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俤仙
一、憑借生活體驗,培養(yǎng)理解技能
(一)憑借生活體驗,理解概念
如教學“立方米”時,我把全班學生每8人分為一個學習小組,每位學生準備一根1米長的米尺,要求學生用8根1米長的米尺,圍一個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從而讓學生明白棱長為1米的正方體,體積就是1立方米。為了讓學生體會到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我讓學生分組鉆進1立方米的空間里,親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當學生一個一個都擠進去的時候,他們既驚訝又高興,原來1立方米的空間是這么大,能擠進這么多的同學。這樣教學,學生興趣盎然、理解深刻、記憶牢固。
(二)憑借生活體驗,理解性質(zhì)
如教學“a-b-c=a-(b+c)”時,我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活“原型”。小明同學拿100元錢,想為自己兩位“手拉手”的好朋友各買一件禮物,小明到了商店看中了四件物品:書包16元、鉛筆盒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同學們猜一猜小明會買哪兩件禮物?如果有余錢,還剩多少元?可以怎樣列式計算?所列算式有什么特點?如此再現(xiàn)了自己平時購物付錢的情境,學生既明算理,又悟規(guī)律。
二、憑借生活體驗,培養(yǎng)觀察技能
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觀察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既有利于學生搜集信息,將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信息升華為數(shù)學知識,又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如教學“立體圖形”后,可組織學生來個搜集圖形大行動:找出生活中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球的物體。再比較各種物體間的異同點。這樣教學,迫使學生用自己對書上物體的認識,聯(lián)系生活中熟悉的各種各樣物體的感知,進行有選擇性、有目的性的搜集、過濾,強化了學生對各種立體圖形的認知過程,同時也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憑借生活體驗,培養(yǎng)表達技能
生活中精彩的一個個問題,一幕幕場面,為學生說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將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說出來,不僅能把學生在生活中所攝取的信息梳理、概括,達到內(nèi)化,還有助于學生表達技能的培養(yǎng)。如教學“元、角、分”時,可讓學生說說你知道了人民幣的哪些知識?學生課前調(diào)查,課中討論、交流、匯報的過程中,了解了人民幣種類繁多:有紙幣、有硬幣;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等不同面值。書寫形式有別等知識:有寫成2元1角5分的,也有寫成2.15元的;用途廣泛等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憑借生活體驗,培養(yǎng)應用技能
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shù)學的最終目的。數(shù)學教學應努力為學生提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感受到數(shù)學的價值。如教學“長方體”后,可結合長方體棱長的知識,組織學生進行“物體捆扎”比賽。首先,教師談話,創(chuàng)設情境:“在獻愛心捐款捐物活動中,同學們捐了很多圖書,學校準備將這些圖書捆扎成捆,便于運送。請同學們將這些圖書扎起來好嗎?”捆扎物體,是學生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積極參與實踐,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捆扎方法,有的認為,可以用“十”字形的方法捆扎,比較節(jié)省繩子;有的認為要用“井”字形捆扎,比較牢固;有的認為圖書本數(shù)比較少時,可用“—”字形捆扎。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其樂無窮、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