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在司法實踐中,因著近幾年房地產(chǎn)市場的活躍,以及為了追求最大利益化,“一房多賣”、“一房多租”的現(xiàn)象日益頻繁,由此也引發(fā)很多合同糾紛。但是,有時候“一房多賣”案件本身并不是單純的民事糾紛那么簡單,“一房多賣”也有可能涉嫌合同詐騙,構成刑事犯罪。本文以曾某“一車庫多賣”案件進行探討,為進一步理解合同詐騙罪與普通合同欺詐之間的界限提供更為直觀的解讀。
一、 案情基本介紹
曾某名下有一車庫,2014年5月份的時候因急需用錢,曾某以14萬元左右的價格將車庫賣給了王某,因該車庫沒有房產(chǎn)證,所以雙方只簽訂了買賣合同,無法對車庫進行登記,又因曾某稱車庫里尚有東西未搬出,所以也未實際將車庫交付給王某。2014年7月份的時候,曾某為了償還賭債,在隱瞞該車庫已經(jīng)賣個王某的事實的情況下,提供自己所有的購房憑證欺詐劉某的信任,以13.5萬元的價格將車庫賣給了劉某。2014年10月份的時候,曾某又采取欺騙的手段,再次將該車庫以12.8萬元的價格賣給了張某。在三次出售車庫的過程中,曾某均與買主簽訂了車庫買賣協(xié)議,并約定了違約責任金,而買主都在合同簽訂之后立即支付全部房款給曾某。2015年年初,曾某在將房款全部用于賭博后,再分別發(fā)短信告訴三個買家,該車庫被他還出售給另外兩個人,現(xiàn)他無法償還自己欠下的債務,愿將車庫給三人平分,其余的錢算他借了三個買家的,之后便外出躲債。
二、 本案的主要焦點
本案對于行為人曾某的行為是否可以構罪爭議比較大。
認為曾某不構成犯罪的理由是:本案一種民事欺詐行為,其觀點依據(jù)主要有兩點:第一,本案中曾某確實擁有涉案車庫的使用權,可以確保一個合同的履行,對于另外兩個合同,因合同雙方簽訂買賣協(xié)議時都約定當曾某無法履行合同時,需承擔違約責任,所以即便曾某無法履行另外兩個合同,還可以通過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履行,即被害人還可以通過民事途徑達到維權的目的。第二,在本案中,曾某雖然將房屋賣出的目的是為了償還自己的賭債,且從案發(fā)時曾某發(fā)給三名買主的短信內(nèi)容可知,其愿意將被害人購買涉案車庫的款項作為借款,并支付一定的利息,也說明其主觀上具有歸還被害人款項的意愿。因此,關于曾某的合同欺詐行為,完全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解決,沒必要動用刑法進行規(guī)制。因為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從屬于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領域,只有在其他法律制裁不足以懲治的條件下,才適用刑法”。
認為曾某構成犯罪的理由是:第一,曾某采取欺詐手段,使張某、劉某相信曾某擁有的車庫所有權是無瑕疵的,所以才與其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第二,曾某出售車庫騙取合同交易金的目的是為了償還賭債,其在與張某、劉某簽訂合同時,就已經(jīng)無法履行合同,且不具備償還能力。另外,從曾某后兩次售賣車庫的交易價格越來越低可以看出,本案中曾某并不是像一般的“一房多賣”案例中的行為人,在愿意承擔違約責任的情況下純粹的為了獲取更高的賣價,而是在簽訂合同時就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應當認定曾某構成詐騙罪。
三、 結(jié)合本案的法理分析
本案的爭議焦點主要在于民事欺詐與合同詐騙罪的界限。根據(jù)《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guī)定,合同的民事欺詐行為是指行為人向?qū)Ψ疆斒氯斯室庾魈摷訇愂龌蚬室怆[瞞事實真相,誘使對方當事人陷于認識錯誤而與其簽訂合同的欺詐行為。合同詐騙罪是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使用欺詐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合同詐騙與合同的民事欺詐在司法實踐中之所以難以區(qū)分,主要原因在于合同詐騙罪的犯罪構成的客觀內(nèi)容與民事欺詐的內(nèi)容具有相似性,二者都是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行為人采取欺詐手段,騙取對方與其簽訂合同,然后獲得不法利益,因而合同詐騙首先肯定是一種民事欺詐行為,但是民事欺詐行為并一定就構成合同詐騙罪。兩者在主觀目的、欺詐手段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區(qū)別:
(一)合同詐騙罪的責任要素是故意,同時還必須以非法占有目的
而民事欺詐中行為人的目的并不是要占有公私財物的所有權,而是通過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獲取比如保證金、房屋差價等不法利益。因合同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既可以存在于簽訂合同時,也可以存在于履行合同的過程中”①,所以如果行為人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雖然存在欺詐行為,但是其主觀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當事人財物的故意,就只是普通的民事欺詐行為;如果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雖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但是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產(chǎn)生了非法占有的故意,且實際上侵犯了當事人的財產(chǎn)利益,則普通的民事欺詐行為就可能轉(zhuǎn)化為刑事犯罪,構成合同詐騙罪。
因此,判斷一個案件是民事欺詐還是合同詐騙,區(qū)分的關鍵就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如何判斷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第一,行為人簽訂合同的目的是否旨在使欺詐性的合同發(fā)生法律上的約束力,并通過合同的履行,實現(xiàn)獲得一定的非法利益的目的,如果客觀證據(jù)證明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就不具有使合同發(fā)生法律上的約束力的目的,足以說明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第二,行為人在與對方訂立合同時,本身應當具有一定的履行能力,也準備在訂立合同之后履行合同,但同時也想從履行欺詐性的合同中獲取不法利益。如果行為人在訂立合同之時根本無履行合同的能力或擔保,則是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二)欺詐的內(nèi)容與手段不同
《刑法》中規(guī)定的合同詐騙的手段有冒用他人名義簽訂、提供虛假證明、收受財物后逃匿等方式,但是在合同欺詐中,因行為人還是具有履行合同的目的,所以在合同履行中仍有民事內(nèi)容的存在,行為人會通過商品交換、提供勞務等方式取得不法利益,而不像合同詐騙中的行為人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目的,所以也不會有實際的付出或者交易。
另外,在欺詐的利益以及法律后果方面也有不同,民事欺詐欺騙的只是合同對方當事人的利益,行為人獲得的不法利益數(shù)額不大,且這種合同可以撤銷,并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得到救濟。但是合同詐騙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犯罪,社會危害性較大,且行為人一般無實際履行能力或者在騙取財物之后就逃匿,被害人的損失無法通過民事訴訟挽回,只能通過刑法進行規(guī)制。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本案中被告人曾某的行為已經(jīng)構成合同詐騙罪。首先,曾某在第一次將車庫出售給王某后,其向劉某、張某隱瞞了車庫已經(jīng)出售的事實,并收取了劉某和張某的合同交易金,雖然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制定了合同無法履行時曾某應當支付違約金的條款,但是實際上曾某急于收取買方房款的原因就是為了償還賭債,所以在簽訂合同時曾某就已經(jīng)不具備履行合同的能力,也沒有履行合同的意愿。其次,曾某的行為不同于普通民事糾紛中的“一房多賣”的房屋所有人的行為。民事欺詐中的行為人之所以通過隱瞞事實的方式與多人簽訂賣方合同,是為了獲得最高的房款,在合同簽訂、履行過程中往往不會急于讓對方當事人交付房款的全部,且行為人也會履行因為違約所帶來的后果,但是本案中曾某在明知自己沒有償還能力的情況下,就要求對方當事人就交付全部房款并在錢全部用光之后逃匿,其主觀上非法占有的故意相當明顯。再次,曾某雖然在合同中簽訂了違約條款,但是對方當事人的權利依然無法得到救濟。因為曾某一開始就不具備償還對方當事人現(xiàn)有損失的能力,實際上更不具有承擔違約責任的能力。曾某在案發(fā)后向被害人提出的以欺詐所得變?yōu)榻杩畹目陬^承諾,也只是曾某在合同詐騙行為已經(jīng)完成的情況下一種規(guī)避法律責任的方式。因此,本案中曾某構成合同詐騙罪,又因其與王某簽訂合同時具有實際履行能力,也沒有采取欺詐的手段,所以與王某的交易并不構成合同詐騙罪,行為人只需要對后兩次合同交易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失負刑事責任。(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法學院)
注解:
① 張明楷.刑法學.[M].法律出版社.2011.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