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冬
(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開封475001)
珠璣巷考源
惠冬
(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開封475001)
自明代以來,珠璣巷的得名原因有“敬宗說”和“祥符說”,并各有傳承。從移民史實和情理而言,敬宗說更加符合史實,反映出地源意義上的真實。祥符說的產生,導源于兩宋之際以汴京為核心的大規(guī)模移民活動,是南渡中原士民懷念故鄉(xiāng)、團結宗族的產物,反映出某種歷史情境的真實。珠璣巷得名及其播遷的歷程,體現了歷史真實、現實需求和宗族記憶之間的張力和相互塑造。
珠璣巷敬宗說開封說宗族記憶
珠璣巷,是歷史上中原移民通往嶺南的必經之地:“此乃由中原入廣東,必以珠璣巷停驛?!保?](清)王文驤修.開平縣志(卷2).道光三年(1823)刻本.唐宋以來,大量的中原士民越嶺南來,多在珠璣巷駐足,或由此南下,遷徙到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廣東《何氏水木本源記》云:“嶺南衣冠之族,多出于南雄保昌珠璣巷?!保?](清)伯川翁等.何氏水木本源記.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P52)嘉靖《廣東通志》引《南雄府圖經》云:“(大庾)嶺上古有珠璣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孫”[3](明)黃佐.廣東通志(卷19).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謄印本,1997.(P379),珠璣巷由此成為眾多嶺南人士心目中的精神家園和族源象征?;谥榄^巷在移民文化史和嶺南區(qū)域史中的重要意義,學界對其的研究也不絕如縷[4]代表性成果有陳樂素.珠璣巷史事.求是集(第二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劉志偉.附會、傳說與歷史真實——珠江三角洲族譜中宗族歷史的敘事結構及其意義.王鶴鳴等主編.中國譜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井上徹.中國的系譜與傳說:以珠璣巷傳說為線索.社會·歷史·文獻——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但限于研究主旨,現有成果對珠璣巷之得名尚沒有專門的關注。自明代以來,珠璣巷得名的原因就有“敬宗說”和“祥符說”兩種,近人研究中往往兩說并存,僅有郭隆鈺先生曾言及開封說“顯然根據不足”,惜未做出相關說明[5]郭隆鈺.南雄珠璣巷史話.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史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并且,他將敬宗說的史源歸于成書于清道光年間的《直隸南雄州志》,是不正確的。其實,得名原因的歧義,蘊含著珠璣巷史事的特殊內涵,也反映著移民文化的某種普遍內核,實有研究之意義與必要。故略陳拙見,以就教于方家。
移民往事,多散漫不可復憶,珠璣巷的諸多事實亦是如此。明梁維棟曾有《珠璣懷古》詩曰:“珠璣遺跡動凄其,厭說前朝有徙移。舊路人非芳草在,故園春盡落花知。梅關峰峭那堪浥,湞水淵深祗自悲。恨少貞珉傳往事,滿途燕雀語參差?!保?](民國)黃佛頤.珠璣巷民族南遷記.廣東中山圖書館印行,1957.(P1)可知明代關于珠璣巷的歷史已經是眾說紛紜了,以至于梁氏恨無碑刻傳世,無法究明前跡,只剩下“前朝有遷徙”的籠統(tǒng)之說。珠璣巷得名的異說,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珠璣巷得名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之《廣東新語》。該書內容龐雜,共二十八卷,每卷述事物一類,縱論嶺南區(qū)域的輿地人文,是一部極有價值的區(qū)域史研究史料。并且事有湊巧的是,流傳后世的兩種珠璣巷得名之說,俱出此書。該書卷二《地語》第四十九條“珠璣巷”云:
吾廣故家望族,其先多從南雄珠璣巷而來。蓋祥符有珠璣巷,宋南渡時諸朝臣從駕入嶺,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號其地為珠璣巷。如漢之新豐,以志故鄉(xiāng)之思也[2](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中華書局,1985.(P49)。
其中,祥符代指北宋汴京。按照此條說法,珠璣巷本為北宋東京開封府內的一條街道,兩宋之交南渡士人隨駕進入嶺南,為了紀念故園,而將此地命名為珠璣巷。此說可稱之為“祥符說”。
但,同卷第五十八條又云:
珠璣巷得名,始于唐張昌。昌之先為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居。敬宗寶歷元年,朝聞其孝義,賜興珠璣絳環(huán)以旌之。避敬宗廟謐,因改所居為珠璣巷[2](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中華書局,1985.(P49)。
此說可稱之為“敬宗說”。該說認為,珠璣巷原名敬宗巷,居民張昌七世同居,受到唐敬宗的表彰,賜予珠璣絳環(huán)一副,唐敬宗過世后,因避諱改名為珠璣巷。
稍后時代的乾隆年間的學者檀萃撰《楚庭稗珠錄》,亦記載此兩段內容,文字大體相同,應是抄錄自屈氏之語[3](清)檀萃.楚庭稗珠錄.楊偉群點校.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P47)。然而,屈氏和檀氏并載大相徑庭的兩種說法,不免讓人難以擇從。黃佛頤輯錄上述記載之后,亦為“屈氏二說互異”而頗覺難解[1](民國)黃佛頤.珠璣巷民族南遷記.廣東中山圖書館印行,1957.(P4)。無論如何,屈氏所載為后人留下了最早的寶貴的文字資料。此后的諸種記載也都循著這兩條脈絡而來,并且兩說各有信奉者。
(一)祥符說
屈大均之外,清代著名學者李星輝亦持祥符說。其《過珠璣巷有懷》詩云:“迢迢天水憶南渡,匆匆避敵臨安去。禾黍離離念故都,縉紳各各隨流寓。河北崔盧共遜荒,江南王謝亦辭鄉(xiāng)。白鶴新居成此舍,烏衣舊巷付斜陽。世異時移紛轉徙,百萬柯條思我李。譜牒常懸太守堂,衣冠尚述鳴珂里?!逼渲忻餮糟昃┡c南雄珠璣巷之淵源。更重要的是其詩前小序:“廣州鼎族,其譜牒多稱始自珠璣巷來者,吾族亦然。相傳珠璣巷乃宋汴京里名,簪纓所萃。洎高宗南渡,士大夫流離入粵者,不忘故都,猶以舊居名其里甬。及帝昺奔新會,搢紳流寓益多。羅天尺詩云:‘南渡衣冠故里賒,洞天贏得住煙霞?!w謂此也。今嶺上人煙聚處,里門猶留‘珠璣’二字?!保?](民國)黃佛頤.珠璣巷民族南遷記.廣東中山圖書館印行,1957.(P3)該序與屈大均所言言語互異,而內容毫無二致,可以形成歷史之呼應。
廣州中山圖書館藏有鶴山縣陳山村《李氏族譜》,內兩條記載亦可呼應此說。其一云:“我祖世居開封府祥符縣”,另一云:“我太祖遷自南雄珠璣巷,建居岡州陳仙村”,將開封和南雄分別視作祖居地和遷居地,說明在李氏宗族的故園記憶之中,珠璣巷自汴京至南雄,一脈相承。
(二)敬宗說
與祥符說相比,敬宗說擁躉更眾,典型的表現在嶺南地區(qū)的族譜之中。如凌涌《張氏族譜》之序言云:“余張氏秦漢以前無稽矢。至唐有諱徹者舉進士,為御史,生子興,世居南雄敬宗巷,七世同居。唐敬宗聞而嘉之,賜珠璣絳環(huán)。興避帝諱,改所居之巷為珠璣巷?!保?](清)張鳳翎.凌涌張氏族譜·序.光緒十九年(1893)本.張氏之所以選擇敬宗說,或與該說之主角同為張氏有關,有彰顯門楣之嫌。而其他宗族亦多采此說。簡朝亮纂《粵東簡氏大同譜》曾比較了兩種說法,曰:“今以《廣東新語》考之,珠璣巷者,本敬宗巷也。唐張昌之先,為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居,唐敬宗寶歷元年,朝廷聞其孝義,賜與珠璣絳環(huán)以旌之,避敬宗廟諱,因改所居為珠璣巷?;蛟缓幽舷榉h有珠璣巷,宋南遷者,僑南雄為故居巷名,此無征也。”[2](民國)黃佛頤.珠璣巷民族南遷記.廣東中山圖書館印行,1957.(P21)簡氏認為祥符說于史無征,推崇敬宗說之心態(tài)相當清晰。清朝道光四年(1824),南雄知州戴錫綸編纂《直隸南雄州志》載:“南雄珠璣巷得名始于唐張昌,昌之先為南雄敬宗巷,寶歷元年(825)改珠璣巷。”地方志的修撰,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官方意志,而其官修志書的地位也會極大影響到當地人的宗族記憶,使得這一說法流傳更加廣泛。近年來,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后裔聯(lián)誼會籌委會,派員到珠江三角洲各市、縣調查和收集諸姓族譜、家譜。據順德、番禺、南海、東莞、中山等市、縣諸姓族譜、家譜,記述有關珠璣巷得名由來,大都與此說法相同[3]劉興洲.珠璣巷古今.南雄縣文史資料,1995.。
敬宗說與祥符說,一在寶歷元年(825),一在靖康、建炎之間(1127年左右),先后相距約300年。而兩者各有秉承者,莫衷一是,終成歷史公案?在紛繁的記憶與傳說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歷史真實?
歷史上對此公案剖析最為有力者,當屬東莞張明經《璐桑梓識佚續(xù)編》。針對《廣東新語》的兩種記載,張明經曰:
余北上曾經南雄沙水塘地面,至今閭門尚顏珠璣巷額云。若《廣語》后一說(按:指祥符說),揆之情事頗不合:南雄有珠璣巷之名,已肇于唐代,豈俟宋代人再名之?一不合也。諸朝臣隨駕入嶺,則暫止南雄可知,后來分居廣州,豈無一家知其本郡之望,而僉云自珠璣巷?二不合也。祥符有珠璣巷,豈隨駕諸臣,舍祥符珠璣巷之外,別無一人隨駕耶?三不合也。唐敬宗時,巷名珠璣,逮宋理宗已閱兩朝,羅貴等九十七家久居此土,一旦南遷,故各家族譜皆云始自南雄珠璣巷來,信矣。況當時呈保昌嚴縣主準申南雄府鐘文達立案,批發(fā)路引,在紹定元年正月,附刻于羅氏譜,尤彰彰可據[2](民國)黃佛頤.珠璣巷民族南遷記.廣東中山圖書館印行,1957.(P4-5)。
張氏力主“敬宗說”,共臚列四條理由。然第一條是在敬宗說先入為主的前提下,即在先已認定了敬宗說可靠的情況下批判祥符說,難以作為理據。第四條中,以族譜中傳世的始祖羅貴南遷的路引批文等為證,試圖證實敬宗說的可信。羅貴,是珠璣巷南遷的第一批始祖,南遷之事?lián)靼l(fā)生在南宋時期[4]石堅平.民間故事、地方傳說與祖先記憶——以廣府地區(qū)族譜敘事中的羅貴傳奇為中心.廣東社會科學,2013,(3).。陳樂素已指出,這些路引批文所述情形及用語皆非宋代語境下應有之物,而是后人制作的產物:
(路引等)在敘述南遷原因和過程方面是相當完整的,但文字不甚通順,又顯非宋代的文書樣式。更明顯的矛盾是,宋無嶺南道;只稱南雄州,不稱南雄府;地方亦無“省”之稱;政府機構,無“五府”之稱。時間上,羅譜作“紹興元年”,謝譜作“開禧元年”,麥譜作“咸淳九年”,有差距,特別是咸淳和紹興,南宋初與南宋末,相距一百多年。又所謂南雄富民黃貯萬“備船運糧上京”,這樣一條水路是沒有的[5]陳樂素.珠璣巷史事.求是集(第二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故此,張氏引路引等作為物證是難以采信的。其余的論述,均以情理相度。第二條言二說之不相容:宋代隨駕入嶺之人之事在南雄暫時居住,隨即繼續(xù)南下,難道所有人都在此之后忘記先前的祖籍地了么?第三條言祥符說之不可信:隨駕諸人難道會沒有來自其他地方者、而全部來自珠璣巷一隅之地?第四條前半部分則力證敬宗說之可信:敬宗(809—826)至理宗(1205—1264)已經橫跨兩個朝代,歷400余年,羅貴等族長期居住于此,已經逐漸淡忘了祖籍地,而將珠璣巷視作故鄉(xiāng),如此,南遷之后稱珠璣巷為故鄉(xiāng),自在情理之中。由情理而推往事,張氏對祥符說與敬宗說之分析可謂合情合理,可以作為敬宗說的“情理之證”。
情理之證,為我們提供了審視和反思的眼光,結合相關文字記載,可以進一步獲得較為堅實的結論。祥符說的各種記載中,都不約而同提到了“從駕入嶺”“南渡”之語,可知此事的發(fā)生當在兩宋之際,即靖康、建炎年間。然而,考查宗譜中的記載,在此之前,就有大批家族遷到珠璣巷的記載。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文獻特藏部收有東莞大寧《譚氏族譜》,記述了先祖在北宋前期兩次遷返于江西與珠璣巷的家族往事:譚氏世居江西虔化西俊村,宋建隆元年(960)避亂定居珠璣里沙水村,建隆三年(962)回虔化,至景德二年(1005)又再度遷珠璣里,其后于紹興間遷東莞。此條記載與當時情勢暗相契合,當為史實。建隆為北宋趙匡胤第一個年號,此前中原地區(qū)為后周世宗柴榮之天下,曾連續(xù)在955至959年之間展開對南唐的持續(xù)攻擊。而江西時在南唐境內,人心惶惶,不少士民唯恐戰(zhàn)亂延及,紛紛南遷,這是譚氏第一次遷徙珠璣里的歷史背景。而后來譚氏之所以返回故里,源于南唐后主李煜在961年時曾短暫地將國都遷至洪州(今江西南昌),并直到南唐滅亡,洪州都一直維持著南都的地位,這無形中激勵了原籍江西的譚氏返回家鄉(xiāng)。紹興年間,金人持續(xù)南下攻宋,導致大量宋人南遷,相當一部分人聚集在南北交通要道南雄珠璣巷一代,逼迫譚氏再次南遷東莞。因此,《譚氏族譜》所言大體可信。
該特藏部另有番禺詵敦《孔氏家族》,為光緒三十四年刻本,其中記載了孔氏第四十三代名承休者,“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乃自南雄保昌珠璣巷石井頭,攜子繼遷家廣州城西彩虹橋居焉”。由南雄珠璣巷遷往廣州的士民不在少數,廣州市至今有街道名“珠璣巷”,很可能就是這批移民懷念故鄉(xiāng)才命名的。蔡垚爔《新會縣鄉(xiāng)土志》敘述了一支輾轉由敦煌至福建再至珠璣巷的南遷氏族“河塘家族,其先敦煌人,……流散于閩。宋初,有容紗者為南雄保昌令,因留居南雄珠璣里”[1](清)蔡垚爔.新會縣鄉(xiāng)土志.光緒三十四年(1908)本.。
此類記載尚多,茲不贅舉。綜上可知,北宋時期南雄已經有了珠璣巷之名,并且已經成為北方氏族南遷的中轉樞紐。若兩宋之際方有珠璣巷之名,則該地在此之前必當另有一稱呼,而族譜和史志皆無著錄,可推知珠璣巷在兩宋之交前已然得名。
另外,祥符說中提到珠璣巷是“簪纓所萃”之地,且在南渡后成為了整個開封的代稱,可知此地在北宋東京城內應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遍檢《東京夢華錄》《汴京遺跡志》等諸多記載開封史事的典籍,其中對開封城坊記載頗詳,卻沒有一處有提及此巷。這一現象也反襯出祥符說的無據。
既然無論從史實還是情理兩方面來說,敬宗說都更為可靠,那么,為什么還會產生祥符說呢?換言之,是什么樣的歷史因素推動了祥符說的誕生?
任何的宗族傳說,都在一定程度上隱含著宗族發(fā)展過程中的歷史真實。對于某些已經被“證偽”的歷史傳說,并不能因此否定其所蘊含著的某種歷史真實性;相反,對于這些偽說的產生和流傳進行認真分析的話,往往能夠得到更多的歷史訊息。珠璣巷傳說中的“祥符說”亦當作如是觀。祥符說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重點敘述了南遷移民對故鄉(xiāng)開封的深切思念之情。其中的兩個節(jié)點非常重要:一個是時間點:兩宋之交;一個是地點:祥符(汴京)。而這兩個節(jié)點在嶺南民族遷徙史上都具有無與倫比的意義??梢哉f,正是兩宋之際宋室南渡的歷史事件和以祥符為代表的中原移民,共同建構了“祥符說”。
(一)兩宋之交的中原移民
宋代以前的南下移民,多止步于江淮地區(qū),真正深入嶺南地區(qū)的并不多,難以從整體上改變當地的基本面貌。對珠江三角洲的真正意義上的開發(fā),是直到宋朝時期才有的事情,移民持續(xù)涌入,使該地區(qū)完成了“從蠻夷到神州”的轉變,從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1]郎國華.從蠻裔到神州——宋代廣東經濟發(fā)展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其中,兩宋之交的建炎南渡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標志性事件,大量的士民跟隨北宋皇室、官紳的腳步走向南方。而這次南遷的歷史記憶,成為眾多家族能夠明確追溯族源的起始。廣東新會《司徒氏族譜》即言“我司徒氏,祖居南雄珠璣里,自北宋以前譜帙殘缺,莫可考證。至宣翁,值有宋南渡,中原多寇盜竊發(fā),自南雄遷居廣東廣州城,是一世祖矣。”若再向上追溯,往往已不可知:“若再詢其南雄之先與始祖之上,間有愕然者?!保?](清)伯川翁等.何氏水木本源記.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P52)北宋以前的族譜殘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唐末五代時期的長期戰(zhàn)亂和門閥世族的消退。在魏晉的門閥世族時期,修撰譜牒是保障門閥政治權利的重要途徑,直到唐代中期此風猶存,但隨著唐后期戰(zhàn)亂的長期持續(xù),門閥制度已然崩潰,導致了大量譜牒的喪失;而長期戰(zhàn)亂、遷徙流離也使得新修族譜變得異常困難。到了北宋時期,能夠追溯家世的已經寥寥無幾[3]戴仁柱著.劉廣豐、惠冬譯.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中華書局,2014.(P39)。所以,宋代成為很多遷徙家族重構家譜的時間起點。
據任崇岳先生的考證,史籍記載的兩宋之際的中原移民大約有十萬之眾,實際數字可能更多[4]任崇岳.北宋末年的兩次中原大移民.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4).。這次中原大移民的過程之中,南雄珠璣巷的人口規(guī)模得到了巨大的充實和膨脹,眾多氏族的族譜資料顯示,家族都是在此時遷至的。據高明《程氏族譜源流敘》、順德龍山《黎氏族譜》、石頭《霍氏族譜》、新會隴西《李氏源流》引《古譜序》、番禺《高氏世譜》、汝南第岡《周氏大宗全譜序》等等族譜記載,都是靖康、建炎間入遷南雄的[5]曾祥委、曾漢祥主編.南雄珠璣移民的歷史與文化.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堕_平縣志》對這一現象概括說:“中原衣冠,北宋時避金人之寇徙居南雄,廣州氏族多發(fā)源于此?!保?](清)王文驤修.開平縣志(卷2).道光三年(1823)刻本.可知南雄珠璣巷,既是南下移民的定居地,也是移民中轉的樞紐之地。
(二)汴京移民的核心作用
在大量的南遷移民中,來自汴京的移民無疑起到了核心的引領作用,這是與汴京在北宋時期的政治中心地位相適應的。起引領作用的,自然是趙宋皇室。隨著北宋朝廷的崩潰和金軍的步步緊逼,趙構倉皇南逃,大量的開封士民隨之南遷,經太湖流域走大庾嶺進入珠江地區(qū),史稱“高宗南渡,民之從者如歸市”[7](元)脫脫等.宋史(卷178).中華書局,1985.(P4340)。如南宋初年著名詩人陳與義,“金人入汴,高宗南遷,遂避亂襄漢,轉湖湘,逾嶺嶠(即五嶺)”,進入嶺南地區(qū)[8](元)脫脫等.宋史(卷445).中華書局,1985.(P13129)。河南人朱敦儒,“避亂,客南雄州”[8](元)脫脫等.宋史(卷445).中華書局,1985.(P13141)。這是兩宋之交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遷徙。
第二次遷徙發(fā)生在南宋初建炎三年(1129),規(guī)模更勝前次,這次遷徙的核心人物是隆祐太后。隆祐太后本為哲宗皇后,靖康之難時因位號被廢而幸免于難,后被張邦昌迎為太后。建炎三年(1129),登基后的宋高宗趙構下詔:“以迫近防秋,請?zhí)舐首谑矣钌裰魅缃?,百司庶府非軍旅之事者,并令從行?!倮羰棵窦覍倌先フ?,有司毋禁?!保?](元)脫脫等.宋史(卷25).中華書局,1985.(P466)由于“有司毋禁”的原因,這次的跟隨者遠勝前次。隆祐太后沿贛江抵達洪州、吉安,繼而到達虔州,稍做停留后再次轉往臨安。隨行士民中一部分跟隨太后前往臨安,多數繼續(xù)南下,跨過大庾嶺,寄寓南雄盆地。李心傳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記載此事曰:“時中原士大夫避難者,多在嶺南”[2](宋)李心傳撰.胡坤點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63).中華書局,2013.(P1253),故而南雄珠璣巷地區(qū)成為中原士民南下入嶺的第一站。
由于兩次南遷都是由皇室統(tǒng)領、由汴京出發(fā),所以其跟隨者自然以汴籍者為先、為多,他們跟隨皇室一路南下,沿途吸納其他地區(qū)的民眾,匯成一股浩大的南遷隊伍,而其引領者的核心地位未曾改變。如建炎三年(1129)八月,京城副留守郭仲荀“自京師赴行在,都人隨而行者數萬”[3](宋)徐夢莘.三朝北盟匯編(卷13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P958下)??芍昃┮泼竦念I袖作用。加之汴京為北宋首都的政治地位,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地位。所以,屈大均載“祥符說”,不言中原其他各地,而單言“祥符”。
正是上述兩種因素,促成了祥符說的誕生,這一傳說的最初制造者,應是這一時期從汴京南遷的士民。他們跋山涉水,來到入嶺的必經之地——南雄珠璣巷,或短暫停留,或在此長期居住,出于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也為了團結南來的中原士民,祥符說的產生就在情理之中了。陳樂素曾經指出:戰(zhàn)亂流徙他鄉(xiāng)者,總會懷念故鄉(xiāng),把珠璣巷作為中原和江南的象征,代表著南遷者的故土,其意義已經不僅限于紀念南雄珠璣巷,而且含有紀念更為廣泛的中原故土的意味。各大宗族共同秉承源自珠璣巷的說法,具有維護宗族、團結互助的現實作用[4]陳樂素.珠璣巷史事.求是集(第二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梢哉f,祥符說是南渡中原士民懷念故鄉(xiāng)、團結宗族的產物,在反映珠璣移民的南遷過程和故鄉(xiāng)情懷方面,體現出了更多的歷史內涵,深刻地體現了南遷移民與中原、尤其是與汴京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和歷史深情??梢哉f,敬宗說和祥符說,前者反映的是地源意義上的真實,后者反映的是歷史情境的真實。
(責編:樊譽)
惠冬(1984—),男,河南長垣人,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國史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宋史、歷史地理。
本文為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6qn01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