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家庭變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帶來的挑戰(zhàn)

2016-04-11 05:15:26姚冰彬
勝利油田黨校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培育價值觀政策

姚冰彬

(鎮(zhèn)江船艇學院 基礎部,江蘇 鎮(zhèn)江212003)

家庭變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帶來的挑戰(zhàn)

姚冰彬

(鎮(zhèn)江船艇學院 基礎部,江蘇 鎮(zhèn)江212003)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著重要作用。當前中國家庭發(fā)生的深刻變動在諸多方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帶來挑戰(zhàn):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和多樣化導致家庭培育環(huán)境的脆弱性、復雜性,多元尤其是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家庭價值觀念的侵蝕對個體責任、情感、道德觀念的形成造成不良影響,國家家庭政策和社會環(huán)境的配合和支持不夠影響了個體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家庭教育的偏失削弱了價值觀培育的效果等等,都是我們在發(fā)揮家庭的培育功能時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家庭變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家庭倫理;個體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實際就是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家庭作為個體社會化的初始場所和首要平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個體生存活動的直接“場所”和“背景”,家庭環(huán)境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環(huán)境因素;作為非系統(tǒng)、非正規(guī)的教化單元,家庭價值理念、教養(yǎng)方式對個體價值觀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且影響深遠、廣泛、持久;作為社會的細胞,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又影響著社會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因此,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重視家庭作用的發(fā)揮。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深入,中國家庭的結構、觀念、制度、功能等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要有效發(fā)揮家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作用,必須深入認識這些變化以及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帶來的挑戰(zhàn)。

一、家庭規(guī)模的小型化和多樣化影響價值觀培育的家庭現(xiàn)實環(huán)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通過一定的環(huán)境來培育,家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境因素。提及家庭環(huán)境就不得不涉及到家庭結構,家庭結構是家庭成員的組合狀況及家庭內(nèi)部構造,主要指“一個家庭里包括哪些成員和他們之間的關系”[1],它包括家庭的人口數(shù)、代數(shù)及夫婦對數(shù)等。對傳統(tǒng)中國的家庭結構是以大家庭為主還是以核心家庭為主,還需進一步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現(xiàn)代社會特別是30多年來,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轉(zhuǎn)型、生育政策的實施等都使傳統(tǒng)中國的家庭結構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并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中的培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1.家庭規(guī)模小型化導致家庭培育環(huán)境容易變得脆弱。中國歷來崇尚多子女的大家庭,但在現(xiàn)代化進程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初計劃生育政策的執(zhí)行,家庭戶的規(guī)模日趨縮小。根據(jù)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家庭戶規(guī)模為4.44人;1990年,家庭平均人口為3.96人,首次降到4人;2000年為3.44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僅為3.1人[2]。當前家庭規(guī)模的小型化,使得原本大家庭利用規(guī)模減少家庭生活成本、提高家庭生活效益的優(yōu)勢不再明顯,來自傳統(tǒng)大家庭的社會支持減弱,這就意味著家庭內(nèi)調(diào)整資源配置的彈性減少,小家庭必須自力更生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抗風險的能力下降。社會轉(zhuǎn)型的劇烈變化,使處于家庭中的人更多地承受了來自改革開放對婚姻、家庭的壓力。據(jù)調(diào)查,子女教養(yǎng)/負擔、家人下崗/待業(yè)及失業(yè)、住房困難/還貸壓力、經(jīng)濟拮據(jù)/負擔、父母等家人病/殘等排在了上海居民家庭壓力源指數(shù)的前5位[3]14-15。因此,在家庭壓力的影響下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更容易變得脆弱和不穩(wěn)定。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很難持續(xù)性的展開,效果也得不到保證。

2.多樣化的家庭形式增加了家庭培育環(huán)境的復雜性。伴隨著家庭規(guī)模的縮小,家庭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聯(lián)合家庭、單親家庭等家庭形式已難以概括和區(qū)分家庭存在的多樣性。過去幾十年來,隨著人們婚姻觀念的改變,使得因離婚、未婚先孕及自愿單身者造成的單親家庭的數(shù)量迅速上升。而性觀念的解放,使得同居“家庭”、同性戀家庭也有增多的趨勢。此外,由于生育觀念的變化、工作壓力及子女撫養(yǎng)等原因,家庭中的生育意愿下降,丁克家庭的比例也在增多。生育水平的降低、人口老齡化、家庭規(guī)模的縮小及獨立的居住方式,不僅大大增加了空巢家庭的比例,也極大提前了空巢的時間。同時因流動人口的增加,不僅在流出地催生了留守家庭,也在流入地催生了流動家庭,同時在很大程度造成隔代家庭數(shù)量的上升,導致了實際上完整的家庭在形式上的不完整[2]。不同家庭的撫養(yǎng)和教育方式也各不一樣,這使得如何發(fā)揮家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作用也更加復雜。

其中,不完整家庭的增多為青少年價值觀的培育帶來了更多挑戰(zhàn)。在不完整或者形式上不完整的家庭中,如單親家庭、隔代家庭、流動家庭、留守家庭,父母雙方任何一方的缺位都會給子女心理、生理、學習等方面的健康成長帶來不良的影響,生存的壓力、撫養(yǎng)時間的減少及祖輩自身的能力也使得在這些家庭中很難進行高質(zhì)量的認同培育。以留守兒童為例,根據(jù)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推算,全國0~17歲留守兒童規(guī)模為6972.75萬,其中農(nóng)村留守兒童為6102.55萬。在農(nóng)村留守兒童中, 46.74%兒童的父母都外出,大多數(shù)兒童只能與父母一方或者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其中約有1794萬一年只能見父母1~2次,而一年到頭也見不到父母的有921萬[5]。家庭分離不僅使留守兒童失去了成長所需的良好環(huán)境,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營養(yǎng)不足引起的健康問題、親情缺失引起的心理問題、照顧不周引起的安全問題(包括暴力侵害、性侵害、網(wǎng)絡侵害、溺水、車禍等)、監(jiān)管缺失引起的學習問題及品行問題等[6],而由此引發(fā)走上犯罪道路的悲劇更是常見,貴州畢節(jié)四兄妹服毒自殺就是典型的案例。青少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培育的重點人群,而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難度無疑是比較大的。

二、家庭倫理和價值觀的失范影響著個體價值觀的形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重在內(nèi)化于心,成為個體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追求,以家庭的價值觀念為微觀載體來細化和落實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條重要途徑。隨著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深入發(fā)展,家庭價值觀念也隨之出現(xiàn)了重大變化?,F(xiàn)代家庭生活中更加突出了對個體意愿、自由權利的寬容和尊重;公平、民主、自由等觀念也強化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獨立、自主等觀念。但與此同時,西方文化中的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家庭生活中的個體,不斷侵蝕著傳統(tǒng)家庭價值觀。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生活中的落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種惡性互動。

1.個人主義家庭觀帶來家庭責任缺失。市場經(jīng)濟改革帶來了個人主義的發(fā)展,但是片面地強調(diào)個體的中心地位,將個人需要凌駕于他人需要之上,就會使家庭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日漸消失和淡漠。有的追求個人的幸福,閃婚、閃離、婚外戀、一夜情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放棄了對配偶的責任;有的父母不愿承擔對孩子的責任,離婚時把孩子當砝碼,鮮有考慮子女的幸福和利益;有的則通過剝削父輩而享受個人消費,卻無意識承擔贍養(yǎng)義務甚至遺棄、虐待老人。這樣的個人主義就成為閻云翔所尖銳指出的“自我中心式的個人”“極端實用的個人主義”[7]239;256。

2.功利主義家庭觀造成家庭情感基礎薄弱。由于市場經(jīng)濟的理性邏輯,使得人們在處理家庭關系時也趨于商品化、物質(zhì)化和功利化。一是婚姻關系的確立中物質(zhì)性因素作用在增強。2014年出爐的《江蘇家庭建設調(diào)查報告》顯示,在25歲以下的女性被調(diào)查者中有44.7%的對婚戀節(jié)目中的“寶馬女”“拜金女”“豪宅女”持認同態(tài)度,年輕女性的婚姻觀念有功利化趨向,情感成分減少[8]。二是對子女教育存在功利化趨向。一些家長把“車子、票子、房子”作為成功的標準,注重“工具性”的教育而忽視價值層面的培育,這樣培育出的孩子就缺乏對人性的理解與關懷,情感麻木。三是對其他家庭關系的功利化傾向。如以財富多少確定親屬之間的親疏遠密,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冰冷地貨幣化。當家庭原有的溫情退卻,利益的冰冷本質(zhì)逐漸暴露,就從根本上削弱了家庭成員之間情感交流、關懷合作、互幫互助的功能。

3.多元化的家庭觀帶來家庭倫理價值失范。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主體利益的多元化也帶來了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橐鲎杂蛇€是家庭穩(wěn)定,人本化還是功利化,要感情還是要義務,不同的選擇,就代表了不同的家庭觀念和標準。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變化之急劇,新舊規(guī)范交替產(chǎn)生的沖突以及不能適時銜接導致的空檔,造成了主流意識引導的缺位,多元化的家庭觀念、家庭倫理評價標準致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處于一種茫然狀態(tài)。加之婚姻家庭成為個人私事,社會對家庭倫理道德的監(jiān)管較為乏力,導致家庭道德調(diào)控機制失效。這樣,當大量消極頹廢的因素涌入家庭生活中時,這使得一部分人的家庭道德淪喪,婚姻家庭生活中非道德主義盛行[9]。試想當撫養(yǎng)子女、贍養(yǎng)老人成為“累贅”,當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及親屬之間感情以利益衡量,在這樣一個沒有家庭道德自覺的群體中,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對社會的責任都無從談起,更不用說以道德實踐來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

另一方面,當家庭的責任、情感價值缺失,家庭的道德規(guī)范解構時,使得這個社會最為敏感的社會組織在社會變遷重壓之下更加不堪重負,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家庭穩(wěn)定性下降,離婚率上升。根據(jù)民政部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4年以來,我國離婚率連續(xù)10年遞增,2012年共有310余萬對夫妻辦理了離婚手續(xù),離婚率增幅首次超過結婚率增幅[10]。家庭的動蕩和解體,不僅影響著社會的穩(wěn)定和和諧,還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影響到下一代價值觀的形成。

三、國家家庭政策的缺失影響個體的國家和社會認同

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1]11所謂“需要”,從根本上講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體的合理利益訴求,解決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為其奠定群眾基礎,提供深層動力。如何滿足需求,如何解決切身利益問題,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體現(xiàn)在政策制度上,對于家庭來說,就是體現(xiàn)在國家對家庭的政策支持上。盡管我國已經(jīng)出臺了一系列涉及婚姻、孕產(chǎn)、托幼、養(yǎng)老等與家庭有關的政策,但是現(xiàn)有的家庭政策還是不能滿足家庭變遷帶來的家庭福利需求。

1.缺乏專門的家庭政策,且操作性不強。從現(xiàn)有的與家庭支持有關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條例及社會項目和行動來看,除“低?!闭吆陀媱澤剟罘鲋贫仁菍iT以家庭為對象的政策外,大多數(shù)的政策以“家庭中的人”為立足點而忽視了對整個家庭的支持。而且對家庭政策上的支持大多散見在綜合性法律和綜合性法規(guī)條例中,缺乏專門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政策[12]。此外,有學者對1980—2008年與家庭支持相關的57個政策文本解讀中發(fā)現(xiàn),其中26個文本停留在文本指導層面,顯示了制度上的“支持精神”而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操作辦法[13],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無法有效落實,顯然影響了家庭政策效能的發(fā)揮。

2.家庭政策多為應急補缺型,缺乏長遠考慮。目前中國的家庭政策多是特定制度下“就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下產(chǎn)生的,具有濃厚的應急色彩。因此,中國家庭政策的主要對象是兒童、貧困家庭及失去家庭依托的弱勢群體及計劃生育家庭,而結構較為完整的家庭則更多地依靠自身進行保障,只有在家庭出現(xiàn)危機或遇到自身努力無法克服的困難時,國家和社會才會干預[14]。而有關生育保險、醫(yī)療保障、養(yǎng)老保險等對家庭功能進行補充的社會保障政策,又無法為未就業(yè)或非正規(guī)就業(yè)的家庭成員提供有效的保障。這樣的政策安排缺少對非問題家庭普遍而形式多樣的支持,這種缺失在某種意義上反而成為了對家庭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懲罰[15]。家庭都是有需要的家庭,所以政策適用對象不能只是有問題的家庭,更要惠及所有家庭;不僅是為特殊需要家庭提供應急可修補性的幫助,更需要對一般家庭提供預防和支持性幫助。而當前中國就新形勢下如何滿足家庭發(fā)展需要,提高家庭適應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能力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制度安排。

3.家庭政策呈現(xiàn)分散化、碎片化特征。由于缺乏專門的家庭政策機構,導致我國缺乏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的家庭政策框架設計。一方面,與家庭相關的社會政策均以各部門為主導制定,涉及人口計生、民政、稅收、人保、婦聯(lián)等多個部門,家庭政策的制定部門分散化;另一方面,部門之間的分散性使得各個政府部門之間往往專注自己的功能和職能地位各自為政導致政策內(nèi)容分隔化,家庭政策碎片化。而且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xié)調(diào)以及職責上的交叉又帶來政策之間相互沖突或重復,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家庭政策的分散化、碎片化,不僅不利于有關家庭政策的許多基礎性工作展開,也不利于整合資源有效發(fā)揮家庭政策的功效。

當前我國正處于急速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經(jīng)濟社會發(fā)生的深刻變化,使得家庭功能弱化、家庭壓力增加,這對家庭政策也提出了非常現(xiàn)實的需求。2010年全國婦聯(lián)發(fā)布的《中國和諧家庭建設狀況問卷調(diào)查》顯示,超過一半(56.4%)的家庭認為國家對家庭的政策支持力度還不夠;8.6%的家庭認為“基本沒有政策”,另外還有20.3%的被調(diào)查者“不清楚有哪些政策跟家庭有關”[16]17。顯然,目前中國的家庭政策體系難以滿足各家庭的利益需求。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和最微觀的生活單元,國家和社會對家庭的保護和支持與否最直接地影響到個體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況且政策本身就體現(xiàn)一種價值導向,社會主義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應該通過政策制度安排體現(xiàn)出來。當前的家庭政策還不能完全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導向,對家庭發(fā)展缺乏有效的支持也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期待,從而影響了個體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度。

四、家庭教育的偏失影響價值觀培育的效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自然也應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作為個體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在價值觀的形成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啟蒙和熏陶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jīng)濟體制的轉(zhuǎn)型和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家庭教育也已經(jīng)發(fā)展到以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人為宗旨的現(xiàn)代家庭教育階段。然而,在家庭教育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誤區(qū)和問題,影響著家庭教育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中的培育達不到預期效果。

1.教育目標和教育內(nèi)容出現(xiàn)偏差。由于市場經(jīng)濟市場化、工具化和物質(zhì)化的要求,使得人才培育趨向“實用化”和“工具化”,這一人才培育目標反映到家庭教育中,就是父母對子女教育“重智輕德”觀念明顯,“望子成龍”“學業(yè)成績第一”“讀書成才成大器”等成為對子女最高的甚至是唯一的價值追求。一些優(yōu)良的家庭教育傳統(tǒng)美德如德教為先、艱苦樸素、敬業(yè)奉獻、熱愛勞動、樂于助人等價值取向,則受到忽視;與共產(chǎn)主義崇高理想、集體主義相聯(lián)系的一些重要品德更是遭到冷遇。顯然,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由于家庭教育這種“重智輕德”的觀念,使家庭忽略了對子女道德人格培育。一方面家庭自身的教育重點錯位,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或延伸,變成了“第二課堂”“補課班”,家長也變成了“助教”;另一方面,由于對子女過分重視導致對子女過于溺愛,使得子女自我中心主義強烈,在處理與他人關系時常以自我為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權利與義務、合作與奉獻等一些與現(xiàn)代社會相關的觀念走向淡薄與模糊,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關系中容易缺少大局意識。

2.家庭教育方法缺乏科學的指導。在家庭教育實踐中,幾乎任何一個教育者都是沒有經(jīng)過嚴格培育就匆匆“上崗”的?!?014年中國城鄉(xiāng)家庭教育現(xiàn)狀白皮書》顯示,37.82%的家長不知道教育方法,26.19%的家長沒時間教育孩子,這意味著家庭教育成為父母最大短板[17]。很多家長或因自身文化水平低,或不懂得學習和提高,使得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甚至是錯誤的。有的把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孩子,對孩子期望過高,急功近利,對孩子強行塑造;有的只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忽視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缺乏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有的一味要求孩子,卻不知道自身修養(yǎng),不能給孩子做好榜樣;有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放,對待孩子專制、溺愛或者放任。重物質(zhì)、輕精神,親子溝通少、關愛少、監(jiān)管少,不科學甚至錯誤的教育方法,是子女出現(xiàn)厭學、任性、自私、不懂尊重、缺乏良好習慣等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導致子女容易形成品德和心理問題。由于家庭在子女最佳的人格培育期內(nèi)沒有發(fā)揮有效作用,不僅不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打下人格基礎,也增加了后期培育的難度。

3.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jié),不能形成合力。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好學生,一個走上社會后品格高尚、有成就的人,大都與他從小受到的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影響有直接的關系。而學校的問題學生,以及走上社會后暴露的種種問題,大都可以在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18]。因此,只有打好“家庭教育”這層地基,才能蓋好“學校教育”這座大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就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但由于歷史、社會等諸多方面原因,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出現(xiàn)脫節(jié),“兩張皮”現(xiàn)象普遍。一是沒有正確看待兩者關系。把學校教育放在教育體系的至尊地位,從而也就淡化和忽視了家庭教育,造成一系列學校教育不能解決而家庭教育又放棄責任的教育過失問題;二是兩者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很多家長唯“學習至上”“考分至上”,只要是“與學習沒有直接關系的事”,則一律加以限制或阻撓,與學校的素質(zhì)教育、全面教育理論相悖;三是不良的家庭教育抵消學校教育的影響。有些家庭對子女過分溺愛而對學校指出的孩子的問題加以袒護;有的家長重言教而輕身教削弱了學校的德育效能;有的則自恃有一套安身立命的辦法,對學校教管理有分歧不配合,貶低學校和老師的威信,這些都容易導致出現(xiàn)“5+2=0”的怪現(xiàn)象。

習近平曾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nèi)粘I罹o密聯(lián)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盵19]“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nèi)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20]。從家庭這個視角來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問題,不失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落四化”的一條重要路徑。關注當代家庭深刻變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挑戰(zhàn),是積極發(fā)揮家庭重要的培育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的重要問題。

[1]費孝通.三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3).

[2]楊菊華,何炤華.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家庭的變遷與延續(xù)[J].人口研究,2014(3).

[3]徐安琪、張亮、劉汶蓉,等.風險社會的家庭壓力和社會支持[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4]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等.我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fā)展基本狀態(tài):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3).

[5]蔣建科,楊潔,王曉曄.誰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天?[N].人民日報,2015-07-17(17).

[6]周福林.我國家庭結構變遷的社會影響與政策建設[J].中州學刊,2014(9).

[7]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私密關系(1949-1999)[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8]茹希佳.《江蘇家庭建設狀況調(diào)查報告》新鮮出爐 針對五大短板提出四項建議[N].中國婦女報,2014-12-28(3).

[9]李桂梅.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及其啟示[J].哲學研究,2011(4).

[10]半月談專題研究分隊.離婚率何以“十連增”[J].半月談:內(nèi)部版,2015(6).

[11]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吳帆.第二次人口轉(zhuǎn)變背景下的中國家庭變遷及政策思考[J].廣東社會科學,2012(2).

[13]徐浙寧.我國關于兒童早期發(fā)展的家庭政策(1980-2008)[J].青年研究,2009(4).

[14]張秀蘭,徐月賓.建構中國的發(fā)展型家庭政策[J].中國社會科學,2003(6).

[15]胡湛,彭希哲.家庭變遷背景下的中國家庭政策[J].人口研究,2012(3).

[16]洪天慧.中國和諧家庭建設報告[M]// 全國婦聯(lián)宣傳部.中國和諧家庭建設狀況問卷調(diào)查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17]柯進.家庭教育成中國父母最大短板[N].中國教育報,2014-12-29(3).

[18]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新時期家庭教育的特點、理論、方法研究》課題組.我國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和政策建議[J].人民教育,2012(1).

[19]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20]習近平.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 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N].人民日報,2014-05-25(1).

(責任編輯 王愛玲)

The Challenge of Current Family Cha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YAO Bingbin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Zhenjiang Watercraft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 China)

Family, as the basic cell of society and the first school of lif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amily have brought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hanges of family structure have led to the fragility and the complexity of family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diverse family values especially negative ones have corroded individual value idea, the supports from the national family polic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re not enough, and there are also some deviation and faults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se problems whil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family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family changes; core socialist values;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thics; individual values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6.016

2016-10-25

姚冰彬(1988-),女,浙江天臺人,鎮(zhèn)江船艇學院基礎部政治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B82

A

1009-4326(2016)06-0057-05

猜你喜歡
培育價值觀政策
政策
政策
我的價值觀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助企政策
政策
華人時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知名企業(yè)的價值觀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南安市| 嘉祥县| 乌苏市| 海安县| 金湖县| 澎湖县| 南川市| 万荣县| 洪湖市| 泽州县| 璧山县| 澎湖县| 浙江省| 合川市| 黔南| 鸡东县| 阳谷县| 潼南县| 德阳市| 元谋县| 兴义市| 将乐县| 资溪县| 建德市| 滦平县| 镇巴县| 南康市| 永春县| 青铜峡市| 宜州市| 德惠市| 花垣县| 景东| 通河县| 新兴县| 荃湾区| 东辽县| 山东省| 清远市| 城口县| 长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