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四庫本《河南通志》關(guān)于柘城紫陽書院的誤記問題

2016-04-13 05:33:26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0期
關(guān)鍵詞:柘城縣通志書院

張 勁 松

(南昌師范學院 書院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330032)

?

四庫本《河南通志》關(guān)于柘城紫陽書院的誤記問題

張 勁 松

(南昌師范學院 書院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330032)

四庫本《河南通志》歸德府柘城縣有“紫陽書院”條目,稱紫陽書院在縣東關(guān),清康熙三十年知縣史鑒創(chuàng)修。李國鈞先生《中國書院史》、白新良先生《中國古代書院發(fā)展史》等亦認為柘城縣于清康熙時有紫陽書院。實際上,根據(jù)乾隆《歸德府志》及乾隆和光緒《柘城縣志》等方志文獻,柘城縣的紫陽書院應(yīng)為朱陽書院。柘城縣雖無紫陽書院,但以竇克勤為代表的竇氏家族在朱陽書院的實踐使柘城乃至于商丘成為富蘊紫陽之教的理學名區(qū)。

四庫本《河南通志》;柘城;紫陽書院;朱陽書院;竇克勤

在中國古代書院語境中,紫陽書院一般指與宋儒朱熹有關(guān)的書院。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南宋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其學“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1]816,為理學集大成者。朱熹雖生于福建尤溪,但以祖籍徽州為父母之邦。徽州府治所在有紫陽山,朱熹父親韋齋先生朱松(1097—1143)為郡學生時曾游歷此地,后來寓居福建時有“紫陽書樓”印章,朱熹也刻有“紫陽書堂”印,“皆不忘桑梓也”[2]卷6重修紫陽書院記,故后世學者尊朱熹為紫陽夫子,“紫陽”遂成為朱熹的別號。南宋以降,各地多有紀念與祭祀朱熹的紫陽書院。綜合李國鈞等先生《中國書院史》及有關(guān)地方志文獻統(tǒng)計,南宋至晚清,福建、安徽、江西等10省新建紫陽書院不少于35所。其中,河南省清代有紫陽書院2所,分別為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歸德府柘城縣的紫陽書院和康熙四十九年(1710)許州臨潁紫陽書院。但事實上,清代歸德府柘城縣并無紫陽書院,紫陽書院實為朱陽書院之誤。

目前所見最早稱柘城縣建有紫陽書院的文獻為修于清雍正十年(1732),后錄入四庫全書的《河南通志》(以下簡稱四庫本《河南通志》)。該志第43卷“學校下”中稱歸德府柘城縣有“紫陽書院在縣東關(guān),皇清康熙三十年縣令史鑒創(chuàng)修”[3]卷43學校下。續(xù)修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續(xù)河南通志》在歸德府書院的補改中,僅增加了寧陵縣寧城書院和鹿邑縣鳴鹿書院,其他并未刪減或修正[4]430。根據(jù)這個記載,1994年出版的《中國書院史》附錄“歷代書院名錄·清代”亦載“紫陽書院(位于)柘城縣,知縣史鑒(建于)康熙三十年”[5]1130。1995年白新良先生《中國書院發(fā)展史》利用地方志史料對歷代新建書院作了極為詳盡的統(tǒng)計,其中康熙時期全國新建書院537所,河南一省為42所,在此42所書院中即包括“柘城紫陽書院(三十年)”[6]130。由此,柘城縣于康熙三十年新建紫陽書院似確實無疑。但是,四庫本《河南通志》有關(guān)“紫陽書院”的記載與清代歸德府志及柘城縣志有出入,事實上,康熙年間柘城縣新建書院為朱陽書院而非紫陽書院,四庫本《河南通志》的“紫陽書院”為“朱陽書院”的筆誤,乾隆《續(xù)河南通志》對此沒有進行更正,《中國書院史》等著作則因循此說。

修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的《歸德府志》卷13“建置制”稱:柘城縣有“朱陽書院,在縣東關(guān),邑人翰林院庶吉士竇克勤、知縣史鑒捐資倡修。每月集邑弟子課藝講學,繼美嵩陽,一時稱盛。朱陽書院建于朱襄氏故址之陽,故取名焉。邑紳竇大任創(chuàng)建,有先圣殿祀孔子,有先儒祠崇祀七賢,有正學祠祀五儒”[7]429。

乾隆三十八年(1773)《柘城縣志》卷6“學校志”亦載有朱陽書院的文字,稱:“朱陽書院在縣東關(guān),知縣史鑒同邑人翰林竇克勤建,有碑記,見藝文志?!盵8]卷6學校志·書院乾隆《柘城縣志》無新建紫陽書院的記錄。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修《柘城縣志》卷2“學校志”關(guān)于朱陽書院的記載與乾隆縣志基本相同:“朱陽書院在縣東關(guān),知縣史鑒同邑人翰林竇克勤建,有碑記,見藝文志。今廢?!盵9]卷2學校志·書院與乾隆所修縣志一樣,光緒《柘城縣志》也無任何新建紫陽書院的材料。

朱陽書院的創(chuàng)建人竇克勤(1653—1708),字敏修,號敬庵,河南柘城人,清初教育家、理學家??滴跏荒?1672)舉人,至京師謁睢州湯斌(1622—1693),“一夕,請業(yè),斌謂師道不立,由教職之失職”[10]13137。遂任南陽府泌陽縣教諭,竇在泌陽仿朱子白鹿洞規(guī)分立五社長,各置勸善規(guī)過簿,月朔稽善過而勸懲之;每月初五日集髫年童子習禮儀,稍長者解性理,人皆興行;康熙十七年(1678)登進士,由庶常授檢討,珥筆翰苑,益肆力于經(jīng)史,尋以病乞歸,居室狹隘,捐貲修學宮,葺朱陽書院,倡導正學,士林多所成就;中州自夏峰、嵩陽外,朱陽學者稱盛,康熙四十七年祀鄉(xiāng)賢[10]13138。

倡建朱陽書院的柘城令史鑒(生卒不詳),字平泉,浙江仁和人(今浙江杭州),由歲貢生任柘城縣令,甫下車輒革從前弊政,唯勸農(nóng)桑為務(wù),盡心學校,先后修復縣學并重建文昌祠和名宦祠,創(chuàng)立書院,選儒生肄業(yè)其中,文教振興,康熙四十八年祠名宦[9]卷2職官志。

乾隆《歸德府志》有時任河南按察使的胡介祉(1627—1664)所作《朱陽書院記》,對朱陽書院興建情況記述頗詳。記稱竇氏為柘城縣著姓,族大才多。竇克勤一支以其祖父筠峰先生(字帝珍)、父親道康先生(字燕詒)及竇克勤三世講學,以理學名海內(nèi)。歷史上河南書院發(fā)達,文化昌明,嵩陽書院、睢陽書院并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明清鼎革,嵩陽和睢陽書院僅存故址。嵩陽書院后經(jīng)理學大家耿介(1622—1693)的努力而得到興復,竇克勤居家時常與之相與講論。竇進士及第后因丁母憂居家,助其父于柘城縣東門外辟地建書院,“事經(jīng)營于庚午之歲,落成于辛未之秋”,書院以“朱陽”為名,“以其地為古朱襄氏舊墟”。胡介祉在記中對竇氏三世家學,窮理盡性,繼往開來,不吝贊語,如:“(朱陽書院)不唯與嵩陽遙峙爭輝,抑且繼睢陽之遺烈,嗚呼,盛哉!”[7]429

耿介亦為朱陽書院撰有記文,稱:“余興復嵩陽書院,柘城竇靜庵先生遠去數(shù)百里,聲應(yīng)氣求,十年間六過其地”,“會先生丁內(nèi)艱歸,經(jīng)營締構(gòu),為講堂三楹,東西存誠、主敬兩齋各三楹……平泉史公復捐修圣殿三楹。以地居朱襄之陽,取名朱陽”[9]卷7藝文志。

晉江陳遷鶴(1639—1714)亦撰有《朱陽書院記》,稱登封耿介講學嵩山,竇克勤相與倡明道學。竇父于柘城縣東門外修書院,“以其地為古朱襄氏之墟也,擬其名曰‘朱邱’”。但當竇克勤以書院名問于陳遷鶴時,陳以“書院當朱襄之陽,以為朱陽如何?”朱陽之名得到竇氏父子的肯定,“遂額書院從今名”[9]卷7藝文志。由此可知朱陽書院院名為陳遷鶴所首倡而得到竇氏父子認同。

據(jù)此,可以確定河南柘城縣歷史上并無以朱子為木主的祭祀性質(zhì)的紫陽書院,四庫本《河南通志》稱柘城縣有紫陽書院或因為采寫不詳,或由于抄寫、刻梓時的筆誤所致,乾隆《續(xù)河南通志》對此沒有稽核更正,《中國書院史》統(tǒng)計河南書院時稱清代柘城縣既新建有朱陽書院,又有紫陽書院,實際上并不存在紫陽書院,紫陽書院為朱陽書院筆誤,兩書院實為一所。

通過對清代河南省志、歸德府志及柘城縣志等相關(guān)文獻的梳理可知,柘城朱陽書院的興建與發(fā)展與竇克勤及以其為核心的當?shù)厥兰掖笞甯]氏密切相關(guān)。商丘師范學院的王樹林、鄭穎貞等先生對此有翔實的研究。王樹林先生在《竇克勤與朱陽書院》一文中對竇克勤興建朱陽書院的緣起與概況、院址與規(guī)制、學規(guī)章程與研習內(nèi)容、辦學影響等有全景式的考證,是研究朱陽書院的重要文獻。王文稱,朱陽書院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主要講授儒家性理之學,以時文八股為日課,以培養(yǎng)科舉人才為辦學宗旨。竇克勤既是書院的創(chuàng)辦者亦曾先后三次親為書院山長。竇克勤以斯文為己任,寒暑課士無倦意,在書院中培養(yǎng)了一批中原名士。自康熙中期至乾隆初年,朱陽書院六十余年辦學不衰,成為清中葉中州極富影響的著名書院[11]。與王樹林先生稍不同的是,鄭穎貞先生則進一步關(guān)注到竇克勤家族與朱陽書院的關(guān)系。他利用豐富的地方史志材料,進一步厘清了朱陽書院由竇大任及其子竇克勤創(chuàng)建并由竇克勤兄弟共同主持的史實。研究表明,除竇克勤一生三主朱陽書院外,其弟竇克讓(貢生,著有《朱陽書院詩文集》)繼為書院山長,多所造就;雍、乾間,竇克勤三子竇容邃(舉人,字聞子)致仕后亦掌朱陽書院教席并長達四十余年,對書院影響頗大[12]。

值得一提的是,竇氏家族成員或在書院受教,或仕宦于他地時亦多以崇儒重教、興復書院為己任,形成了一個具有特殊文化符號的地方文化世家。如竇克勤二弟竇振起(字檢庵)、三弟竇克恭(字敬修,號惕庵)幼時均受業(yè)于朱陽書院;竇克恭子容恂(字介子,號葵林),“少孤,隨其世父靜庵太史講學朱陽書院”,進士及第后歷官江南徽州府,“修紫陽書院,增筑齋舍,集諸生講學,仿白鹿洞規(guī)為條約,士風大振”[9]卷3人物志。竇容邃為諸生時以朱陽書院為父講學地,從游者眾,“遂與同人更立書程以自考”。竇容邃出仕后任四川新寧知縣,實心實政次第施行,仿朱陽書院故事,創(chuàng)建“宕渠書院”,“置經(jīng)書,立學規(guī),政事之暇為之講解,一時咸知淬礪”[9]卷3人物志。竇容邃致仕歸鄉(xiāng)后,為朱陽書院山長四十余年,兢兢業(yè)業(yè),一以貫之,使朱陽書院與百泉書院、嵩陽書院齊名,并稱為中原三大理學中心,“為商丘地區(qū)周邊培養(yǎng)了大批英才賢士,為理學在商丘的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在河南特別是商丘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2]。

河南柘城雖無紫陽書院,但創(chuàng)立于清康熙時期的朱陽書院以傳承程朱之學為立院宗旨,其創(chuàng)始人竇克勤之父竇大任學尊程朱,為世醇儒,曾于柘城縣東北立程朱祠,歲時祭祀。竇克勤一生亦恪守程朱之學,與理學名家耿介、陳遷鶴、田蘭芳、張沐等相與往來,反復論學,其學宗朱子并賦予時代特色,所著《理學正宗》十五卷,編列宋周子、張子、二程子、楊時、胡安國、羅從彥……共十五人,“人各一傳并取其語錄答問及著作之切于講學者錄之,附以己見,而于太極通書釋之更詳,大旨以朱子為宗,李侗以上開其緒也,黃干以下衍其傳者也,胡安國等皆互相羽翼者也”,其主旨乃為發(fā)明程朱之學[13]838。在竇克勤創(chuàng)辦的朱陽書院中有七賢祠,敬祀宋周子濂溪、程子明道、程子伊川、張子橫渠、朱子晦庵、元子許子魯齋、明薛子敬軒等七人;有正學祠,祀明清時期的曹端、呂坤、竇如珠、湯斌、耿介等五人。無論是七賢還是五儒都是不同時期理學的杰出代表。竇克勤的一生與朱熹頗為類似:立朝之時短,修教之時長。他勤于著述,除《理學正宗》外,還包括《泌陽學規(guī)》《尋樂堂學規(guī)》《朱陽書院講習錄》《朱陽書院志》等,多與教育有關(guān),竇克勤也以一生立言之功業(yè)而無愧于程朱之門,從而使柘城乃至于商丘成為無紫陽書院卻富蘊紫陽之教的理學名區(qū)。

[1](清)全祖望.(黃宗羲全集) 宋元學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2](明)唐桂芳.白云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清)田文鏡,王士俊.河南通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清)阿思哈.續(xù)河南通志[M].//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2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5]李國鈞等.中國書院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6]白新良.中國書院發(fā)展史[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

[7](乾隆)歸德府志[M].楊子建,莫振麟等,點校.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8](清)李志魯.(乾隆)柘城縣志[M].國家圖書館藏.

[9](清)李藩.(光緒)柘城縣志[M].國家圖書館藏.

[10](清)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王樹林.竇克勤與朱陽書院[J].商丘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3).

[12]鄭穎貞.竇克勤家族與朱陽書院[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4).

[13](清)竇克勤.理學正宗[M]//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

【責任編輯:韋琦輝】

2016-05-07

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江西書院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編號:14GL13);

張勁松(1974—),男,江西余干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書院歷史文化研究。

K204

A

1672-3600(2016)10-0059-03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書院文獻整理與研究”(編號:15ZDB036)。

猜你喜歡
柘城縣通志書院
朵云書院黃巖店
柘城縣
柘城縣衛(wèi)計委召開全縣衛(wèi)計系統(tǒng)脫貧攻堅及健康扶貧迎檢會
白鹿洞書院記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柘城縣
《回疆通志》史學價值論析
書院講習一例
向書院學習
云南編年史之力作——評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記》
《新疆圖志》通志局本與東方學會本探析
通榆县| 肥城市| 旬邑县| 紫金县| 合肥市| 高阳县| 凤凰县| 白城市| 苍溪县| 金秀| 莱阳市| 遵义县| 嘉定区| 增城市| 马关县| 乐亭县| 扎兰屯市| 庆元县| 嘉定区| 鸡东县| 界首市| 勃利县| 桦南县| 赤城县| 汶川县| 京山县| 根河市| 聂荣县| 新余市| 迁安市| 霍城县| 尚义县| 怀来县| 钟山县| 南平市| 威宁| 安顺市| 乐陵市| 札达县| 山西省| 建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