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英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課外閱讀總量九年中不少于400萬字?!遍喿x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我嘗試著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
一、創(chuàng)設(shè),讓創(chuàng)造性閱讀成為“食糧”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只有在真正認識到做一件事的價值和意義的時候,才能更加迅速地萌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才能更有熱情與激情。我和學生交流名人勤奮讀書、善于發(fā)現(xiàn)的故事,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哪篇文章,為什么喜歡。每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閱讀成果,出十個題目,可以是填空,可以是選擇,也可以是判斷。這樣下來,同學們?yōu)榱穗y倒老師和其他同學,就會認真閱讀。其余同學也為了得到“閱讀之星”的稱號,努力閱讀。課后,我請學生搜集讀書名言,在晨會課上,開展名言朗誦會,品味書的無限魅力。我告訴他們“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的道理。在班會課上開展“讀書交流會”和“寫讀書筆記”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與學生一同閱讀,暢談讀同樣的文章不同的感受……這樣做,激發(fā)了學生求知的欲望與好奇心,提高了他們閱讀的熱情,從而使創(chuàng)造性閱讀成為他們的需要。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關(guān)注學生閱讀的期待,讓他們明白閱讀是一項充分展現(xiàn)個性的積極活動,是一項偉大的發(fā)現(xiàn)活動。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努力創(chuàng)設(shè)這樣的情境,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
二、讀悟,為創(chuàng)造性閱讀提供平臺
只有高度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悟,要求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和情境中進行自主的閱讀感受,學生的學習活動才有目的,有趣味。如在教學柳宗元的《江雪》時,我會反復讓學生朗讀這首詩,然后提問:“讀了這首詩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紛紛發(fā)言:“銀裝素裹,景色太美了!”“只有孤零零的‘一人一舟一竿,好孤單??!”“這么冷的天,連鳥都飛走了,他不冷嗎?”“有人借酒消愁,他釣魚消愁嗎?”……雖然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甚至有的同學少年老成,但我都認同了。這些都是學生閱讀后自己得到的體會。閱讀感悟的多樣化,正是體驗了生命的自由,尊重了學生的獨特存在。正是有了讀悟,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才有了支點,他們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悟出更多,從而獲得更多收獲。
三、積累,為創(chuàng)造性閱讀夯實基礎(chǔ)
學生的創(chuàng)新活動必須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chǔ)。在教學《黃山奇松》后,我讓學生試說:“欣賞了黃山奇松,你會有怎樣的感嘆?”學生語言豐富,思路開闊,有的活用成語:“黃山奇松,名副其實。”“黃山奇松,耳聞不如見面。”有的巧用修辭:“黃山奇松,你像一位魔術(shù)師,把黃山裝點得更神奇!”有的學生干脆寫出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文:“黃山松樹甲天下……我仿佛來到了世外桃源??!”“松樹成了黃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風景;還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長手臂,向你告別!”學生能活用成語,巧用修辭,善用美文,這與平日學習的積累是密不可分的。學生能有如此精彩的語句,能有如此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離得開平時的積累嗎?
四、想象,為創(chuàng)造性閱讀營造空間
教師應(yīng)充分讓學生“言論自由”。“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健康理念表明:“學生是人本、自由、多元和個體的?!边@就告訴我們,要全方位地解放學生,不但要解放學生的大腦,而且要解放學生的眼睛,解放學生的嘴巴。因為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種多向信息交流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是一種群體的語言交流過程。教師只有讓學生敞開說,學生才愿說、敢說,并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把自己閱讀的成果從“零碎型”過渡到“整合型”再發(fā)展到“價值型”。這樣的“言論自由”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營造出了更多交流空間。
在創(chuàng)造性閱讀中,教給學生多樣的方法也是必要的。教者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填補課文的“空白”。如《開天辟地》一文中第7自然段寫到盤古臨死的時候,他的身軀化成了萬物。雖然課文寫得很全面,但我還是讓學生開動腦筋想象盤古身上還有哪些可以變成世間萬物。學生的想象出乎意料的豐富:“蓬松的頭發(fā)變成了茂密的森林,粗糙的手掌變成了巍峨的五指山,隆起的鼻子變成了神秘的黑洞,孤獨的淚水變成了綿綿春雨……”填補這些也需要一定的積累。利用“不確定性”尋求多種答案。由于作者描述中的某些跳躍,會給作品的意義留下“不確定性”,這里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一路花香》中的好水罐聽了挑水工的話后,會怎么想?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好素材。我們還可以讓學生續(xù)編文字,拓展內(nèi)容。如學完《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后,可以讓學生想象:40年后,已經(jīng)成為三個孩子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看望聶將軍的情景。這樣既有助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又能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同一讀物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中會產(chǎn)生新的意義,這種閱讀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交流的時間、表達的機會,為創(chuàng)造性閱讀營造廣闊的空間。
五、評價,為創(chuàng)造性閱讀安裝“馬達”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閱讀的評價?!苯處熢u價往往能左右學生的興趣、情感、行為,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閱讀情況時一定要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務(wù)必在充分了解學生閱讀情況的基礎(chǔ)上把握好分寸,因人而異,既要考慮客觀事實,又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對于閱讀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來說,即使是閱讀效果不盡如人意,教師也要帶著“放大鏡”找出其優(yōu)點所在,幫助其樹立信心,因為對他們來說,興趣比什么都重要。而對那些課外閱讀的佼佼者,教師不能一味褒獎,而要帶著“顯微鏡”去找缺點,找“軟肋”,以避免“閱讀高原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家長對學生的閱讀評價常常有情緒性,容易走極端。對此要利用“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的優(yōu)勢把家長對學生的閱讀評價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要讓他們通過客觀描述把教師無法觀察到的學生閱讀現(xiàn)象展示出來,把對孩子的閱讀期待表達出來。這樣,將更有利于形成一種評價的合力。
發(fā)展性評價,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理念,是指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探究欲,促成其不斷進步發(fā)展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最關(guān)鍵的是教師要能把握課堂上那稍縱即逝的創(chuàng)造性火花并作出良好的評價。這樣的評價,好像是給學生安上了馬達,讓他跑得更快!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壇丘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