驟,從權力上打破學術人員在質量界定和管理人員在質量標準執(zhí)行中的權力壟斷,建立課程標準、過程評價、效果評價、教師能力標準、學習支持服務標準等一系列的滿足學校融合發(fā)展的質量標準。

(2)合理的專業(yè)布局引導評價機制建設

專業(yè)和專業(yè)群建設是學校發(fā)展的龍頭工作,其地位和效用關系到學校建設基礎是否穩(wěn)固的問題。依托于經濟社會發(fā)展,通過人才培養(yǎng)實現專業(yè)價值,并將學校工作串聯起來,成為學校工作的主要線條:招生、培育與就業(yè)。圍繞招生、培養(yǎng)與就業(yè)產生了招生工作人群、教學專業(yè)教師、教務管理人員、學生工作系統(tǒng)、就業(yè)工作系統(tǒng)、后勤管理系統(tǒng),等等??梢哉f,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yè)建設的合理性、科學性和社會適應性。但從重慶電大發(fā)展現狀來看,學校與企業(yè)的聯動不夠深入,導致了專業(yè)感知、適應產業(yè)鏈的需求變化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專業(yè)作為辦學的基本單元,沿襲原有??平ㄔO方式和辦學慣性,容易適應已有的辦學方式,還不具備實時進行反思調整的意識。因此,應以專業(yè)評價引導為抓手,建立學校專業(yè)的診斷與評價體系,引導專業(yè)調整自身辦學目標、人才培養(yǎng)目標、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不斷改善專業(yè)設置和專業(yè)教學資源,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加強課堂教學實踐。在評價的基礎上,實施教學資源的分配,最終促進專業(yè)的自我成長,應對“互聯網+”的沖擊和適應“三融合”工作的現實需要。

(3)人才培養(yǎng)、平臺技術與質量保障體系的聯動機制建設

從三類教育在學校的發(fā)展來看,它們各自建立了滿足其內涵發(fā)展需要的人才培養(yǎng)、平臺技術和質量保障體系。但“三融合”思路賦予了人才培養(yǎng)、技術平臺和質量保障的內在聯系。首先,遠程教育與職業(yè)教育融合其實質是要在人才培養(yǎng)形式上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塑造一個“實體+網絡”的人才培養(yǎng)場域,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其作用是擴大平臺技術的服務空間,將線上和線下資源鏈接起來,形成持續(xù)作用聯合體,通過更好地使用各類資源,促使三類教育共同成長。其次,如前文所言,“學習化社會的本質是今后的社會關系是以教育和訓練為基礎的”。人必須通過各種非正式渠道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滿足人的發(fā)展的需要。在學歷教育過程中拓展非學歷教育的內容,學會非學歷教育學習的方法,理解非學歷教育對自身知識構建的價值,是學歷教育面向未來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同時,非學歷教育需要借助學歷教育的資源、師資、場地和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實現自身的不斷進步。不僅如此,更多的價值觀教育和文化素養(yǎng)提升對于培養(yǎng)面向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更加重要。非學歷教育開始更多地關注整體的“人”的實現,和學歷教育在內容上不斷地靠近。兩類教育共同的交流方式是資源和理念,反映到實踐中,就是用逐漸接近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共同的學習平臺、過程相同但標準不一樣的質量保障體系,實現人才培養(yǎng)、平臺技術和質量保障體系的深度互動。

(4)以教師成長為核心主題的教師成長機制建設

“三融合”思路下各類教育融合的標識是教師在行動上的融合,即既能擁有遠程教育所需要的教學技能,也能實現在職業(yè)教育領域上的線下教學;既能滿足非學歷教育對學習者成長的促進,又能滿足學歷教育學習者的自我提升。其適應各類教育的基本表現是能促進各類學習場域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這樣的要求不僅需要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更需要資源整合能力、協同意識、大數據處理能力等新時代的教師素質。這就需要從動力建設、思想建設和能力建設等三個方面去設計教師的成長機制,促進教師適應、理解和引領“三融合”建設工作。首先,教師參與“三融合”建設,需要激發(fā)其自身的能動性。對于教師來說,沿襲原有教學方式雖然能保證其以最小的精力投入,但其不適應轉型發(fā)展的需要,不能完全發(fā)揮出自身能力?!叭诤稀币獜慕處熥杂X發(fā)展、制度壓力發(fā)展、生存環(huán)境發(fā)展、同伴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等中尋找教師發(fā)展的動力,促進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三融合”工作中來。其次,要通過激勵機制和理論研究,提高教師“三融合”的意識。比如,通過身份激勵認識參與“三融合”的重要性,促使自身從思想上轉變,適應學校發(fā)展需要;通過教研室或教師發(fā)展中心的建設,從理論研究上促使教師理解“三融合”思路中的學校戰(zhàn)略。再次,要打造教師適應“三融合”建設的能力。且不說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對教師能力的挑戰(zhàn),遠程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的及時切換都需要教師能力的提升。比如,遠程教育教師的身份更多的是為學習支持服務。職業(yè)教育教師的首要身份是“技術導師”,要做好學習支持服務,理論上需要實踐能力的提升。現實中也可以通過各種資源整合的辦法實現學習支持服務任務的完成,真正切換到職業(yè)教育場域,但這容易導致教師的不適或者是不能夠勝任。同樣,職業(yè)教育教師適應遠程教育的能力也需要提升,“三融合”思路下教師的發(fā)展需要協同各類教育的系統(tǒng)性能力表征,從激勵機制、晉升途徑和學習平臺各個方面,考慮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問題,重構教師的能力,實現教師能自如地成長于三類教育之中。

3.科研與教學良性互動促進機制建設

高??蒲信c教學工作缺乏良性互動是高校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存在的難題??蒲信c教學本身是具有天然互補性的相互關系,出現這種相互矛盾的關系其主要原因是教學與科研的定位失衡、身份失衡和管理失衡,導致教師難以發(fā)揮自身潛力。教授難以起到示范帶頭作用,也導致年輕學者難以掌握科研與教學工作的相互促進關系。

(1)自我顯示的身份管理。

大學是由學者組成的科學探索共同體,學者是大學的根本,大學的建設必須充分挖掘學者的價值。其中,自由地選擇自身身份是學者自由本性彰顯的前提,換而言之,就是學者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愿意成為什么,再對接學校予以的身份待遇和身份職責。比如,對教師分類管理,劃分為研究型教師、教學型教師、偏向研究型教師、偏向教學型教師,并設置相應的級別,讓教師自己選擇成為某個層級、某種類型的教師,并對照標準實施。相應的水準對應相應的待遇,并簽訂相應的契約,教師可以按照自身的能力去自由選擇相應的類型。

(2)執(zhí)行教學積分和科研積分互換制度

教學與科研是教師發(fā)揮作用的基本支柱,教學與科研就如學校向前邁進的兩條腿,偏廢任意一方都難以實現學校發(fā)展的目標。在學校多種辦學方式的環(huán)境下,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教學積分和科研積分的兌換,實現科研與教學相同的積分效能,提升教師自由度、激發(fā)教師發(fā)展活力。首先,管理部門之間要相互溝通,準確地預算科研工作量和教學工作量的總數,根據不同的人群選擇,形成工作任務;其次,對流動性的工作總額拓展其獲取的便利性,激發(fā)教師主動參與流動性工作的積極性。

(3)發(fā)揮教授在教學科研上的指導作用

國外研究表明,一個能夠勝任角色的帶頭人,能在獲取學術資源,提升公關能力,建立和形成學校愿景中發(fā)揮重要作用[7]。在當前的制度環(huán)境下,教授在職能發(fā)揮上所起的作用不夠,尤其是在對年輕教師科研與教學的指導上。激活這塊人力資源對盤活整個學校教學和科研機制極其重要。首先,用行政制度的方式將教授在科研與教學上與年輕教師進行身份綁定,其指導執(zhí)行情況和指導實效,作為基本的教學任務進行固化,并在年輕教師所獲取的教學、科研成果中予以相對應的積分累計。其次,支持教授建立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和教學團隊。通過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和教學團隊的成長建立培育年輕教師的職責,并從制度上明確職責分工和利益分配問題,促使專業(yè)教師圍繞學校專業(yè)發(fā)展和教學水平提高而成長。再次,強化學校專家講壇。比如,推行每周進行專家教授講座的制度。教授身份的教師在特定的月份,為全校教職員工做學術講座,從而促進教授自身不斷提升,也帶動全??蒲薪虒W水平的提升。

(4)探索“項目”分層,促使教師科研與教學研究進步

對于復雜任務的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體驗。對于教師來說,要提升自己科研與教學改革能力,最好的方式是自身申報一個相應的課題來做。按照現行的科研教學管理現狀,年輕教師難以獲取項目的資助,學校科研資助建立相應的層級制度非常必要。比如,校級項目只允許講師以下職稱、35歲以下年輕學者申報。引導高級職稱教師主攻校外相關的項目或者是學校重大問題研究。這樣隨著教師職稱的不斷晉升,教師科研能力與科研壓力不斷匹配,促進成果質量的提升,為學校服務社會和獲取聲譽提供更多的成果支撐。

4.文化形成與學校建設協同創(chuàng)新機制建設

學校文化有廣義文化的一般性,體現教育價值引領的核心作用。文化建設既有促進學校共同愿景形成的理想價值,也有推動“三融合”建設的現實價值;既需要體現學校在“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的共性,又要體現三類教育在學校舉辦的特色;既要充分吸收學校舉辦高職教育和開放教育的文化成果精華,又要在“互聯網+”時代引領學校文化的發(fā)展,使之既能因地制宜,又能有所遵循,少走彎路,與學校建設互動。

(1)發(fā)揮教師自覺精神,形成文化建設主體

費孝通先生認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盵8]教師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在“三融合”發(fā)展過程中,需要教師在意識上形成轉型發(fā)展的必要感,在行動上形成與“三融合”發(fā)展相符合的行為方式。在可以預見的“三融合”發(fā)展過程中,很多教師會扮演保守、遲鈍和因循守舊的角色,甚至會在一定利益沖突的誘因引發(fā)下,抵制轉型的發(fā)生。這需要教師具有自主精神,發(fā)揮自覺意識,積極主動通過在線學習方式提升職業(yè)教育學習者的知識素養(yǎng),通過實訓能力提升感知實訓對學習者的意義,通過非學歷教育積累的優(yōu)質資源和培養(yǎng)方式來形成學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課堂效率。教師品嘗到“三融合”給自身帶來的獨特體驗尤其是自我效能感的時候,才會積極主動進行基于“三融合”的創(chuàng)新。

(2)發(fā)揮校長的文化引領作用

作為大學的最高行政首腦,大學校長是大學的靈魂人物,對學校的文化建設具有決定性作用。一般來說,學校文化建設的成效和校長引領能力的發(fā)揮具有極大的相關性。甚至可以說,校長的文化引領決定了學校文化建設的方向,決定了文化建設的質量。在“三融合”思路下開展文化建設,校長必須激勵人、培養(yǎng)人,重視職業(yè)素養(yǎng)、重視學校學術格調、重視制度文化建設、重視終身學習價值等,但是校長不能替代教師成為文化的主體。校長因為職業(yè)角色的緣故,和實際教學會產生一定的疏離,大部分時候很難對教師的教學給予合適的直接指導,所以校長的角色,或者說是更重要的角色是引領學校文化,做一個學校文化建設的支持者,為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機會和資源。

(3)職能部門要將治理文化的內核嵌入到學校文化中

治理機制是推動和完善“三融合”實施思路的基礎性工程。治理文化的形成需要職能部門在制度建設和職權行使過程中將治理文化置于核心,開展與治理框架相適應的文化建設。首先,建立主體對“三融合”的價值認同。在動態(tài)的環(huán)境中,理解“三融合”的基本運行邏輯和科學內涵是價值認同的基礎?!叭诤稀钡幕緝r值體現了新的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空間,將一種包含精神與實體的空間通過超越歷史的方式轉化為學校的共同使命。理解、恪守和創(chuàng)新“三融合”思路才是學校的核心價值,才能使學校在教育體系中發(fā)揮作用,在終身學習型社會構建中保持卓爾不凡的地位。其次,通過制度的“治理生成”保持管理主體的互信。治理的過程,實際是多元主體的參與過程。治理框架下的制度是民主方式的制度,是建立在多元主體對話基礎上的制度,對主體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互信具有積極意義。再次,通過治理文化形成共同愿景。愿景是一個組織的領導用以統(tǒng)一組織成員的思想和行動的共同信念,是對學校未來發(fā)展藍圖或理想的陳述[9]。人們常用“戰(zhàn)略眼光”“高瞻遠矚”等詞匯來描述大學領導在大學發(fā)展中起到的作用。在美國和歐洲,大學校長把戰(zhàn)略規(guī)劃作為他們所負責的大學政策中最重要的領域[10]。而成功的大學校長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核心是能提出一個愿景,形成一個全校知曉的可以實現的目標[11]。愿景的形成,需要共同的文化心理模式的促進。治理是基于對話的治理,其核心價值是將對話植根于對學校未來的把握,促使學校既不回避沖突,又不忽視契機,在制度建設和機制形成中創(chuàng)建新的局面,實現精神層面的共同契合。

四、“三融合”視域下教育教學機制改革保障途徑

1.制度與機制建設的匹配性

“體制機制”通常作為“合一”詞來表述,但體制并不同機制。體制是制度層面的,與制度內涵大致相當,是教育機構與規(guī)劃的結合體;機制是內部系統(tǒng)之間相互關系層面的。良好機制的建設并不代表制度建設。同樣,良好的制度如果沒有運行良好的機制相支撐,也會失去其應有的效用?!叭诤稀毙в玫陌l(fā)揮,不僅要機制運行得當,同樣也需要大量與機制建設相吻合的制度建設。

2.圍繞機制效用的制度系統(tǒng)性

“三融合”思路涉及學校方方面面的變化,是各種異質性的意識和行為對師生心理的嵌入、濡化、博弈、平衡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因此,促使機制運行效用實現的過程,建立系統(tǒng)性的制度,考量多方面的相互關系,形成與之兼容的制度體系顯得尤其重要。“一個領域中特定制度的安排,如果在相鄰領域中存在著一套與之兼容或匹配的制度安排,那么將會‘提高制度的回報’。”[12]教師參與“三融合”的變革,需要基于“三融合”制度生態(tài)的支持,需要從傳統(tǒng)場域向“三融合”新發(fā)展場域轉移中有舒適的體驗,比如積極投身于“三融合”建設能獲取自身所需的身份認同和收入保障。

3.技術的運用

不管是鏈接各類教育的技術平臺還是微觀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都需要建立在技術的大量運用上。首先,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提升決定了“三融合”發(fā)展的基礎。從現有情況來看,雖然三類教育大部分學習者具備了使用信息工具的基礎,但是學校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還需要得到極大的提升,才能滿足“三融合”建設的需要。其次,是各種數據的處理技術。治理制度需要多元主體的參與,表述多元主體在制度構建以及其他學校運行過程中的情感和價值。但數據的價值不容忽視,尤其是建立在學習平臺的大數據,是支持學校決策和教師言論的關鍵。收集、建模和挖掘數據價值的技術在學校的廣泛使用,是“三融合”得以順利推進的關鍵。

4.有效的反思機制

“三融合”思路的落實,不可避免地涉及管理體制和管理辦法的變革,以及隱藏在管理體制和辦法后面的精神與意識形態(tài)的變革。這種變革是一種有明確目標但概念不明確的漸進過程,需要建立以大數據反饋和思想意識反思為基礎的反思機制,尤其關鍵的是建立各種反思機制在學校話語權中的表達機制。最終實現學校不斷地按照“三融合”思路進行調整和進步。

五、未來的預期

以“三融合”為基本思路的教育教學機制改革與制度建設,是建立在現實基礎和未來發(fā)展的基本判斷之后的路向選擇,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理想的未來。機制的邏輯應是事理的邏輯,制度邏輯應該遵循質量邏輯,制度價值應該突出專業(yè)取向。無論是治理機制的實現還是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服務社會與文化建設活動,在“三融合”的路徑選擇中,都有其獨有的要義,同時也必須符合系統(tǒng)性的要求。一方面,我們要對“三融合”建立起信念和使命觀,并轉化為我們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我們要更多進行謹慎的反思,不斷地深化“三融合”的內涵和路徑,不斷處理各種危機和協同各種力量,不斷改善我們的工作方法和方式,使之更具有操作意義和實踐價值,最終引領學校的發(fā)展。

[1]郭慶,余善云.“兩校一體”:中國開放大學辦學模式的理想選擇——以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4(8):81-85.

[2]胡繼明.新時期廣播電視大學系統(tǒng)的反思與再造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3(6):26-31.

[3]彭飛霞,楊亞麗.構建高水平職業(yè)特色的開放大學[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10-13.

[4]祝智庭.歐洲委員會關于教育和訓練的白皮書——學習化社會之聲辨[J].全球教育展望,1997(6):25-34.

[5]袁振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關系[J].上海高教研究,1992(3):5-7.

[6]褚宏啟.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4-11.

[7]王冠.試論高校創(chuàng)新型科研團隊建設的制度創(chuàng)新[J].教育研究,2010(6):73-76.

[8]費孝通.文化自覺的思想來源與現實意義[J].文史哲,2003(3):15-23.

[9]周峰,郭凱,賈匯亮.中小學優(yōu)質學校形成機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2(3):41-45.

[10]謝安邦,周巧玲.大學戰(zhàn)略管理中的領導:角色、挑戰(zhàn)與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9):38-43.

[11]袁貴仁.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推進高教改革和發(fā)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0(3):21-24.

[12]李玉珠.教育現代化視野下現代學徒制研究[J].職教論壇,2014(16):14-30.

(責任編輯 余筱瑤)

10.3969/j.issn.1008-6382.2016.06.006

2016-09-28

2015年度重慶廣播電視大學事業(yè)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項目(FG2015A01)。

代刃(1970—),男,重慶人,重慶廣播電視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行政法學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吳南中,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

G434;G718.5;G728

A

1008-6382(2016)06-0036-09

猜你喜歡
非學歷機制融合
RCEP對我國非學歷教育市場的影響及對策
讓非學歷教育監(jiān)管“長牙齒”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從創(chuàng)新出發(fā),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高質量發(fā)展視角下的非學歷教育實踐
《融合》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試論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甬臺高校學生交流(非學歷生)的實踐與發(fā)展
六盘水市| 荆门市| 农安县| 涞源县| 天水市| 江孜县| 霞浦县| 梧州市| 平安县| 马鞍山市| 合川市| 伊通| 宣城市| 苍溪县| 罗平县| 玉屏| 额敏县| 托克托县| 霞浦县| 杭锦旗| 泊头市| 成安县| 普兰县| 卫辉市| 龙岩市| 长岭县| 大埔区| 肇庆市| 平遥县| 江口县| 黔西| 齐齐哈尔市| 鲁甸县| 绥棱县| 河源市| 高碑店市| 繁昌县| 海阳市| 扶绥县| 大方县|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