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教學原點的守望與思考
---- 從教學片斷探索有效歷史課堂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俞靜紅
近年來,我國教育界對有效教學進行了多方研究和實踐。有效教學的關鍵是“有效”二字,既包括教師有效的“教”,也包括學生有效的“學”。
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呢?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地叩問自己,不斷地摸索。
一、不憤不啟
《論語》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敝祆溆薪猓骸皯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p>
一般來說,人的思想最活躍的時候,也是矛盾碰撞最激烈的時刻。只有在“憤”、“悱”的狀態(tài)下,學生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激發(fā)出解決問題的欲望。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矛盾情境,營造“憤”、“悱”的氛圍,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實踐,達到教學目的。
對初中生來說,客觀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教學“對秦始皇的評價”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采用辯論的方式進行教學。
具體如下:①在上課之前,先確定辯論的雙方觀點,正方觀點為“秦始皇功大于過”,反方觀點為“秦始皇過大于功”;②引導學生搜集材料,并進行整理和歸納;③在課堂上開展辯論。
在辯論中,學生熱情高漲,據(jù)理力爭,不但深刻認識了秦始皇,掌握了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而且鍛煉了搜集、歸納、整理材料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論從史出
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教學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了更多的空間,體現(xiàn)了基礎性、開放性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真正做到“論從史出”。
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與教材內(nèi)容聯(lián)系緊密的歷史資料,拓展、補充、延伸教材內(nèi)容,加強歷史知識的聯(lián)系性,使學生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更好地鍛煉學生解讀、分析、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
在教學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清政府官員的腐朽形象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以下資料:兩廣總督葉名琛在危急形勢下不籌戰(zhàn)備,沉溺于迷信。這一材料能使學生對清政府官員的腐朽形象認識得更加透徹,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清政府慘敗的主觀原因。
三、注重細節(jié)
精彩的戲劇、小說都有動人的細節(jié),因此精彩的課堂也應具有動人的細節(jié)。學生對教師的印象往往會停留在教師的某一個舉動、某一句言語、某一個眼神。由此可見,細節(ji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用心理活動來展示歷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用軼聞趣事來增加歷史人物的真實感。
為了讓“五四運動”的意義更為鮮明,筆者著重闡述了這場運動的爆發(fā)背景:派遣了數(shù)十萬民工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中國,狂喜于近代以來第一次躋身戰(zhàn)勝國行列,在歡呼雀躍的時候卻聽到喪權辱國的噩耗,這種讓人難以承受的從大喜到大悲的心理落差使得近代以來積聚的民族情感爆發(fā)了出來。中國人普遍把國家的命運同個人的命運融為一體,這些愛國情感和精神蘊含著巨大的力量,人們既為再造中華而“吶喊”,又為身處黑暗而“彷徨”,最終五四愛國精神促進了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涅槃”。
四、情感滲透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tài)度和體驗,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案腥诵恼?,莫先乎情”,教師要實施情感滲透,使學生真正融入課堂,有所收獲。
在學生觀看了《我的1919》電影片段后,我用當時學生的語氣講述道:我們的外交太失敗了!同胞們,我們有此大好河山,哪能眼睜睜地讓強盜們來欺凌、來壓迫、來奴役!在國家危亡、土地割裂之時,我們要下決心,做最后的抗爭,不能低頭!
這樣,我就把學生的“心”與當年學生的“心”連在了一起,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共鳴,加深了學生對五四運動意義的理解,弘揚了愛國主義情感。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實踐中,教師要讓歷史課堂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