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走西口”中的民族交流與文化融合

2016-04-11 03:19:40陜勁松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山西融合文化

陜勁松(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走西口”中的民族交流與文化融合

陜勁松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歷史上的“走西口”,是指長城以內的晉西北、雁北、陜北地區(qū)及冀、魯、豫等地區(qū)的貧苦農民和商人到內蒙古歸化城以西地區(qū)去謀生或經商的社會活動,又叫“走口外”、“走場子”或“跑口外”。從歷史上的情況看,促使山西、陜西等地人們“走西口”的原因有官方的政策性因素,也有自然環(huán)境所導致的客觀因素。一代又一代的人們?yōu)榱藟粝肭捌秃罄^,漢族和蒙古族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正是在這種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fā)生的?!白呶骺凇钡娜藗冏鳛闇贤蓾h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為“走西口”的苦難歷史增添了一道柔和的風景,他們對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交流、內蒙古草原地區(qū)的開發(fā)以及推動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走西口”;民族交流;文化融合

一、民族交流與文化融合的方式

自古以來,各具特色、豐富繁榮是我國多民族國家文化發(fā)展的鮮明特點,各民族在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又是推動國家不斷進步、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一般來說,促進民族文化之間交流和融合的主體有兩個。一個是政府行為。歷史上歷代王朝通過聯(lián)姻、贈送禮物或土地、改變生活習俗等方式,促進漢族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融合,就是政府行為的主要體現(xiàn)。春秋后期晉國的魏絳和戎、戰(zhàn)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西漢昭君出塞、唐代文成公主入藏等都是由漢族封建王朝倡導的、流傳千古的促進民族交流與文化融合的歷史典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率先發(fā)起的,開了少數(shù)民族主動向漢族文化靠近的歷史先例,成為促進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當然,政府行為也不總是以這種和平的手段出現(xiàn)。歷史上,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在雙方矛盾無法調和的情況下,強大的一方往往采取軍事手段,用暴力征服另一方。用暴力的、激進的方式雖然能夠盡快引發(fā)社會變革、促進歷史前進以及文化融合,但這種加速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以許多人的生命為代價的。

另一個是民間自發(fā)行為。這種行為是和平的,也是源遠流長的,是不同民族間從未間斷過的文化交流方式。其作用雖然比不上政府行為那樣有力,影響那樣巨大,但它猶如小溪流水,雖然緩慢卻總有匯入大海的那一偉大瞬間。山西、陜西地區(qū)的人們?yōu)榱松娑M行的漫長的“走西口”旅程,就屬于這一類。

二、“走西口”的原因與作用

歷史上的“走西口”,是指長城以內的晉西北、雁北、陜北地區(qū)及冀、魯、豫等地區(qū)的貧苦農民和商人到內蒙古歸化城以西地區(qū)去謀生或經商的社會活動,又叫“走口外”、“走場子”或“跑口外”。這里主要討論山西人民的“走西口”歷史。

從歷史上看,促使山西、陜西等地人們“走西口”的原因有官方的政策性因素,也有自然環(huán)境所導致的客觀因素。

從“走西口”人們所居住的自然環(huán)境看,明清時期,山西雁北地區(qū)的雁北十三縣——大同縣、懷仁縣、應縣、山陰縣、朔縣、平魯縣、左云縣、右玉縣、陽高縣、天鎮(zhèn)縣、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以及河曲、保德等縣地處晉西北高原,人口較多,土地貧瘠,生活比較困難。當?shù)亓鱾饔腥绱烁柚{:“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碑敃r之苦寒由此可見一斑。明末清初,南部中原連年干旱,饑荒頻發(fā),迫使無數(shù)山西難民背井離鄉(xiāng)“走西口”,人口外遷,進入塞北沙漠墾荒謀生。內地人把從右玉縣殺虎口等長城沿線進入內蒙古草原地區(qū)謀生叫“走西口”或“走口外”。位于晉西北高原黃河大拐彎處的河曲縣,是當時走西口的重要碼頭。山西、陜西、河北等地的農民為生活所迫,遠赴察哈爾、綏遠等地,即今內蒙古中西部乃至更遙遠的地區(qū)墾荒、挖煤、拉駱駝、做小生意。據(jù)專家考證,明末清初在歸綏地區(qū)定居的人口中,來自山西的移民占了七成,形成了許多以山西地名命名的村落,如:定襄營子、代州營子、祁縣營子、崞縣營子等。

另一個推動人們“走西口”的是清政府以及民國時期所實施的一系列鼓勵政策。“走西口”活動開始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止于1956年的農業(yè)合作化前后,歷時近三百年。據(jù)記載,漢族人民走西口到口外種地,是隨著“綠營軍”駐防而產生的現(xiàn)象。后來又在蒙漢交界劃出20到30華里為墾植界限讓漢人耕種,即所謂的“開邊政策”。這是走西口最早的記載。

“走西口”真正始于清嘉慶年間。晉西北、雁北、陜北等縣的窮苦人民“走西口”曾掀起過幾個高潮。從清朝“綠軍營”駐防內蒙古草原實行“開邊制”開始,由于政府的政策變化,大約經歷了兩個高潮階段:第一個高潮是清嘉慶年間到咸豐年間。“乾隆盛世”后,社會秩序穩(wěn)定,清政府逐漸放松了對蒙古民族的封鎖。通過“開邊”政策的推行,一部分漢人在河套地區(qū)得到了土地租種權,另一部分漢人入蒙從事甘草采挖和經銷,拉開了開發(fā)內蒙西部地區(qū)甘草資源的序幕。第二次漢民入蒙高潮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到民國二十三年(1934)。清光緒二十八年的“貽谷放墾”和民國二十三年的“移民實邊”政策,吸引了大量漢民入蒙開荒種地、采挖甘草。光緒二十六年(1900),官府采取放墾蒙荒的辦法來彌補財政不足。由過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轉為大量開墾蒙荒。從光緒二十八年開始,大規(guī)模地開放蒙區(qū),這就是歷史上的“貽谷放墾”,從此,漢民進入內蒙西部地區(qū)再也沒人干涉和阻止了。到了民國二十三年,政府又提出“移民實邊”政策,極大地鼓勵“口里”人到“口外”農耕和定居,再一次掀起了漢民入蒙墾荒和采挖甘草的高潮。

由于“走西口”路途遙遠,生活艱辛,當時人們在談到“走西口”時,映入腦海的是充滿種種艱辛苦難的流浪生活:那“哥哥走西口,妹妹我實在難留”的悲情場面,那“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艱難生活,那為自己燒了“倒頭紙”再踏上西口之路的絕望行為,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有“鬼門關”之稱的庫布其沙漠,那“走一輩子西口受一輩子窮,娃娃走成個朽老頭,走來走去是窮光蛋”的歷史真實寫照,匯成了一段山陜地區(qū)人民的“苦難史”。

“走西口”既是苦難的開始,也是奔向幸福和財富的開始。“走西口”畢竟投資少、見效快。山西人“走西口”發(fā)家暴富的傳奇故事發(fā)生在清代乾隆年間,山西祁縣的喬家,保德縣的王家、楊家等都是通過走西口發(fā)家致富的。雖然真正能夠光宗耀祖的只是少數(shù)人,但由于滿懷這種美好的憧憬,人們忘記了旅途的艱辛和“口外”生活的苦難,一代又一代為了夢想前仆后繼。漢族和蒙古族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正是在這種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發(fā)展的。“走西口”的人們也作為蒙漢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為“走西口”的苦難歷史增添了一道柔和的風景。他們對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交流、蒙古草原地區(qū)的開發(fā)以及推動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民族交流與文化融合的具體體現(xiàn)

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多方面的,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這種交融從來都是雙向的,一方面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逐步吸收融匯漢族地區(qū)的文化,呈現(xiàn)出“漢化”的趨勢;同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也為漢族地區(qū)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增添了鮮活生命力。蒙漢文化的交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生產方式的變革是所有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影響最大、最深遠的,對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起到根本促進作用。對落后的游牧民族與先進的農耕民族來說,游牧生活方式最終吸收先進農耕文化的血液是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白呶骺凇睖贤松轿鞯鹊剞r耕社會與蒙古草原游牧經濟的關系,其結果必然如此。自古以來,河套地區(qū)就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蒙古居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走西口”前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蒙古游牧民族與相鄰的山西北部居民一直進行著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或民間或政府之間的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有暴力的、有和平的,有個人自發(fā)的行為也有政府的行為?!白呶骺凇辈⒉皇敲褡逦幕涣鞯拈_始,更不是結束?!白呶骺凇币欢ǔ潭壬霞涌炝瞬菰褡迳a方式變革的步伐。山西等地“走西口”的人大量涌入河套地區(qū),安家落戶,娶妻生子。他們帶去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房屋建筑技術,促進這一地區(qū)農業(yè)生產發(fā)展,逐漸影響和改變蒙古人的生產方式。很多蒙古人像漢人一樣逐漸定居下來,固守一個地方,以耕種農業(yè)為主。草原上逐漸出現(xiàn)了村落、集鎮(zhèn)和城市。

以農業(yè)發(fā)展為例,康熙三十年(1691)后,清朝連續(xù)對準噶爾部用兵,為就地解決糧草供應,在蒙古地區(qū)“募民田作”。清政府在內蒙古草原上圈占大片牧場亟須漢人去耕作,流民于是有了“用武之地”??滴?、雍正以來實行積極招墾政策,給流民以取得土地所有權的機會,一部分流民因而獲得小塊土地?!肚甯咦趯嶄洝酚涊d:“古北口至圍場一帶,從前原無民地,因其處土脈肥腴水泉疏衍,內地之民愿往墾種,而科糧甚輕,故節(jié)年開墾升科者三千余頃。”清末民國時期推行放墾政策,一部分流民交付了“押荒銀”,從政府那里領取了“土地證”,獲得了土地永租權,成為小自耕農。政府這種以軍事利益為主、利用“走西口”大量流民開墾土地、支持軍隊糧食供應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蒙古西部地區(qū)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同時,“走西口”的人們又把草原優(yōu)良畜種和養(yǎng)牧技術帶回了內地,發(fā)展內地的畜牧業(yè),使?jié)h蒙兩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習俗、語言、民族文化等相互影響。

農業(yè)之外,在龐大的“走西口”隊伍中始終活躍著一批商販。旅蒙晉商巨擘“大盛魁”就是由肩挑小販起家直至發(fā)展成為對蒙貿易的最大商號。無能力獨立經營者則因熟悉路徑、深諳口內外行情,常常為大商人、商隊、商鋪當伙計,運送貨物,掙辛苦錢。祁縣喬家第一代“走西口”人——喬貴發(fā),就是山西人通過“走西口”進行商業(yè)貿易最典型的代表,他留給子孫的龐大家業(yè)直到現(xiàn)在都完整地保存著,成為舊社會山西人勤勞致富的明證。

乾隆二年(1737),在浩浩蕩蕩“走西口”的隊伍中,山西祁縣喬家堡村民喬貴發(fā)穿越殺虎口,來到昆都侖河畔的西腦包村(包頭城的雛形)開辦草料鋪,20年后開設廣盛公,經營糧食、雜貨。嘉慶年間,廣盛公更名復盛公,喬家審時度勢陸續(xù)開辦了20余家“復”字號店鋪,經營錢莊、當鋪、票號、茶莊、糧油、服裝、毛皮、磨坊、制酒、運輸、玉器等行當,其財力雄居十大晉商之首,房產占居包頭古鎮(zhèn)“半壁江山”。復盛公的崛起,奠定了包頭由作坊式村鎮(zhèn)邁向現(xiàn)代商業(yè)城市的基礎。正如當?shù)孛裰V所說,“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

山西人義無反顧深入大漠去淘金并不一定都能夠得到幸福的回報。陽曲商人張瑛“走西口”一去無蹤影,他的大兒子張廷材聽說父親可能在歸化一帶做生意,便去尋找,但張廷材去了多年也沒有了音訊。小兒子張廷諺長大了再去尋找父親和哥哥,找了一年多也沒有找到,盤纏用盡淪為乞丐。在歸化街頭行乞時遇到一個似曾相識的“同行”,仔細一看竟然是自己的親哥哥。哥哥告訴弟弟,父親的消息打聽到了,是在寧夏一帶賣菜,但是已經過世7年了。

生產方式的變化必然引起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今內蒙古土默川地區(qū)有一種房屋建筑,被當?shù)厝朔Q為“板升”。據(jù)說,“板升”就是漢語“百姓”的蒙古語轉音。明朝時,中原很多漢族人遷移到土默川地區(qū),在那里按照漢族方式修筑房屋,開墾荒地,建立村落,從事農、副、手工業(yè)生產。當時蒙古族人將漢族百姓以及這些村落、房舍統(tǒng)稱為“板升”。現(xiàn)在呼和浩特地區(qū)這種樣子的“板升”有很多,內部格局雖有所變化,但卻是吸收漢族生活方式的產物?!白呶骺凇钡臐h族人同樣受到蒙古族生活的影響?!白呶骺凇绷髅癯背掷m(xù)了三百余年,最初“皆令冬歸春往,毋得移家占籍”,但穿梭于口內口外的“雁行客”,一旦條件允許,“竟將全家搬出口外”,成為內蒙的定居移民。他們入鄉(xiāng)隨俗,“衣蒙服,習蒙語,行蒙俗,入蒙籍,娶蒙婦”,過起了“蒙化”的漢族生活。有的漢族人返回家鄉(xiāng)后將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帶回了故鄉(xiāng)。比如,熬磚茶時加點鹽,喝茶時泡點炒米;大杯地喝燒酒,吃大塊的牛羊肉等。

語言是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藝術方面的創(chuàng)造又是感情通過語言得到交流最美好、最容易溝通的表現(xiàn)方式。他們將語言融入歌曲中,表達各自民族對生活和勞動共同的熱愛。二人臺就是流行于山西雁北、陜西、河北張家口以及內蒙古西部一帶的藝術形式,是蒙漢文化在藝術方面充分融合最鮮明的代表,直到今天仍然是這些地區(qū)最受人民群眾歡迎的地方戲曲。二人臺最初是由“走西口”的山、陜、榆林、河曲等地的人們帶去的,隨著文化融合步伐的加快,里面不僅融合了蒙古族“蒙古曲兒”,而且保留了漢族的“爬山調”,還借鑒吸收了晉劇、大秧歌等其他戲劇藝術的表演和舞蹈動作,逐漸形成了今天集唱、念、作、舞表演藝術于一體、具有地方特色和獨特民族風格的地方戲曲。以民歌《走西口》為例,它是漢蒙文化融合的典型劇目。據(jù)專家考證,《走西口》唱腔設計既有草原“蒙古曲兒”的聲調,亦有晉北“打坐腔”的韻味,細品還有陜北“爬山調”的影子。內蒙古地區(qū)原版《走西口》,由包頭藝人云雙羊創(chuàng)作于咸豐年間,他演唱的《走西口》突出了濃郁的草原特色:“大豆開花點點白,不到包頭不回來,晚上住在毛七賴(村名),又碰見個忽拉蓋(蒙語,賊),偷了錢受了害,臨走拿了我一支旱煙袋……”當今流行于晉陜一帶的《走西口》,大約誕生于20世紀初,由山西河曲縣藝人樊六生“走西口”到包頭與同鄉(xiāng)藝人孫銀魚共同改編而成,于是現(xiàn)代版的《走西口》歌詞里便有了黃河水鄉(xiāng)的特色:“哥哥坐船你要坐船后,萬不要坐船頭,船頭上風浪大,怕掉進水里頭……”專家認為,現(xiàn)代版本《走西口》雖然優(yōu)美動聽,卻失去了更多的歷史沉重感。

四、結束語

“走西口”雖僅三個字,卻活化為一個文化符號,衍生出一段傳奇,不僅締造出一部名聞天下的移民史,而且在促進漢蒙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方面也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從明末清初起的三百余年間,山西“走西口”者從未斷絕:春去秋回打工謀生的“雁行客”、埋頭行走于草原各地的旅蒙商、滿懷希望挾藝奔忙的鐵木工匠塾師藝人……他們?yōu)榱松?,為了夢想中的財富,一代一代沖出口外,耕商營生,繁衍生息,構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有清一代,山西商人更是北越長城,貫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再至恰克圖,進而深入俄境西伯利亞,又達歐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開辟出繼古代絲綢之路后在清代興起的又一條陸上國際商路。正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苦難道路上、在漢蒙百姓的貿易往來中,民族文化交流猶如一股清新之風,貫穿在“走西口”與蒙古族人民之間,成為聯(lián)系他們經濟和生活的精神紐帶,不僅促進了漢蒙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更為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tǒng)一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清)世續(xù),陸潤庠,等.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中華書局,卷509,卷512.

[2]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中華書局,1958.

[3]劉秉麟.近代中國外債史稿.三聯(lián)書店,1962.

[4]中央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義和團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59.

[5]段友文,張雄艷.走西口移民運動帶來的祖籍地與遷入地民俗文化變遷.民俗研究,2011(4).

(責任編輯王怡敏)

G03

A

1008-9012(2016)02-0072-04

2016-05-23 作者簡介:陜勁松(1975—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xiàn)代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三晉文化。

猜你喜歡
山西融合文化
我在山西等你
黃河之聲(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山西老陳醋保護有法可依
村企黨建聯(lián)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山西:抓緊抓實春耕生產
從創(chuàng)新出發(fā),與高考數(shù)列相遇、融合
山西嘆五更
青年歌聲(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42
《融合》
荥经县| 通化县| 聂荣县| 屯留县| 南开区| 玛多县| 永胜县| 洛宁县| 彩票| 忻城县| 尤溪县| 永川市| 阿荣旗| 金湖县| 南城县| 新田县| 韩城市| 博客| 新巴尔虎左旗| 商城县| 安阳县| 金溪县| 静海县| 黄大仙区| 都江堰市| 遂宁市| 定南县| 周至县| 甘肃省| 镇赉县| 江孜县| 钟祥市| 鄄城县| 庆城县| 鲁山县| 韩城市| 东宁县| 芜湖县| 黑河市| 和林格尔县|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