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在“全球化第一波”中錯失的三次歷史機遇

2016-04-01 08:46:35李伯聰
關鍵詞:全球化

李伯聰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

中國在“全球化第一波”中錯失的三次歷史機遇

李伯聰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摘 要:公元15世紀后的三四百年是全球化的第一波,是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開端和初期。在這個時期中,歐洲人率先走上了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而中國卻三次錯失了寶貴的歷史機遇,結果是只能繼續(xù)停滯在封建社會階段。鄭和航行比哥倫布和達?伽馬時間更早,規(guī)模更大,但卻未能成為標志世界近現(xiàn)代史開端的事件。明代海商集團曾經(jīng)在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三個世界現(xiàn)代史上最先崛起的海洋大國和殖民大國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進行角逐并占據(jù)上風,但終于在中國國內封建王朝和外來海洋殖民大國夾擊下失敗。中國明清之際的中西交流和中西會通也以失敗告終。這三次歷史機遇的錯失教訓沉重。

關鍵詞:全球化;鄭和航行;明代海商;中西會通;工程史;歷史機遇

引言

公元15世紀后的三四百年是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開端期和初期①英文的modern可譯為中文的“近代”或“現(xiàn)代”。學界對“近代”、“現(xiàn)代化”等術語見解不一。本文把“近代”理解為“現(xiàn)代化的早期”。。在這段時間中,時間老人同時給予了歐洲人和中國人以“走向全球化”的歷史機遇,可是,由于多種原因,中國卻一而再,再而三地錯失了“走入現(xiàn)代”的歷史機遇而一直停滯在封建社會時期。

1 第一次歷史機遇的來臨和錯失:鄭和航行未參與“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開辟世界市場”的時代潮流

1.1“大航海時代”和“地理大發(fā)現(xiàn)”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美洲的發(fā)現(xiàn)、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業(yè)、航海業(yè)和工業(yè)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fā)展?!盵1]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已經(jīng)公認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哥倫布、達·伽馬等人開啟的“大航海時代”及其導致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

在“大航海時代”中,地球上原先基本上各自孤立發(fā)展——至少說是聯(lián)系不多——的各個文明圈(歐洲文明圈、阿拉伯文明圈、中國文明圈、印度文明圈、美洲文明圈、非洲文明圈等)通過遠洋航行而聯(lián)系在一起了。有學者認為由“大航海時代”和“地理大發(fā)現(xiàn)”而開啟了全球化的“第一波”。

在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fā)現(xiàn)、“商業(yè)革命”之后,古代的農業(yè)文明、自給自足的古代工程體系逐步被工業(yè)文明、近現(xiàn)代工程體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取代了。

鄭和的航行不但在時間上早于哥倫布和達·伽馬的航行,而且在規(guī)模上更使后者無法望其項背。有人說,“在大約一百年略多一點的時間里,中國人與歐洲人先后從歐亞大陸的兩端,分別進行了空前的向海洋的大進軍……標志著人類從此進入了一個帶根本性的歷史轉折時期”。[2]這就是說,在“走向近代”這個世界歷史的轉折時期,中國人和歐洲人遇到了同樣的歷史機遇。

鄭和航行充分反映和代表了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和技術成就?!皬募夹g上來說,鄭和耀武揚威的航海工程集中了中國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最高成就,包括羅盤、計程法、測深器、牽星板、針路和海圖等。這種官方承辦的盛大炫富行為也達到了中國海洋時代的巔峰,可謂是空前絕后?!盵3]

可是,真實的歷史進程卻是:當時在技術能力、經(jīng)濟力量和國家力量方面都遜色得多的歐洲人成就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偉業(yè),推動了“商業(yè)革命”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而技術能力、經(jīng)濟力量和國家力量都雄視歐洲的中國卻無緣“地理大發(fā)現(xiàn)”,錯失了“走向近代”的歷史機遇。

1.2鄭和、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航行的基本情況

從工程史角度看,鄭和、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航行都是“航海工程活動”,它們的基本情況見表1。

1.3“大航海時代”歐洲和中國的不同航海導向和活動特征

歐洲和中國在近代開端時期的航?;顒釉诰壠稹⒛康?、過程、性質、特征、影響和意義方面都迥然不同,而最大的不同則在于中國的鄭和下西洋是政治導向的活動,而歐洲的航?;顒邮墙?jīng)濟導向的活動;就基本性質而言,歐洲是國家政策支持下的長期延續(xù)的民間商業(yè)活動,而中國卻實行“國家壟斷方式”,實行嚴厲禁止民間下海的政策。

歐洲和中國的統(tǒng)治者都支持了航?;顒?,但支持的方式和政策導向卻迥然不同。中國的皇帝只許鄭和的皇家艦隊下海,嚴厲禁止民間下海貿易,而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法等國皆支持民間的航海貿易活動。

一個耐人尋味的情況是由于歐洲各國林立,歐洲航海家往往在遭到某國皇室拒絕后還有機會在另外一國獲得支持,從而取得航海的成功。例如,哥倫布以中國為航行目的地的航行計劃[4]雖然遭到葡萄牙的拒絕但卻獲得了西班牙皇室的支持;意大利航海家卡波特父子在爭取葡萄牙、西班牙君主支持失敗后,終于獲得英國的支持,到達了加拿大的哈德遜灣等地,開辟了英國到北美的航路,為英國成為海洋強國立下汗馬功勞。這種形勢和情況令人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創(chuàng)造性活力的戰(zhàn)國時期。

《明史·鄭和傳》云:“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躍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鄭)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這就明確指明了鄭和航行的首要目的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為明成祖消除建文帝下落不明這個心頭大患??墒牵敶灿袑W者認為“明代古籍中基本上未提到追蹤惠帝事,因此這不應是鄭和航行的主要任務”[5],認為那種鄭和下西洋“蹤跡建文”的觀點是“不合情理的?!盵6]這就表明,在一些現(xiàn)代學者心中,似乎不應該——或不可能——為“蹤跡建文”這樣的“小事”而興辦“鄭和下西洋”這樣的“超級規(guī)模的國家工程”。

“蹤跡建文”無疑地是一個政治目的。應該強調指出,“蹤跡建文”這個目的和“蹤跡建文”這件事在不同的“視域”中,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時代來說,其“意義”可能有——并且實際上確實有——天壤之別。

鄭和航行始于永樂3年,當時明成祖剛剛即位。由于明成祖是從建文帝手中奪得帝位的,而攻陷南京后,建文帝卻不知所蹤。在“當時”和“對于明成祖”來說,“蹤跡建文”是直接關乎明成祖皇位合法性和政權穩(wěn)定性的最大問題,所以,它就勢不可擋地成為了推動朱棣組織鄭和下西洋這樣“超大規(guī)模國家工程”的政治動力。

表1 鄭和、哥倫布、達·伽馬航行情況對比(根據(jù)有關資料整理)

針對當代學者對于鄭和航行“蹤跡建文”的爭論,張俊彥教授曾經(jīng)特別進行了詳細考證,其最后結論是“鄭和出使的首要目的只能是‘蹤跡建文’,其他均屬次要”。[7]

鄭和航行是超級規(guī)模的國家工程,它必定有足夠重要的直接目的,這個目的不可能是經(jīng)營國際貿易或一般性的宣揚國威,因為,如果僅僅有經(jīng)濟目的或一般性宣揚國威的目的,組織小規(guī)模的工程活動即可,而沒有必要去組織一項超級規(guī)模的航海工程。

解放之后,許多國內學者諱言甚至反對鄭和航行以“蹤跡建文”為主因,似乎這樣就貶低了鄭和航行的意義和價值,其原因就是無視和“忘記”了“明代的當時標準”和“現(xiàn)代標準”存在巨大的時代差距。

應該承認,作為一項海洋交通工程活動,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義絕不僅僅是只有“蹤跡建文”這個唯一或單一的目的,其目的和作用必然是復雜的和多重的(包括一定的經(jīng)濟目的和意義)。在鄭和歷次航行中,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明成祖政治統(tǒng)治地位的鞏固以及建文帝可能已經(jīng)死亡(或者即使在人間也已經(jīng)年老體衰)從而不構成政治威脅,原先推動鄭和下西洋的那個“蹤跡建文”的目的逐漸消失,于是,在由于活動慣性而繼續(xù)進行的后幾次鄭和航行中,“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的政治目的就變得更加突出。

總而言之,作為一項海洋交通工程活動的鄭和下西洋,其基本目的和性質無疑地是政治導向的航?;顒印?/p>

鄭和航行實行“政治掛帥”,根本不考慮“經(jīng)濟效益”,在明朝推行的“厚往薄來”的朝貢體系和制度①朝貢貿易的貢品和貨品一般可以得到高于原價10~20倍的回報。下,這項后世視野中的航海壯舉在“當時人”的視野中難免要成為“勞民傷財”的“弊政”。成化年間,當聞知皇帝有意繼續(xù)鄭和的航?;顒訒r,車駕郎中劉大夏云:“三保(鄭和)下西洋費錢糧數(shù)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盵8]

時過境遷,蹤跡建文的目標已經(jīng)變得毫無意義。弊政不得人心。經(jīng)濟上更不可能繼續(xù)下去。鄭和航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絕響。

1.4從歷史機遇角度對比鄭和、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航行的作用與意義

在“大航海時代”這個歷史轉折點和歷史機遇期中,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成為了新時代的先驅,而技術更先進、規(guī)模更大和“集中全國力量舉辦”的“鄭和下西洋”在一定意義上簡直成為了幾乎沒有后續(xù)歷史影響的“政治大游行”,雖然其原因是復雜的,絕不能簡單化地認識和分析問題,但中國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歷史機遇卻是無可諱言和必然令后世的中國人扼腕嘆息的。

鄭和航行雖然有遠超歐洲的規(guī)模,但當時的明朝政府不但嚴禁民間力量參與鄭和航行,而且嚴禁民間力量下海經(jīng)商。鄭和船隊全是官方船只,“孤軍遠影”,由于明朝嚴禁民間海外貿易,其后沒有而且不許跟隨民間海商船隊。相形之下,“15世紀中葉以后足跡遍及世界的西方各國,無論是葡萄牙、西班牙,還是荷蘭、英國,沒有那個政府像明朝那樣用更加暴力來阻撓或禁止海外探險和海上貿易,不僅如此,各國商人還受到國王或國家在經(jīng)濟上、外交上、軍事上的強力支持”。[9]

在16世紀,葡萄牙等國家所支持的船隊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其后卻跟隨著活躍的民間貿易船隊,只要“納稅”就可以進入規(guī)定區(qū)域貿易。

“鄭和下西洋”雖然時間更早,規(guī)模巨大,航程很遠,但與“地理大發(fā)現(xiàn)”這個歷史潮流無關?!啊乩泶蟀l(fā)現(xiàn)’是人類征服海洋、認識世界的里程碑事件,使世界各國陸續(xù)卷入統(tǒng)一的世界貿易市場。西方國家在其早期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促使西方國家迅速地跨入近代文明。盡管這種早期貿易帶有不公平甚至殘暴的一面,但當時海外貿易的利潤之高是不可否認的。那些被動接受這一結果的國家后來都成了落伍者,很多亞非國家至今都能感受到這種落伍所帶來的創(chuàng)痛。以鄭和下西洋所顯示出來的航海技術,中國當時完全有能力參與統(tǒng)一世界市場的開創(chuàng),促使中國進一步走向海洋,走向世界?!薄按蠛玫臋C遇白白丟失,這無論如何不能說不是件令人痛惜的事情。”[10]

2 第二次歷史機遇的來臨和錯失:明朝民間海商群體參與走向海洋的潮流及其悲劇命運

2.1明朝民間海商群體在國內外夾擊中的奮斗和“突圍”努力雖然中國有很長的海岸線,可是在古代的很長一段歷史時間中,中國人不太重視海洋。然而,“各方面的跡象表明,從宋以來,中國大陸發(fā)展的取向已出現(xiàn)向海洋方向轉換的趨向。東南沿海的經(jīng)濟開發(fā)已在突破傳統(tǒng)的水利農業(yè)社會的格局,甚至引起社會風氣的變化。例如,上流社會喜好用舶來品;顯貴人家使用黑人仆役;中外人等雜居通婚;甚至外商與中國官吏家庭通婚……大量華人移居海外,等等,都是中國商業(yè)資本主義萌芽和開放性發(fā)展的明顯跡象?!盵11]正是由于在宋元時期中華民族在走向海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才為明初進行規(guī)模宏大的鄭和航行奠定了技術、經(jīng)濟、海洋交通路線和海洋知識的基礎。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由于多種原因(包括由于與朱元璋為敵的方國珍、張士誠余部退到海上與朱元璋為敵這個原因),朱元璋制定了海禁政策,“禁涉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禁民間用番香番貨”,甚至達到下令“寸板不許下?!?。明朝的海禁政策扭轉和遏制了中國宋元以來向海洋發(fā)展的新取向與新政策,對中國的長期歷史發(fā)展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從世界歷史潮流來看,明朝的“閉關禁?!笔堑雇撕湍鏁r代潮流而動的政策;從民生和民心來看,這個政策是危害民生(特別是沿海地區(qū)民眾的民生)和違背民心的政策。正像內陸民眾面對反動的官府和反動的政策,可以“官逼民反”、“走上梁山”一樣,沿海民眾也必然會“反對海禁”、“私自下?!?,這就出現(xiàn)了“海禁”與“反海禁”的斗爭。①一個顯得奇怪的情況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我國現(xiàn)代學者普遍承認了陸地上的農民“官逼民反”之正義性,承認許多“陸地上之盜”是“農民起義”;可是許多現(xiàn)代學者卻拒絕承認“海民”、漁民在“官逼民反”時具有“反抗統(tǒng)治者”的正義性,于是他們繼續(xù)被稱為“海盜”。

“海禁”和“反海禁”的斗爭在民間的表現(xiàn)就是出現(xiàn)了大批抗命私自下海的海商,而其最高形式是出現(xiàn)了民間海商集團。

對于海禁政策,明代有見識的思想家和部分官員也提出了反對意見,尤其是,海禁政策下社會矛盾激化后,官府政策也可能出現(xiàn)某些調整,這就使明朝的海禁政策時緊時松。隆慶年間在漳州月港部分開發(fā)海禁,出現(xiàn)一派繁榮景象。萬歷初年,禮部尚書張翰著《松窗夢語》云:“籌國者,知互市之利,而不知海市之利……若夫東南諸夷,利我中國之貨,猶中國利彼夷人之貨。以所有易所無,即中國交易之意也?!挚刹馗挥诿?,何憚而不為也?……豈知夷人不可無中國之利,猶中國不可無夷人之利,禁之使不得通,安能免其不為寇哉!”[12]這反映出明朝官員中的有識之士對于海禁政策的反思。

16世紀,當達·伽馬航行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后,葡萄牙迅速成為印度洋的霸主,葡萄牙也成為了近代史上第一個崛起的海上強國。1511年,葡萄牙攻占馬六甲(滿剌加)。馬六甲海峽是亞洲海上出印度洋的咽喉,交通位置極其重要。滿剌加是明朝的貢國。1406年,滿剌加國王率妻子和陪臣540人隨返航的鄭和船隊到北京,成為明朝到北京來的最大的“外國使團”。滿剌加面臨葡萄牙的入侵時,曾經(jīng)指望中國救援,但希望終成泡影。有人說:“馬六甲的陷落,使明帝國最南端的海上大門大開,從此無法阻擋西方殖民者的東來。臺灣學者張存武曾說過:‘葡人之東來才是中國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盵13]

在大航海時代之后,葡萄牙占領馬六甲,西班牙占領菲律賓,荷蘭占領印尼,這三個新興的海洋強國都挾其新興海洋霸主的銳氣進軍中國的南海和東海了。

近代西方殖民者在非洲、美洲、澳洲和南亞的廣大地區(qū)建立殖民地的進程,雖然遇到了當?shù)貒液兔癖姷牡挚?,但這些抵抗都失敗了??墒?,當他們進入中國的南海和東海海域時,他們卻遇到了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民間海商力量——主要是民間海商集團——的抵抗。

隆慶以前明王朝嚴禁私人海上貿易,但是有明一代海商集團及私人海外貿易就一直很活躍?!敖抵撩鞔笃冢瑬|南沿海私人海上貿易活動逐漸形成了若干個實力雄厚的海商武裝集團。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李旦集團、顏思齊集團、鄭芝龍集團、劉香集團,以及楊六、楊七、鐘斌集團。他們一方面被政府視為海盜,另一方面則以他們的經(jīng)商才能和武裝實力橫行于東方的海上,與業(yè)已東來并且野心勃勃的歐洲殖民者商船為爭奪東方海上貿易控制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和角逐?!盵14]

明代海商集團的性質和作用是中國歷史上情況最復雜、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明代海商集團的命運則更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性的“群體命運”之一。幸而近來已經(jīng)有愈來愈多的學者開始以新眼光在新視野中觀察和評價明朝的海商集團了。①戴裔煊1982年出版《明代嘉隆間的倭寇海盜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首先為“倭寇”正名,其后有許多學者進一步研究了許多有關問題。唐力行指出明代嘉隆間倭寇海盜的中堅是徽州海商,廣義地說,包括三個層次:“其核心層次是指直接雄飛于海上的徽商;其外圍層次則是由廣泛分布于江南市鎮(zhèn)的徽州坐賈和手工作坊主構成;居于這兩個層次之間的中介層次是徽州行商。這三個層次共同構成為一個海外貿易的整體?!盵15]

應該注意,明朝的海商集團確實成為了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殖民者侵略中國的一道屏障。明朝海商集團在國內統(tǒng)治者和外來殖民者的夾擊之下頑強奮斗,而鄭芝龍-鄭成功集團更成為了明朝海商集團發(fā)展的最高峰,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悲壯的記憶。

2.2鄭成功集團的失敗標志著中國又喪失了一次寶貴的歷史機遇

上文談到,明朝海商集團的命運是世界航海貿易史和航海史上極其怪異的一幕:中國的民間海商集團一方面要與本國政府的海禁政策斗爭,另一方面又要與新崛起的海洋殖民地大國的侵略力量斗爭,要在夾擊中奮斗,求生。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三個最初興起的海洋強國,在進入中國東亞后,雖然也與中國明清的政府交手,但他們更遇到了中國民間海商力量的抵抗。

正是中國的民間海商力量,在明朝持續(xù)的海禁政策中,犯難沖破海禁下海,并且在下海之后又勇敢地與占領東南亞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海上殖民力量進行斗爭。在這場海上斗爭中,中國的民間海商力量直到明末一直是中國東海和南海的海上霸主,壓制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上侵略中國的強大勢頭。②明代海商和西方海商的關系是很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化的認識,這里限于篇幅不能進行更具體的分析。國內學者——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中——有了許多新研究和新認識,本文的論述僅是著重于一個側面的敘述和認識。[16]

明朝中國的海商集團中,王直集團和鄭芝龍-鄭成功集團是兩個最大和最有代表性的集團。但王直集團和鄭芝龍-鄭成功集團都終于難免悲劇的命運。

1640年之后,“鄭芝龍集團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發(fā)展成為擁有3000多艘海洋貿易船只的龐大的海上貿易集團。幾乎整個遠東水域澳門、馬尼拉、廈門、日本各港口之間是有的中國商船都懸掛著鄭氏令旗,鄭芝龍成為明朝最巔峰的亦商亦盜的海商代表?!薄氨M管荷蘭人被稱為‘全世界的海上馬車夫’,但在鄭芝龍海商集團面前,荷蘭人不得不每年向鄭芝龍的船隊繳納12萬法郎的進貢,才可以保證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水域的安全?!盵17]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更是許多人都知道的史實,此不贅言。

有人說:“鄭成功和明末清初的東南海上貿易集團最早地在東亞地區(qū)參與了世界經(jīng)濟體系最初的形成。他是參與過程中最成功的一個。因此,鄭成功獲得了世界經(jīng)濟體系最初參與者的身份?!盵18]

可是,鄭成功集團終于被新建立的滿清王朝鎮(zhèn)壓下去了。康熙皇帝繼續(xù)實行海禁政策,中國民間海商力量繼續(xù)遭受本國政府長期而無情的壓制和劫難。

鄭成功集團最后失敗了,這標志著中國民間海商力量“走向海洋之夢”的再度破滅。我們看到,明代的民間海商集團在本國政府和新崛起的世界海洋強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夾擊下,竟然能夠稱雄中國東海和南海二百年,并且在鄭成功集團的活動中達到巔峰,這充分顯示了中國民間海商力量的強大的生命力——簡直可以說是絲毫不亞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甚至英國海商力量的生命力。可是,以鄭成功為代表的中國民間海商力量終于失敗了,這意味著中國走向近代化過程中的又一次挫折,意味著歷史機遇的再次喪失。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當近代歐洲最初的三個海洋強國——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崛起時,當時明朝的實力還可以與之爭鋒。換言之,應該承認明朝的海商集團確實曾經(jīng)是一支可能促進中國走向海洋和在近代崛起的海上力量——盡管他們最終失敗了。

3 第三次歷史機遇的來臨和錯失:明末清初的中西交流和曇花一現(xiàn)的“中西會通”

3.1西方傳教士明末入華和東西方文化在近代首次較大規(guī)模的相遇

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世界市場形成后,西方力量不但進入美洲、非洲、澳洲,而且進入了東亞和中國。如果說,上文涉及的是東西方在軍事、商業(yè)、貿易方面的相遇,那么隨著傳教士來華,東西方又在宗教和文化維度上相遇了。雖然明末清初東西方在宗教和文化領域的相遇有難分難解的聯(lián)系,但二者畢竟是性質不同的兩件事。本節(jié)所關注的是東西方的文化相遇,而只在必要時涉及宗教方面的問題。

上文談到民間海商集團時,著重談到的是中西沖突的方面,實際上,既然是商人,其商人身份就必然內在地包含著雙方(交易雙方——包括中外交易方)存在聯(lián)系、交換、合作的方面,否則就沒有商業(yè)活動可言。上文還談到,商業(yè)活動本身還必然帶有“物流工程”的性質,這就鮮明地顯示了商業(yè)活動中存在各種程度的相互聯(lián)系和互利的方面。

在此應該順便指出的是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煙草都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雖然傳入和引種的許多細節(jié)大概已經(jīng)很難搞清楚了,但它們無疑都是借助于海上貿易的渠道而傳入中國的。玉米和甘薯作為高產作物,煙草作為經(jīng)濟作物,在中國農業(yè)生產中發(fā)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在大航海時代和近代歐洲崛起的過程中,宗教力量也如影隨形地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這個歐洲的基督教向世界各地傳播的大潮中,繼唐代景教和元代也里可溫教傳入中國之后,歐洲的耶穌會傳教士再度到了中國。如果說,上文談到的主要是經(jīng)濟貿易交流,那么,以歐洲傳教士和部分中國士大夫為主要載體的中西交流就主要是包括科技在內的文化交流了。

從規(guī)模上看,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具有較大的規(guī)模,來華的傳教士有來自西歐十余個國家的兩三千人之多,特別是在傳教士方面出現(xiàn)了利瑪竇、湯若望等卓越人物,在中國士大夫方面出現(xiàn)了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等卓越人物。

梁啟超說:“明末有一場大公案,為中國學術史上應該大筆特書者,曰歐洲歷算學之輸入。先是馬丁·路得既創(chuàng)新教,羅馬舊教在歐洲大受打擊,于是有所謂‘耶穌會’者起,向從舊教內部改革振作。他的計劃是要傳教海外,中國及美洲實為最主要之目的地。于是利瑪竇、龐迪我、熊三拔、龍華民、鄧玉函、陽瑪諾、羅雅谷、艾儒略、湯若望等,自萬歷末年至天啟、崇禎間先后入中國。中國學者如徐文定(徐光啟)、李涼庵(李之藻)等都和他們來往對于多種學問有精深的研究?!盵19]

對于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國內外學者已有許多研究,成績卓著,例如方豪的《東西交通史》、沈定平的《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尚智叢的《明末清初(1582-1687)的格物窮理之學》等,無法在此一一列舉,相關論文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對于這個時期西學東漸的情況、內容、人物、進程、性質、影響等諸多問題,學者已經(jīng)多有討論、分析和揭示。例如,沈定平認為,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有三個特點。第一,這是中西兩種文化之間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實質性接觸,它肇始于16世紀中葉,延續(xù)達兩個世紀,作為交流媒介的來華耶穌會士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同中國文人學士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往。第二,盡管這個時期的國際背景是西歐國家向世界進行軍事征服和精神征服,但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卻是兩大文化體系以和平方式、在較為平等的基礎上的交流。第三,這個時期的文化交流始終跟世界歷史的近代化進程聯(lián)系在一起。[20]1-2本文無意全面涉及有關問題,以下僅重點討論在此時期曇花一現(xiàn)的“中西會通”問題。

3.2中西會通的曇花一現(xiàn)

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以和平的方式、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的。雖然這個時期的西歐國家在其他地方的殖民活動中主要運用了軍事征服的方式,但來華的傳教士卻放棄了“一手拿著十字架,一手拿著寶劍”的傳教策略,宣稱他們來到中國時為締造和平,而非為交戰(zhàn)、作亂而來,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歐洲發(fā)生工業(yè)革命前,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與歐洲相比各有千秋。尤其吊詭的情況是在明清易代的過程中,政治斗爭的各方——包括崇禎君臣、新興起的清朝、李自成和張獻忠農民軍、晚明政權竟然都對傳教士采取了“友好態(tài)度”。

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之得與失、經(jīng)驗與教訓的諸多方面與復雜情況,國內外已經(jīng)多有研究,但其最突出的成就應該是“中西會通”的提出與嘗試。

明清之際“中西會通”①所謂“中西會通”,其內容包括許多方面,本文不涉及意識形態(tài)(例如儒家思想與天主教教義)和制度方面的“會通”問題(例如徐光啟希望以天主教“補儒易佛”),而只重點涉及與科技、工程有關的“會通”問題。的主要成績表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1)提出了關于中西文化交流中“會通中西”的觀點和理論

中國古代曾經(jīng)長期在科學技術的許多方面領先于歐洲,可是,在明末耶穌會士入華時中國科技和歐洲科技的總體形勢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變化,歐洲科技有許多成就為中土所不及,甚至應該承認歐洲科技的整體水平此時已經(jīng)開始超越中國,但所謂超越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科技的整體實力相形之下還很強大。在這種形勢下,雙方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努力更上一層樓,應該是一個理想的前景。

正是在這樣的形勢和環(huán)境中,徐光啟提出了他的“中西會通論”:“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20]244這就是說,徐光啟認為從“翻譯”開始,走“會通”之路,可以達到“超勝”的目標。對于“會通”的具體方法,徐光啟認為可以“從西不從中”,也可以“從中不從西”,更可以“既非中法復非西法”。[20]245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際的方以智對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提出“質測”與“通幾”之論,雖然在當時幾無應者,到了20世紀卻引起一些學者的高度關注。總體來看,方以智也注意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并且主張會通中西。

(2)傳教士和中土士人合作,翻譯西方科技著作,引進西方科技知識,擴大了中土的科技知識和視野,成為了明清之際中國科學成就的代表性和標志性成就

歷史證明,在近代中西科技交流中,翻譯是一個絕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明清之際,傳教士和中國士大夫以合作翻譯或依據(jù)西方科技知識進行適當改編的方式,多方位、多學科、多領域(包括天文學、數(shù)學、地學、力學、光學、醫(yī)藥學、技術等)地引進和傳播了歐洲的科技成就。這一時期在中國問世的《幾何原本》、《職方外記》、《崇禎歷書》、《遠西奇器圖說錄最》、《數(shù)理精蘊》等等,大大豐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土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識內容和體系。徐光啟在《幾何原本雜議》中說:“此書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試、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脫之不可得、欲駁之不可得、欲減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有三至三能:似至晦,實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實至簡,故能以其簡簡他物之至繁;似至難,實至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難?!盵21]這種認識和評價——從理論上說——顯然已經(jīng)涉及對中國傳統(tǒng)知識體系的整體性認識和評價了。西方傳教士傳播的“世界地圖”知識實際上顛覆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天圓地方”的地理觀。清代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中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被譽為中醫(yī)史上一大成就。熊月之考證后得出結論,此說來自傳教士,其源流環(huán)節(jié)是“傳教士—金聲(教徒)—王昂—王清任”。[22]鄧玉函和王徵合著之《遠西奇器圖說錄最》“融合工匠傳統(tǒng)與學術傳統(tǒng)的獨特結構是中西學者認識力學并使這兩種制式傳統(tǒng)會通、互動的結果。鄧玉函和王徵的選擇成就了《奇器圖說》在力學史和知識全球化進程中的特殊地位”。[23]康熙年間,根據(jù)康熙的命令而由傳教士白晉、雷孝思等人率領完成的全國性三角測量,更是一項走在世界各國前列的成就。

(3)在明清易代戰(zhàn)爭中,戰(zhàn)爭各方都高度重視引進、使用和改良紅夷大炮,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引進西方軍事技術的第一次高潮

雖然火藥是中國人的發(fā)明,但葡萄牙人、荷蘭人近代東來時,其火器的水平和威力已經(jīng)超過中國。

明清易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從政治方面看,不但有明(崇禎)和清之爭,又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后來又有南明的弘光、隆武、永歷政權,沿海和臺灣的鄭成功政權,這些政權在政治上可謂變化多端,可是,在幾十年的戰(zhàn)爭中,卻出現(xiàn)了一個既可能令人驚訝同時又不出意料的“事實”,這就是以上各方在政治上立場各異,在軍事上殊死戰(zhàn)爭,但“無例外地”都對傳教士和奉教士大夫采取了“接納”態(tài)度,“要求和歡迎”他們制造“紅夷大炮”,都不懷疑引進西方武器的作用和意義,以至于可以說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引進西方技術”的高潮,這與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在引進西方技術上遇到的巨大阻力形成了強烈對比,其中的原因和教訓值得深入研究。

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說:“歷史學家很容易犯忽視技術進步的毛病,而技術史家,常常見器不見人。因此,技術進步的社會作用,在我們的一般歷史著作中很少受到恰如其分的重視?!薄啊t夷大炮’在明清之際戰(zhàn)爭中間大顯威風,就是被忽視的實例?!薄懊髑宥Ω铮p方都不拒絕向西方學習,但明朝政府動作遲緩,終于被后進而快速的清朝擊敗,從這里難道不會得到有益的啟示嗎?”[24]

對于明清易代過程中,紅夷大炮和奉教士大夫乃至傳教士的作用,沈定平在《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趨同與辨異》中有長達三百頁的詳細敘述和分析[20]525-824,讀后令人感慨萬千。

(4)涌現(xiàn)了一批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和科技進步的著名人物,形成了一種“學術思潮”,甚至有理由認為他們形成了一個有思想傳承關系的“無形流派”

恩格斯曾經(jīng)說,文藝復興時代是一個需要巨人并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并且高度評價了文藝復興巨人群體的歷史作用和貢獻[25]。盡管中國明清之際的那些人物在成就和貢獻上與歐洲的文藝復興相比顯得遜色一些,但這個時期的中國確實涌現(xiàn)了一個在中西文化交流、傳播、會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網(wǎng)絡關系和傳承關系的群體,有人甚至根據(jù)其交往關系,認為出現(xiàn)了“徐(徐光啟)利(利瑪竇)李(李之藻)學圈(circle)”、“徐(徐光啟)李(李之藻)湯(湯若望)李(李天經(jīng))學圈”和“湯(湯若望)南(南懷仁)學圈”[26]。對于他們的成就和貢獻,學者已有許多研究,這里就不贅言了。

(5)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傳播和會通,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

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傳播和會通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成敗、得失、經(jīng)驗、教訓、啟示已經(jīng)引起后人的許多回味和反思,對于其間的歷史源流、進程、經(jīng)驗與教訓已經(jīng)有了許多研究成果,這里就不多言了。這里需要強調指出的乃是,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傳播和會通乃是“給予”中國的一個歷史機遇。令人嘆息的是,由于中西交流和會通的夭折,中國的再次喪失了寶貴的歷史機遇。

專門從事明清文化交流研究的專家沈定平說:“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始終是跟世界歷史的近代化進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并有力地促進了歐洲與中國的社會變革。若就實際效果來看,歐洲從中受益的程度遠大于中國?!盵20]2從歷史影響來看,中國確實沒有充分從明清之際的中西交流和會通中受益——甚至很快中斷從中受益,這種拒絕學習西方的態(tài)度也許可以滿足某些人愚昧的虛榮心,但與同時的西方人學習中國從而促進社會進步的結果比較起來,這種在學習上的失敗究竟是中國之幸耶抑或是中國之不幸耶?

3.3清朝的閉關政策和“中西會通”之夭折

明末開始的中西會通的努力和進程最終還是歸于失敗了。閉關政策的陰魂強勁地重返政治舞臺,中西文化交流的進程被粗暴地打斷了。

清初一段時間中,中西文化交流和中西會通的趨勢得以繼續(x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鰲拜掌權時楊光先挑起了湯若望的冤案,康熙親政后平反了這個冤案??滴醣救讼矏圩匀豢茖W知識,“在第一歷史檔案館還保存了當年康熙的‘算草’——演算數(shù)學的草稿紙,以及他使用過的三角尺、圓規(guī)、計算器。一個皇帝竟然如此認真學習西方的科學,是前所未有的,以后也不曾有,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盵27]南懷仁受到了康熙的重用,傳教士白晉與康熙也有親密的關系。但康熙之喜愛自然科學的直接目的是以此向其大臣進行知識炫耀,而更深層的原因和目的則是通過顯示他和大臣之間自然科學知識的差距而進一步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

康熙和俄國的彼得大帝是同時代的皇帝。彼得大帝利用沙皇的權威貫徹向西方開放的方針和政策,在科學制度方面建立了俄國科學院,為了開放,他甚至把首都遷到彼得堡。他成為了引領俄國走向近代化的關鍵人物。相比之下,雖然康熙的皇帝權威遠遠高于彼得大帝,但他卻絲毫沒有走向近代化的觀念和意識,沒有以制度化和社會化方式發(fā)展科學的意識。為了消滅鄭成功政權,他實行了“遷?!钡恼摺x海數(shù)十里內不許有居民,所有居民、漁民一律遷離海洋,以對鄭成功政權進行嚴密封鎖。所以,對康熙皇帝本人喜愛科學一事實在不宜評價過高。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別是由于在“禮儀之爭”問題上,康熙因維護中國主權而與羅馬教皇產生了尖銳沖突,康熙在1706年下旨驅逐傳教士,但又重申“會技藝人”不在驅逐之列。后來,在康熙多位皇子的奪嫡爭儲斗爭中,傳教士“犯了嚴重的政治錯誤”——錯誤地站在了雍正的政敵一方,于是,雍正在即位后就下令嚴厲禁教。方豪在《中西交通史》中對禁教問題有更具體、細致的分析。[28]

由于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傳教士是當時中西交流的媒介,這就使閉關政策之后的禁教政策致命性地打擊了明末清初的中西交流勢頭,中西會通的嘗試徹底夭折,中國歷史也進入了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空白期”。后來的歷史告訴中國人,這個閉關政策和“空白期”的后果對于中國而言是極其慘痛的和致命的。

乾隆57年(1792年),英國喬治三世派馬戛爾尼使華。這次訪問的方式是和平的,以向乾隆祝壽為名,釋放了善意,目的主要是開展貿易。可是這次使華卻以失敗告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馬戛爾尼不肯按照中國的規(guī)矩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禮。

馬戛爾尼不肯叩頭使乾隆皇帝很生氣,乾隆趾高氣揚地說:“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而之正使等所親見,然而從不貴奇奇巧,并無更需爾國置辦物件?!盵29]“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業(yè)、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恩加體恤?!盵30]

作為康乾盛世舵手的乾隆皇帝自然不允許任何人挑戰(zhàn)皇帝的權威,他對馬戛爾尼的使命也不屑一顧——馬戛爾尼的使命失敗了。但馬戛爾尼通過直接觀察,預測了大清國的未來命運:“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船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船不會立即沉沒。它將像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盵31]歷史表明,馬戛爾尼的這個觀察比康乾盛世中的中國人更敏銳地判斷和預測了康乾盛世的真正形勢和未來。

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創(chuàng)始人和學術奠基人郭廷以說:“假設馬戛爾尼的要求和建議中國均能采納,逐一使之實現(xiàn),英國大使駐在北京,中國大使駐在倫敦,彼此有了親密的接觸,我們的出使人員親歷目睹,觀摩熏染,再加上英國科學工程專家的指導協(xié)助,不惟可恢復雍正以前的中西文化關系,而且定能過之,中國的近代化可提早七十年?!盵32]馬爾戛尼使華的失敗使得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最后一個機遇白白喪失了。

清史研究專家戴逸談到乾隆和馬戛爾尼時說:“讓我們翻開18世紀的歷史,我們今天感受得最為深切的歷史失誤是造成了閉關鎖國形勢的清王朝的對外政策,這一政策使中國與當時日益奔騰前進的世界歷史潮流絕緣隔離,延誤了社會的發(fā)展,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盵33]

乾隆皇帝高傲地拒絕了這次交往和貿易的機會,等到半個世紀后的鴉片戰(zhàn)爭時期,當中英交戰(zhàn)時,形勢已經(jīng)與乾隆年間完全不同了。

乾隆皇帝一向是以“明君”自居的,他不但認為自己權力無上,而且認為自己知識無邊。上文談到,乾隆在回答英使馬爾戛尼時傲慢地認為中國“無所不有”,認為天朝“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置辦物件”。如果我們簡要地回顧一下西方科技史,想到牛頓已經(jīng)在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發(fā)現(xiàn)了“牛頓三大定律”,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已經(jīng)在英國如火如荼地開始,瓦特的蒸汽機已經(jīng)應用到英國紡織廠中多年,20世紀的中國人對于乾隆皇帝的“豪言壯語”真會有萬千感慨。

回顧歷史,在世界近代史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中,中國曾經(jīng)多次獲得寶貴的歷史機遇,但這些機遇都喪失了。如果說喪失機遇是自釀苦果,那么,在喪失機遇之后就必須自嘗苦果了。

歐洲抓住機遇而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而中國卻喪失機遇,繼續(xù)封閉在封建社會形態(tài)中。馬戛爾尼返回英國后不到五十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這次戰(zhàn)爭中清軍慘敗,清朝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逐步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國是繼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之后崛起的第四個海洋霸主。本文談到,前三個海洋霸主,雖然在占領美洲、印度、東南亞、菲律賓、印尼的過程中,都擴張順利,志得意滿,唯獨在進一步入侵中國的南海、東海海域時,遭遇了挫折??墒?,在鴉片戰(zhàn)爭中,當封建制度的中國遇到工業(yè)革命后的資本主義英國時,形勢大變,中國已經(jīng)沒有獲勝的可能了,但當時的中國人對此卻渾然不覺。當中國人后來試圖真正認識和適應已經(jīng)轉變的世界大勢時,就必須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972:252.

[2]南炳文.關于15到16世紀世界性大航海的幾點淺見[C]//王天有,徐凱,萬明 編.鄭和航海與世界文明——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1.

[3]杜君立.歷史的細節(jié)Ⅱ——弓箭、火藥和船如何改變世界[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217.

[4]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63.

[5]楊槱.紀念鄭和航海弘揚華夏文化[C]//王天有,徐凱,萬明 編.鄭和航海與世界文明——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0.

[6]朱晨光.鄭和下西洋目的辨析[C]//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一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轉引自 王天有,徐凱,萬明 編.鄭和航海與世界文明——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68.

[7]張俊彥.鄭和下西洋600年祭[J].燕京學報(侯仁之主編),2005,19:154.

[8]南炳文.關于15到16世紀世界性大航海的幾點淺見[C]//王天有,徐凱,萬明 編.鄭和航海與世界文明——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7.

[9]李慶新.鄭和下西洋與朝貢體系[C]//王天有,徐凱,萬明 編.鄭和航海與世界文明——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47-248.

[10]晁中辰.鄭和遠航與中國的歷史機遇[C]//王天有,徐凱,萬明 編.鄭和航海與世界文明——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69.

[11]羅榮渠.15世紀中西航海發(fā)展取向的對比與思索[C]//王天有,萬明 編.鄭和研究百年論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35.

[12]盧建一.明清海疆政策與東南海島研究[M].海峽出版集團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43.

[13]唐建光 主編.大航海時代[M].金城出版社,2011:74.

[14]唐文基.中國商業(yè)革命[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80.

[15]唐力行.讀史偶得:關于轉型期中國社會的若干思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0.

[16]章巽.中國古代的海上交通[M].商務印書館,1986.王慕民.海禁抑商與嘉靖‘倭亂’[M].海洋出版社,2011.

[17]王俞現(xiàn).中國商幫600年[M].中信出版社,2011:89.

[18]洪本地.鄭成功研究文集[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4.

[19]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7-8.

[20]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M].商務印書館,2001.

[21]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 主編.徐光啟著譯集(線裝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8.

[22]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74-75.

[23]張柏春 等.傳播與會通——〈奇器圖說〉研究與校注(上篇)[M].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 江蘇科技出版社,2008:273.

[24]朱維錚.走出中世紀(增訂本)[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28.

[25]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72,3:445-446.

[26]尚智叢.明末清初(1582-1687)的格物窮理之學[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26-199.

[27]樊樹志.國史十六講[M].中華書局,2011:274.

[28]方豪 著.中西交通史[M].岳麓書社,1987:1025-1045.

[29]高宗純皇帝實錄.//何偉亞.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沖突[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90.

[30]李國榮 主編.清朝洋商秘檔[M].九州出版社,2010:261.

[31]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3:523.

[32]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M].九州出版社,2012:13.

[33]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46.

Three Opportunities that China Lost during the First Wave of Globalization

Li Boc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Abstract:Four centuries after Columbus voyage witnessed the first wave of globalization.During this period Europeans took the lead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while China lost precious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of globalization,which resulted i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China remained at a standstill of feudalism.Zheng He voyage is earlier in time and broader in scale than Columbus voyage and Vasco da Gama voyage,however it is Columbus voyage but not Zheng He voyage that is the indication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Portugal,Spain and the Netherlands are three marine powers in the world that rose the earliest in the modern world history.Chinese marine groups of merchant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fought against the Portuguese,Spaniards and Dutchmen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 and overwhelmed them,but groups of Chinese marine merchants failed at last under pincer attacks of Chinese governments and Western marine colonial powers.Moreover,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during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failed either.We should draw instructive and severe lessons of the opportunities China lost during the first wave of globalization.

Keywords:globalization; Zheng He voyage; groups of Chinese marine merchant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History of engineering; historical opportunity

作者簡介:李伯聰(1941-),男,教授,研究方向為工程哲學、工程社會學、工程史。Email:libocong@ucas.ac.cn

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規(guī)劃戰(zhàn)略局項目“中國近現(xiàn)代工程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06; 修回日期:2015-04-16

DOI:10.3724/SP.J.1224.2016.00084

中圖分類號:T-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969(2016)01-0084-13

猜你喜歡
全球化
新冠疫情的暴發(fā)遠不是讓各國變得更加孤立,而是讓全球化出現(xiàn)改觀
英語文摘(2020年5期)2020-09-21 09:26:30
關于全球化與博物館再定義的幾點認識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30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好奇心與全球化是如何推動旅游新主張的
英語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28
凈能源危機:特朗普的貿易戰(zhàn)與全球化的終結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2:0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經(jīng)濟全球化面臨4個重大挑戰(zhàn)
中國自行車(2017年5期)2017-06-24 10:45:32
“雙反”反出一個中國光伏加工全球化
能源(2016年10期)2016-02-28 11:33:26
全球化戰(zhàn)略必須因地制宜
IT時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泸州市| 金华市| 南昌市| 黑水县| 河南省| 南宫市| 石林| 雅安市| 佳木斯市| 八宿县| 松阳县| 太白县| 土默特右旗| 晋中市| 吉安县| 洛阳市| 三亚市| 波密县| 新民市| 福安市| 江山市| 牙克石市| 萍乡市| 东阳市| 天津市| 吉木萨尔县| 乐亭县| 靖边县| 井冈山市| 达拉特旗| 太仆寺旗| 三原县| 龙井市| 黑水县| 盘山县| 噶尔县| 调兵山市| 枝江市| 贵港市| 龙川县|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