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拓展閱讀——
母親的月餅
趙榮發(fā)
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xí)俗。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辈粌H形象地描寫了月餅精致豐滿的特征,更傳遞出中秋佳節(jié)闔家團聚、盡享天倫之樂的好心情。
然而,在我的記憶中,年年歲歲,與中秋相約的月餅,并非都是那么美好的。
我小時候,正遇上三年自然災(zāi)害。那個時期,各類物質(zhì)極其匱乏,老百姓常常連肚子也填不飽,糕點便成了稀罕的美食,月餅更是金貴。那時的月餅多為蘇式的,品種也就百果、椒鹽、玫瑰、豆沙這幾種。但是,品種多了又有何用,即使這樣的月餅已經(jīng)相當(dāng)“大眾”,鄉(xiāng)里人家也極少舍得去買。那時,我家孤兒寡母三口人,全靠母親在生產(chǎn)隊勞動來供養(yǎng)我和我哥兩個讀書郎,家境之窘困可想而知。每逢中秋,母親就做一些菜頭菜腦的面餅,算是對我們兄弟倆的一種安慰。
第一次像模像樣地吃到月餅,還是在哥哥考上了師范大學(xué)的那一年。那時師范大學(xué)實行義務(wù)制教育,學(xué)生的膳食也是免費的。哥哥剛進大學(xué)沒幾天就是中秋節(jié),學(xué)校食堂給每個學(xué)生發(fā)了兩只廣式月餅。哥哥舍不得吃,把這兩只月餅留到星期天帶回家,與母親和我一起分享。那個中秋,對我家來說,是被拖延了好幾天才來臨的,但也是多年來過得最為舒心的。
又過了四五年,我也中學(xué)畢業(yè)參加勞動了,家境逐漸改善,每逢中秋節(jié),我和哥哥總會買上幾只月餅。但母親還是習(xí)慣自己動手,做上一些餡餅。在面粉里摻上水和素油,揉勻后分成一團團的,包上白糖紅棗、黑芝麻或者鮮肉餡,在鐵鍋里焙熟了,入口非常酥香鮮美,在我的感覺中,一點也不比市場上供應(yīng)的那些月餅差。
一年一年,中秋品嘗母親做的月餅便成了我們?nèi)业膫鹘y(tǒng)節(jié)目,直至我們兄弟倆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后,這個節(jié)目也從不間斷,始終成為祖孫三代最為快樂的一件事。
不幸的是,母親在一個鶯飛草長的早晨被發(fā)現(xiàn)靜靜地躺在床上,永遠地睡著了。從此,我們再也吃不到她老人家做的餡餅,那種最為親切、可口的月餅了。
前幾天,我收到了一封公函,通知我再度前去繳納母親的墓穴費——冥園的墓穴每過十年后需得重新繳納管理費。我這才想起,母親竟然已經(jīng)離開我們快二十年了!
幾天后,我便到冥園去辦理繳費手續(xù),順便又到母親的墓前看望她老人家。我站在母親的墓碑前,久久地看著她的遺像,忽然想起沒幾天又是中秋了,眼里便不由自主地噙起了淚水——如果我再能吃到母親做的月餅,那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選自2015年9月25日《解放日報》)
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散文,文章以“月餅”為線索,訴說了幾十年間作者對月餅的記憶。作者從苦難的歲月里走過來,對第一次品嘗月餅記憶猶新,對母親自制的面餅更深懷情感。
全文以時間為順序,圍繞“月餅”展開情節(jié),通過母親親手制作月餅,表現(xiàn)了母親的勤勞能干、愛子情深等品質(zhì),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無限懷念之情,以及不能再見母親的無奈情緒。作者將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平實的語言中,讀來親切,令人動容。
1.母親自制的月餅有什么特點?
2.文中第三段寫道:“每逢中秋,母親就做一些菜頭菜腦的面餅,算是對我們兄弟倆的一種安慰?!倍诘谖宥沃?,作者又寫道,母親的月餅“在我的感覺中,一點也不比市場上供應(yīng)的那些月餅差”。你是如何理解這兩處對母親月餅的不同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