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川 等
董云川(云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新年又至,繼續(xù)言說還是從此打???成為糾結的問題。
無處遁形的數碼時代,信息織成天羅地網,微信及其關聯的二維碼不可遏制地充斥著新一代受教育群體的視野以及生存空間——上至神學玄機,下至旮旯攻略,大至宇宙未來,小至美容養(yǎng)生,無處不及,無所不包。海量信息浸泡之下的弟子們是否因此離智慧越來越近了?
謀略有,機巧有,雞湯有,大家都能輕松瀏覽,隨意點擊就唾手可得,還需要誰多嘴訓誡嗎?有在線MOOCs、有跨國視頻、有智能遙控,隨處上課,隨時學習,還需要老師導引教育嗎?
時代發(fā)展、社會流變,“你是誰”決定了你的生存狀態(tài);而“你到底是誰”卻取決于你的認知智慧,注意,是自然本慧或覺悟之慧,不是聰明,更不是精明。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艾克?哈特托勒指出:“人類的現狀是‘迷失在思考中’,智慧并非思考的產物”。愚師進一步以為:過度審視的生活很可能導向痛苦不堪的生活?!奥敗迸c“慧”僅一步之遙;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其間的關鍵在于“了悟”。
毫無疑問,這是適合聰明人生活的時代,物化的指標幾乎統領一切!在教育文化的生境之中,多數人時時談論的是如何對付指標的考核,而余下的少數人念念不忘的是如何制定新的考核指標。一些人因為有指標制定權而耀武揚威,更多的人因為滿足或超越了指標而津津樂道、志得意滿。于是,搶抓機遇、趕超目標、爭先恐后、急不可耐,是為常態(tài)!琴棋書畫、閑情逸致不見了,個性學術、仙風道骨難覓其蹤。有兩種人成為這個時代的寫照:其一,表情凝重而樂此不疲地輾轉于世俗規(guī)矩之中;其二,表情漠然而義無反顧地蜷縮在方寸屏幕深處。許多人明明視線短淺,卻一門心思直奔“高大上”而去?;ヂ摼W+一切,看起來無限大,其實無限小。大無邊、小無際,禪有云,道亦說過。而以大觀小,以小見大,普通人著實很難理解到位。時間上無始無終,空間上無邊無量,對此,哲學的認識超越了科學的測量,現實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加上信息技術的整體進步把新一代人硬生生拽進了急功近利的系統,同時塞入了手機或電腦屏幕,極端碎片化以及過度世俗化的生活形態(tài)由此而成。許多人一邊在學?;蚵殘鰬岸热?,一邊緊握手機這個新時代的煙槍,提示音此起彼伏,切割了流暢的思緒、寧靜的課堂、溫馨的對話;分解了朋友聚會的快意,分散了學術聚會的論點,分化了家庭聚會的歡愉;先模糊視力,再搞壞頸椎,繼而破壞社交氣氛,最后無非一場“空”歡喜。
物化社會連帶甄別指標,成為主流生存法則。緊隨其后,“更多、更大、更高”成為成功的核心標志。然而,古諺有云:“多,還要更多,就會一無所有?!币驗槁斆鬟t早會被聰明誤!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無端地巧合,以至于保羅?福賽爾創(chuàng)作于四十多年前的《格調》一書不斷再版。書中所言先是在西方世界依次呈現,后又在東方社會不斷被驗證。其中一幅漫畫描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院校常見的情形:一幫人正興沖沖地把大門上的“College”拆換為“University”。如此場景必然讓人會心一笑。而換一個角度,那些沉醉于組織權力游戲的人們,在七十年前喬治?奧威爾寫作的《動物莊園》里,基本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和臺詞,能覺察者讀起來必然驚出一身冷汗!
保羅?福賽爾認為,真正的格調超然于等級之外,不僅僅是有多少錢或者能掙多少錢,人的生活品味和格調決定了人們所屬的社會階層,一個人可以一夜暴富,但卻不能在一夜之間改變自己的生活格調。弟子們應該知道,二千年前,在并不富足的農耕時代,人們尚且追求“六藝”或“七藝”;一千年前,穿越中世紀的重重霧障,絕美的音樂、繪畫和詩歌橫空出世;一百年前,在亂世浮沉之中,杰出的科學巨匠和人文大師的身影燦若星辰。此非數量之別,乃品性相差也。好在保羅同志進一步告誡說,品味和社會格調是可以培養(yǎng)和學習的。《格調》譯者石濤指出:“如果本書能夠成為一面鏡子,使中國人從中可以看出每個人未來的或正在顯露的鄙俗和丑陋,從而開始注意培養(yǎng)品味和生活格調,也許還來得及避免跌入惡俗的低級生活趣味”。
切記:經驗是不可替代的,教訓是經過方曉的,美感是與節(jié)奏相關的,幸福是與精神一致的。正因為如此,無論物質世界如何變幻,技術如何發(fā)達,個體如何精明,陷阱依舊遍布于每個人的生存道路之上并未消減。人類該犯的錯誤還是會再犯,個體該吸取的教訓總不會少,先苦后甜,吃虧是福,依然是繞不開的邏輯。古圣先賢內省智慧,因而預警在前;六道凡夫外求機巧,因而身陷囹圄。
如若以量化指標度量,人與老鼠的基因差別微乎其微,人與豬的差別之小超乎我們想象。因此,拿不拿大獎不是學術成就的標志,開不開豪車不是身份的標志,穿不穿名牌不是有錢人的標志,剪不剪短發(fā)不是男女的標志,談不談理想不是好人與壞人的標志,聲音大小不是信心的標志。如果這個世界都以指標論英雄的話,許多人的確可以在世俗紛爭里活得風生水起、有模有樣,但本質上無異于喬治?奧威爾筆下每天高呼著不同口號的那群豬。
數碼網羅天下,但海量信息與智慧無關,色即是空。圖書館藏書無限,與個人領受的學識無關,不增不減。無論存儲量有多大,U盤還是U盤,電腦還是電腦,人腦還是人腦。榆木腦袋不會因為擴充內存而改變性質。愚蠢的大腦不會因為長得更大而變得聰明,聰明的腦袋不會因更加聰明而減少煩惱,惟有覺悟者可以突圍:為可為、為無為、無不為。馬祖磨磚,始終無法成佛(禪宗公案)。那么,宅進手機,又豈能變成智者?
被要求、被安排、被裹挾,大家一路跌跌撞撞、情愿或不情愿地滑進了2016年。有人問:假如有一只貓跟在你后面,是兇還是吉呢?正確的回答是:要看你是人還是老鼠!
放棄數量的攀比吧!教育如此,個人概莫能外。日子還要接著過下去,在人人可以喬裝打扮、外著名牌內整面容的時代,精神氣質的追求和自然流露才成為“貴氣”的關鍵。別的不說,至少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和表現,是人人平等而大家均可以企及的!
做個有格調的人吧!利用難得的大學時光,積蓄涵養(yǎng)和品味,修煉質感和骨氣。老臘肉的預告聽不聽沒關系,面向未來,一定要目光炯炯,神采奕奕!
2016及其后,還是“主要看氣質”!
劉永存(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副院長,云南大學2007屆碩士、2010屆博士):
董老的寄語使我聯想到十一年前看到的另一頭豬的故事:
一頭非常聰明、靈光的豬緊鄰著一個村莊住著,并且飽嘗“幸福”之味。它已經了解了人類的生活習慣和起居規(guī)律——知道人類何時起床,何時守護菜地。因此,每次去農民地里去偷菜,沒有一次不成功。村里的農民想盡了各種辦法,都無法與豬抗衡,也無法逮住它。就在村子里的農民感到絕望、豬為自己的聰明才智沾沾自喜時,村里有位年輕人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并向村長請求由他來處理這件事情。前提是拿出一片菜地來做犧牲。村長召集村民討論后,同意并授權年輕人實施他的計劃。他每天讓村民們不規(guī)則地出沒在其他菜地里,就留下這塊菜地放松警惕,讓其處于安全狀態(tài)。豬每次進攻其他菜地時,總感知到危險的存在,唯獨在這塊菜地里,覺得自己還是那樣如魚得水和得意洋洋。這位年輕人在豬每次出沒這塊菜地后,在周邊插上一塊厚實的木板子。豬一直在關注著來自人的威脅,根本沒有察覺菜地周圍發(fā)生的點滴變化。終于有一天,它在菜地飽餐一頓后,年輕人過去輕輕地圍上最后一塊寬實的木板子,豬就被關在里面了。
故事看完,時間推移,慢慢也就忘了。后又讀博,進大學,教書,不覺六年。
歲末最后一天,導師開啟每年的反思與展望。這才猛然警醒,我已經很久沒有反思自己的生活了:六年來,為了生活,教書、做所謂的研究、寫文章,上班、下班,我好像覺得現在所過的一切都是正常的,都是應該的——生活原本就是這樣子,柴米油鹽醬醋茶,粉筆幻燈和調查。
夜深人靜,我回憶起那些在云大度過的愜意日子:成立“我的大學”論壇,憑著年輕的激情指點大學應該如何;為了完成調查論文去“洗樓”“洗圖書館”,捧著問卷,一間一間宿舍敲,一個同學一個同學問;為了了解社會和同學一起去做義工;暑假,利用業(yè)余時間參加民眾劇場種子教師培訓,接觸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社會服務理念……
記憶里一幅幅畫面掠過,恍如昨日。這些讓人怦然的畫面曾經記載著一個人曾經多么向往有格調的生活、有意境的生活、能夠自主選擇的生活,像馬克思所說的那種“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然而,這一切卻又顯得那么遙遠,遠到我已無法觸及。
忽然間,開篇閱讀過的故事就蹦回了腦海。六年來,一張無形的網就像這個“豬圈”一樣,讓這些向往和美好都消逝在那些課時量、科研工作量、縱向項目、橫向項目、經費到賬數量中。
體制是個很奇怪的東西。一旦鉆進去,你就發(fā)現有很多好處,有體制外無法想到的既得利益——不用擔心明天失業(yè),不用擔心明天單位倒閉。與那些編外人員比起來,好處多到讓你夢里都想笑——終于可以輕松過一輩子了。當然與此同時,無形的手也從四面八方涌來,一些攥緊你的雙臂,一些拉扯你的雙腿,另一些甚至要去扼住你的喉嚨。
更殘酷的是,體制更多地是讓你順從,讓你不要思考,而要聽從安排。一開始你有些抵制,你要去思考,你想去吶喊,你想去保持自己曾經的夢想和對格調生活的向往——一種意志上的堅韌和精神上的自由呼吸,而不僅僅是喝咖啡和穿名牌。慢慢,你發(fā)現,光是抵御指標的侵襲就足以耗盡你的平生精力,于是,慢慢你接受這種“養(yǎng)著”的狀態(tài),慢慢你的意志開始消磨,慢慢你對外部環(huán)境失去敏銳,感覺鈍化。“慢慢,我們沒有感覺”。
“起初你討厭它,然后你逐漸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后你開始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薄缎ど昕说木融H》對體制的解讀是我迄今為止讀到的最好注釋。
如何從平庸的、無聊的、糾纏不清的日常生活中突圍,考驗著每個人的智慧與韌性,只有那些不放棄對美好生活自主追求的人才配得到格調生活吧。2016,我們都需要反思:自己正處于“豬圈”中嗎?該如何突破“豬圈”的困頓,朝向格調的生活?
張志賢(臺灣桃園市大園區(qū)民政課課長,2013級博士研究生):
曾聽過一個故事,描述某探險家在熱帶雨林中,面臨險惡環(huán)境直到瀕臨絕境,依然每天堅持刮胡子,因為他認為環(huán)境不可控,目標也未必能達到,當下能約束的唯有自己。
2015我實現了大蛻變,在歷經11555天的公職生涯、在尚有更高的職場機遇唾手可得之時果斷選擇了離開。原因之一來自于董老的當頭棒喝,使我下決心立地覺悟并選擇脫離“持續(xù)裝憨”的情境,努力避免落入“真憨”的窘境。“格調”靠自己追尋,但首先必須從既有的框架中突圍。在一個激情稀少的工作環(huán)境中花費了精力和時間,績效指標對我們來講都是敷衍了事,組織充滿本末倒置的工作低迷情緒,缺少新思維的刺激,職場上這種指針、數據文化,我想不知已經毀了多少知名企業(yè),接下來醫(yī)院、大學、政府也都將遭受其荼毒,臺灣如是,大陸呢?因此,我選擇改變自己,在余下的生命歷程中創(chuàng)建屬于我自己的”格調”空間。
2016是我專心學業(yè)的艱辛之年,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后需要更深鉆研,挑戰(zhàn)迎面而來。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以高爾夫球運動比擬人生,他認為這是一種與自己競爭的運動,不管對手強弱,球場上永遠的敵人正是自我;個人修為越好,競技表現通常也會變得更棒,從而獲致突破性成就。于是,知天命之年,我選擇尾隨董老而入,爭取做一個有味道的老男人,有品味的老臘肉,認真完成博士論文的撰寫,追逐果嶺上的小白球,吹奏有厚度的薩克斯風,接下來的日子,我的人生方格將充實無比!
宋亞萍(2014級碩士研究生):
曾幾何時,人們還在癡迷于QQ齡的增長,收獲幾個太陽月亮,以此作為得意的資本。時過境遷,誰人還提那“陳年往事”,微信、易信迅速一手遮天。
福祿貝爾說:“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紛繁名目的海量信息看得我們無不眼花繚亂;微商的強大與頻繁的買賣無不令人身心俱疲;往日清凈的“朋友圈”如今成了眾友爭先恐后曬病、傷、男女友、孩子、事業(yè)、旅游、吃食等的晾曬場、競技場,且大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勢,唯恐他人不知自己近來走了好運、倒了大霉、參加了聚會……時間消耗其間,以致于如今的我們很少為一幅字而著迷,不容易面對好書而心生歡喜,更不會像章詒和在《往事并不如煙》一書中寫到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母女的生活時,說即使在文革那樣艱難的日子中,她們還是要按照老禮為章家送來一小盆長滿花蕾的水仙。
我們錯過的,根本不止美景;辜負的,也根本不止青春。
當然,這一切又該怪罪于誰呢?其實說到底,錯的不是技術的發(fā)達與普及,而是人們自身對工具的過分依賴,并不是秦法嚴苛導致的秦國滅亡,也不是孔夫子的“仁愛”之心葬送了封建制,亦不是夏日性騷擾率居高就要怪罪于穿著暴露的女性,更不是原子彈給世界帶來了威脅與傷害就應該問罪于愛因斯坦。
張琪仁(云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師,2012屆碩士):
1999年我上初一,那一年沒有比注冊一個QQ、取了個酷炫的網名更值得向同學炫耀的事了。那是第一次一個虛擬存在超越所有看得到、摸得著的實物,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牛掰的“社會互動符號”。后來的后來,大家都知道,當年聽起來特別不靠譜的“互聯網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真的不知不覺就完成了它“會成為”的整個過程,并且成為得很徹底、成為得很深入。
我不太喜歡用任何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匯去前綴這個“過程”,因為我始終相信有一種力量——無論你用悲憤的背影還是歡喜的正臉來面對它,它都兀自生長。一直覺得好多事物當介入時間這個介質去審視時,理解、態(tài)度、看法都會不一樣。我并不認為互聯網破壞了我們原本該有的世界,因為那個世界從來沒有存在過,反過來說,我也不認為在“足不出戶、知曉天下”的資訊扁平時代,我們就比以往的任何時代都更懂這個世界了,這是一個極度辯證的命題。
我們確實在這個時代距離世界上分分秒秒發(fā)生的故事都更快更近了——章子怡麻醉還沒緩過來,我們就知道她在哪個醫(yī)院哪個產房生了個孩子幾斤幾兩是男是女;我們也離這個世界越來越遠——在章子怡生孩子的那一秒,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影響人類進程的若干件事在同時發(fā)生,而那些事件大多數人是不知道的。資訊的自然屬性就是這樣,關注度高的資訊會裹挾著不斷累加的關注度把許多資訊淹沒下去。在資訊急速代謝的時代,靠“資訊”吃飯的媒體要做的事情就是以光速追趕這個代謝的過程,于是,有了一個魔性的生態(tài)系統——“眼球經濟”。所以,冷靜地想想,我們沒有被互聯網奪走什么,互聯網也并沒有讓我們更懂這個世界。
可這又怎樣,就好比在這年頭,好多人忙著計劃,轉眼年末,又掰著指頭總結,但誰能說,一年一年,真的每年比起上一年都相當特別非常不一樣?
其實,時間以越短的計量單位進行切割,我們就越難感受、觀察出所謂的變化。每天的新聞有那么多新鮮事,一天一天,真就百轉千回、斗轉星移了嗎?事實是大多數如我一樣的普通人,2016年的頭七天,生活并沒有1號、2號、3號……而只是第一個1號、第二個1號、第三個1號……可這不正讓人覺得踏實嗎?當我們專注于要做的事而不是要引起的變化時,只有開始和已完成,沒有零點的鐘聲。當我們不再以一種神圣、莊嚴、自我悲壯化的心態(tài)滿眼熱淚地面對生活與要來的世界時,才是真正能夠與它和平相處并享受inner peace的時刻,而教育或者受教育,不就是我們平凡日子里的一種生活方式么!日積月累、歲月成歌,這些平凡日子里日復一日的專注終究在某一時、某一刻以“完成使命”的儀式感撬動生活真正的“變化”!
黃湘超(2014級碩士研究生):
新年伊始,無論是悵然若失,還是躊躇滿志,毋庸置疑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已被悄然改變。不知不覺中,我們習慣了視線水平向下四十五度或是更多,習慣了指尖上下左右五厘米的游走。對于許多人而言,或許指尖在手機屏幕方寸間游走的距離,甚至超過了雙腳行走的路程。不經意間我們的時間與記憶也在被它慢慢吞噬,然而,又有誰會去計算它呢?
究竟何時,我竟這般無趣?我們關注的信息越來越多,可能夠靜心下來思索的事情卻越來越少了。時代的巨變,給我們帶來的究竟是“福音”還是“噪音”呢?或許是過于害怕錯過、擔心迷失、唯恐無知,由此,我們變得更加善于接收信息,巧于處理事物,功于迎合他人。殊不知,正當我們忙于這些貌似關鍵重要的他人、事物與信息的時候,卻往往疲憊了身心,擾亂了的心境,掩埋了心聲以至于失去了自我。而那些自詡為頭腦靈活,性格乖巧,外表光鮮,舉止合群的我們,儼然成了時代巨變下的“小綿羊”。
然而,在這個物化與量化的時代里,效率勝于閑情,悠閑常被標榜為“無所事事”;指標掩蓋本質,自我常常被任務所裹挾,自由也常被人事物所吞噬。若我們繼續(xù)用信息來取代希望,以雞湯來填補無知,用謀略來抹殺時間,那么在這個“主要看氣質”的時代里,所謂的格調就遙不可及。
我相信,無論天地人事如何變幻,在物化與量化、速生與速朽之間,那些旋轉的萬花筒,有一個穩(wěn)固而堅定的內核,他們即使歷經時間的淬煉,依舊會散發(fā)出灼灼的光芒:那就是我們對于深刻多元思想的向往,優(yōu)質稀缺信息的需要,溫暖情懷的期許,以及自然精神氣質之追求。
查文靜(2014級博士研究生):
2015年,一篇溫情脈脈的雞湯報道刷爆了朋友圈,正能量滿格,眾多網友轉載,賺取了許許多多的眼淚。然而,時值年末,那篇文章又再次上了熱搜榜,原因竟因為它是假新聞!當心靈雞湯真假難辨,其善意溫情漸漸讓人膩味的時候,與心靈雞湯唱反調的心靈砒霜異軍突起,大受追捧。例如,“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歸來后,除了本來就少的錢變得更少,該做的事情拖延得更久,什么都沒有改變”;“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還會給你加上一把鎖”之類。心靈雞湯溫暖向上,心靈砒霜略顯毒舌更接地氣。細細一想,各自都有幾分道理。懷揣五百萬和五百塊的人,對于“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定有不同的考量。真可謂“甲之雞湯,乙之砒霜”。那么,當我們浸泡在這個世界海量的信息流中,到底該取哪一瓢飲?孔子鼓勵猶豫不決的冉有果斷行事,勸誡爭強好勝的子路三思而行。每個人,無論是教育別人還是自我教育,都不應當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要努力明心見性,保存真善美,摒棄假丑惡,在此基礎上做出適合自己的抉擇。如此,心靈雞湯也好,心靈砒霜也罷,都難以荼毒心靈,而只會使心智更加澄澈。
周宏(云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師,2013屆博士):
氣質是一個人逸出的品性,格調是一群人溢出的品位。氣質和格調若非渾然天成而是刻意求取就難免落得笑話。氣質在眼角、袂稍,卻是品性充盈后的飛逸;格調在用度、舉止,卻是品位積漲后的滿溢??桃獾母裾{往往一不留神就現了俗套的原形。
格調是格局與水準的完美耦合。格局為格調提供一個可靠的依托基座,水準對格調的意義在于超脫平庸的層次托舉。保羅?福塞爾表面圍繞格調的言說,實則始終折射著“社會等級”的深意。
曾經一度認同這樣的說法: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方式是王牌。之后終于后知后覺地吃味起來:這雞湯是善意的隱諱還是故意的誘引,抑或不求甚解的情感傳銷?于是,心中篤定地在后面加上一句“家庭出身是底牌!”自忖不是出身決定論者,但不得不承認家庭出身雖然并不決定人生格局的廣度和生活格調的高度,但是卻決定著不同人達到同樣境地、獲致同等水平的內力消耗程度。所以,加油吧,各種二代與非二代,因為培養(yǎng)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
做學術也是要講格調的,學術的格局和水準會體現出不同的成色。尤其人文社科領域的學人,有沒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正義襟懷,有沒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節(jié)操持守?在量化科研管理機制中、在作威作福的指標體系下,可不能自亂了陣腳。
張櫻凡(2015級碩士研究生):
時間指向2016,研究生生涯也走過六分之一,回想這半年的學習及生活,與自己的期望大相徑庭。在時間與人潮的挾持下,越來越難以堅守屬于自己的那份“獨一無二”。事與愿違,通常不是因為運氣不好,而是因為想得多卻做得少。人人都希望成為人群中的那個“例外”,然而,能夠堅持自我、不隨大流之人實則甚少。
反觀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教育需要培養(yǎng)“自由”人,而越來越多的人浪蕩在名與利之中;美育渴望“以美啟真,以美處善”,而越來越多的人只在意“顏值”擔當,卻忘了內在涵養(yǎng);學習講求積累與反思,而“萬能”模板與速成法則卻充斥校園……
認識自我、回歸自我、反觀自我,教育需如此,做人也亦如此。一直以來,無論學習或考試,都希望能從老師和前輩身上得到“經驗”,實際上是希望尋求捷徑,以便更快地達成目標。然而,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才發(fā)現,該自己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少,經歷過后,方能成長。
2016及以后,做自己想做的事,堅守本分,持守個性,喜樂豁達,隨緣而不隨流。
李雪(2013級碩士研究生):
老師,弟子愚鈍,不太懂“格調”二字,雖不時聽您念叨,提起那書、那人,盡管也做了一些功課,但還是無法領會其中深意,尤其在睜眼看世界的時候,亂花漸入,撲朔迷離,以致是非混淆、真?zhèn)坞y辨,不免看得眼瞎、心傷而淚潸潸。
前幾日的一個早晨,我去搭車,看到天橋下坐著一位衣衫襤褸的老者,手中捧著幾張字跡已被雨水模糊了的報紙,操著令人費解的鄉(xiāng)音在小聲地、仔細地讀著,在他旁邊躺著四五條羸弱的流浪狗,眼睛忽睜忽閉,像是虛弱得很。我剛想經過,老者就略微起身,慢慢騰騰從兜里掏出一個白色的東西,往嘴里一放,又拿了出來,看看地上的狗,再細條分開喂給他們。我走上前,識得他手中拿的是饅頭,表面都污穢了,他卻還在你一口我一口地與‘他人’分享。見此情景,我不禁感慨,士子們所謂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否也與此相背離?
我想做人要有格調,想必也是和境地、品質、情操、修養(yǎng)等有所牽連。自然,悠然自得不失為一種怡情的追求,飲酒作畫也頗有幾分仙氣,但前提是,個人選擇既是如此,哪怕窮困潦倒、命懸一線,也不怨天,不由人。眼下我所看到的,好似與這些全無關聯,只因遵從本心,不為世俗所累,不為生計發(fā)愁,更不為人生苦甜,超然物外,悲天憫人,率性而為,方才顯得彌足珍貴,令人為之一震。
“土豪”的世界與“格調”該是絲毫不沾邊的吧?想必誰都想安分守己、有尊嚴、有品質的活著,但現實不一定允許。它偏要用標尺,偏要戴上有色眼鏡來衡量眾多個體的所作和所為。于是,面對權威,我們學會了忍讓、謙卑、不辭勞苦;面對名利,我們變得勢利、市儈、勾心斗角;面對金錢,我們難忍誘惑、貪欲、幾近失控。殊不知,可憐的人兒早已變得面目全非,蠅營狗茍,世上不過又多添了些成熟老練、精明能干、老于世故之人??苫剡^頭來看,現實并未完全捆綁眾生,可以有些許的選擇權,但它卻會使盡手段逼你就范。它要么以驚人的說服力壓得眾人臣服于腳下,要么設置重重障礙磕得你頭破血流、跪地求饒。
“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過去的很多年,雖身在潔凈的校園,立志清心寡欲,但為了應對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考試,幾近變得麻木不仁。所看之書,所做之文,所發(fā)之言,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無一不是為了考評考核和甄別選拔?,F如今,雖比往常多了些自由和選擇,但社會又向我們發(fā)出信號,暗示我們要懂競爭、拉資源、戀金錢、附權力、掙地位、贏聲望……仿佛這才剛出一個籠子,繼而又被送進另外一個籠子?這進退之余,總有無數個籠子等在那里。
興許“格調”是能培養(yǎng)的吧,如果它是一種習慣、一種愛好的話。琴棋書畫劍,詩歌茶酒花,無一樣是與生俱來的。自然,“格調”也是能學習的吧,如果它是一種技能,是一種見識的話。就說“美”吧,見美生美,品美戀美,話說只要具備了發(fā)現美的眼睛,再配上精心策劃的行動,趨于“格調”也不在話下。
這對“格調”才剛有點感覺,又拋出一句“主要看氣質”,弄得弟子云里霧里,好生犯難。弟子雖生活在由海量信息浸泡的時代,慚愧的是,早已選擇收縮社交圈,淡出朋友圈。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雖不能做一個有格調之人,但好在還識得幾個字,趁著眼下離畢業(yè)還有幾月,臨時抱抱佛腳,捧一本書,泡一盞茶,與思想為友,與孤獨為伴,把握最后的校園時光,看能否來得及與格調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