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婉妮
“把學習還給學生”是當今一個國際化的研究課題,確實,在“教與學”這個雙向活動中,“學習”本來就應該屬于學生的,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能,從而讓學生知道并明白: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習靠自己,只有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和探究,才能真正領會知識的真諦,牢固地掌握知識,并能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為生活服務。
一、“信任”是“放”的前提
這是教師對學生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要相信學生有學習的能力,相信學生有獨立完成課業(yè)的能力,相信他們有聆聽、表達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要舍得給時間學生去適應和糾正。筆者的做法是:在學生入學的第二周,就不允許家長為學生背書包、收集學習用品及記老師給孩子的一些學習提示等等,全部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剛開始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做到,但不要緊,等吧!于是一周過去了,二周、三周,一個月下來,本班95%的同學都能做到獨立做好自己學習的事情。
二、在“新授課型”的教學模式中實現對學生的“放”
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能調動起來,數學思維是否能得到啟發(fā),能掌握的數學知識有多少?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多少?等等,這些都是決定我們的課堂是否高效的因素。在傳統(tǒng)的、以教師的“授”為主的課堂中,往往只側重教師教了多少知識,設計了多少練習題,有多少種題型在課堂上呈現,自己設定的任務都講完了沒有等等,完全忽視了我們教學的對象、教學的目的,以及誰才是學習的主人等等,筆者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大膽嘗試了新的教學模式,核心是“把學習充分地還給學生”,突現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模式命名為“漸進式啟發(fā)自主學習”模式。
三、在“練習課型”的教學模式中實現對學生的“放”
一般的數學練習課都是以“學生練,教師評講”為主,而筆者所開展的練習課就只以學生為主,自命名為“造就小名師”的練習課模式。在每節(jié)練習課里,教師只給三分之一的時間學生做練習,而三分之二的時間則讓不同的學生到教壇來講解剛做的練習題,具體內容包括:分析每種題型的解題方法、評講每道題的答案、接受同學的質疑和考查、接受同學對這次評講的評價。他(她)們在課堂上的常用語是:“請聽我說!”“請拿起紅筆”“請看著第幾頁的第幾題!”“我先讀題目”“這種題型的解題方法是……”“誰有疑問?”“誰有更好的想法?”“做對的請舉手”“誰有提醒?”“誰來考考我?”“請大家對我的評講進行評價?!薄拔夷苌厦麕煱駟幔俊?,這時,教師在一旁給予學生信任并適當示弱,只是適時地進行點撥或評價,以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不僅無損“威嚴”,還能把主動權還給學生,使每位學生都呈現獨有的天賦和特質。
四、開放、創(chuàng)新的評價方式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燃料
推行一種新的教學策略,就必須配套一系列的措施去推動它,才能讓它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tài)。為了配套新的開放性的教學模式,筆者設計了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開放、創(chuàng)新的方法:1.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評價別人的同時也間接地提高了自己,在虛心接受別人意見的同時增強自己的受挫能力;2. 活動當天或每周進行“最強大腦”“小名師”的評選,為學生增強自信和成功感、確立目標,并為目標而不斷努力。
筆者從“策劃→定下研究目標→制定方案→實踐嘗試”,還不到兩個學期的時間,但收到的“回報”卻是如此的驚人:與同級學生相比,可以很明顯看到:本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強、有自信、大膽、勇于表現自我、數學思維能力強、學習成績優(yōu)秀。在多次校際的學科競賽、單元檢測及上學期末考試中,本班的成績都是遠遠超出同年級班的平均水平。把學習還給學生吧,不要再用娓娓的借口,來剝奪學生學習的權利和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