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博,宋梅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弘揚炎帝神農文化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何博,宋梅英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炎帝神農是我們中華民族所公認的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其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我們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要靠經濟的發(fā)展,更需要有靈魂來支撐,這個靈魂就是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烙印在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之中。中國夢的實現不能沒有文化作為支撐,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進程中,需要依靠汲取炎帝神農文化中的精髓為其所用。
炎帝神農文化;助推;中國夢
炎帝神農帶領著原始氏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華文明的發(fā)軔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準備了最初的物質、文化基礎。在炎帝神農氏時期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組成部分,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其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致力統一的團結精神;二是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三是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四是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造精神;五是以人為本的親民精神;六是貴和尚中的和合精神[1]218-233。
2012年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中國夢,其一經提出,就釋放出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成為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辟未來的一面精神旗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核心內容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其中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人民幸福的基礎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題中之意和必然要求,也是二者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實現中國夢的路徑必須堅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中國傳統文化早在炎帝神農時期,就注重團結統一,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家庭。從蠻荒時代的氏族部落各自為戰(zhàn)到炎黃部落的聯盟,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愛國主義傳統,天下大一統局面的形成,也拉開了華夏民族團結一心、自強振興的序幕。不得不說,我們的祖先是在炎帝神農文化的指導下,開始了統一的氏族部落生活,炎帝神農發(fā)明農耕,開創(chuàng)醫(yī)藥保健,開啟貿易市場日中為市等等,改變了祖先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人類文明過渡的重要標志。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炎黃二帝作為中華民族血緣始祖的認同感已經深深地積淀和內化在中國人的情感之中,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幾千年來,炎黃二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興和統一的象征,對于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民族認同和增強凝聚力、向心力,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而以炎黃子孫為榮,以同源同祖為親,已成為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情感紐帶和精神力量”[2]。
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其中強烈的“愛國” “民族振興”都與炎帝神農文化中的“統一” “貴和尚中” “認同”精神不謀而合。當代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包含炎帝神農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因為,雖然當前我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數顯著提高。但是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依舊任重而道遠。要解決當前中國社會遇到的轉型難題,實現中國夢,需要汲取炎帝神農文化中的精髓——認同精神,海內外炎黃子孫都有著對自己的民族和共同祖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而炎帝文化也成為喚醒海內外炎黃子孫愛國情感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撐。中國夢的實現恰恰可以利用炎帝神農文化等類似傳統文化的強大感召力來匯聚為實現中國夢所需的正能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海內外積極因素,進一步激發(fā)整個中華民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熱情和智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炎帝神農文化就是一種以民為本的文化。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根,農業(yè)是國泰民安的基業(yè)。由于炎帝神農“創(chuàng)耒耜” “拾嘉谷” “教稼穡”,“使九州之民皆知谷食”;他提出的“日中為市”也是為了“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后為解救人民痛苦“嘗百草” “一日而遇七十毒”,炎帝神農文化中的“重農” “民本”思想可見一斑,且被后世發(fā)揚光大,由孔子的“仁者愛人”、孟子的“民貴君輕”、《尚書·五子之歌》中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古代學者對其解讀,更有近代中央領導集體將其付諸實踐:毛澤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鄧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之一;江澤民認為黨應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十八大報告中為加強執(zhí)政黨建設,倡導“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這些正是炎帝神農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傳承與延續(xù)。我們今天繼承發(fā)揚民本思想,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關注民生問題,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中國夢的內涵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即中國夢最終是要落腳到每個人身上,國家夢、民族夢最終統一于人民夢。習近平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3]。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zhàn)勝的磅礴力量。
歷史無數次地證明,個人的前途與國家命運密切相關,每個人的智慧匯在一起才能成為中國夢實現的推動力量。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階段,最大程度利用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參與改革發(fā)展,最大程度動員全體人民的智慧同心共建全面小康社會,最后共筑中國夢,讓每個人都能享受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成果。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人民的愛國情感和進取心,才能在追夢之路上始終有眾志成城的民意支撐,成為破浪前行的不竭動力。
炎帝神農是中華文明史上最勇于探索、開拓創(chuàng)新的典范之一。具體表現為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的情況下,炎帝神農在帶領祖先們始作耒耜、開創(chuàng)農耕、遍嘗百草、教民貿易、興紡織等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中,不斷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況。炎帝神農被稱為“火神”,這是因為他對火的掌握和運用的創(chuàng)新,使得人類由黑暗進入光明。醫(yī)藥的發(fā)現、陶器的燒制、琴瑟的發(fā)明、弓箭的制造、筑臺建室等等開創(chuàng)性的活動對于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而蘊含在以上實踐活動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激勵炎黃子孫順應天時,與時俱進,大膽創(chuàng)新,這是中華民族能夠經歷各種挫折而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從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動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果,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政治基礎,這使得我們離實現中國夢的目標越來越接近,同時也進入了攻堅時期。而創(chuàng)新對于中國夢實現的意義非常重大。一方面,創(chuàng)新是中國夢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中國夢的諸多條件中,有一條就是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chuàng)新發(fā)展,必須把創(chuàng)新擺在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等各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讓創(chuàng)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chuàng)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4]。因此可以看出創(chuàng)新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具有全局性的戰(zhàn)略意義。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是實現中國夢的決定性力量,縱觀近代以來的世界大國,科技革命在其崛起的過程中,無一例外地都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中國卻連續(xù)錯失第一、二次科技革命與工業(yè)革命的良機,故而在經濟方面與發(fā)達國家之間出現了巨大的鴻溝。歷史告訴我們,科技革命帶動工業(yè)革命,是一個民族崛起的關鍵性先導力量。此次我國終于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工業(yè)革命的機遇,希望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yè)上取得重大突破。因此,現在提出實現“中國夢”正當其時。鄧小平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創(chuàng)新則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決定性因素,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源泉。
習近平在一次座談會上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彼裕瑢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推動傳統文化的一個契機和機遇。所謂的推陳出新就是吸取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文化樣式,與當前中國社會文化的具體發(fā)展情況以及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結合,才能把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創(chuàng)造其當代價值,成為推動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的文化力量。
因此,根植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中的中國夢,同樣也賦予炎帝神農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新的傳承方式,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自己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起來。中國夢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弘揚,具有了新的時代內涵,我們應當發(fā)揚炎帝神農文化的精髓,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意識的發(fā)展,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炎帝神農文化中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造精神,被時代演繹為創(chuàng)新精神。一方面,無論是理論創(chuàng)新還是實踐創(chuàng)新,都是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另一方面,炎帝神農文化要想得到弘揚和保持活力,必須立足于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使傳統的優(yōu)秀文化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又注入時代內涵。
炎帝神農文化中包含的團結統一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世界華人的心中,它能夠發(fā)揮時代給予文化的凝聚力。文化認同感是產生文化歸屬感的前提,也是凝聚人心的基礎。“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4]350-351。
[1] 劉玉堂.炎帝神農文化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費孝通.弘揚炎黃文化 振奮民族精神[N].光明日報,2002-04-09(4).
[3]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的講話.新華網,2013-03-17.
[4]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2015-10-29.
[責任編輯郜春霞]
Promoting the Shennong Culture and Boosting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
HE Bo, SONG Meiying
(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3,China)
Shennong is our nation-recognized human ancestor, and Yandi Shennong culture is the roo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ose strong national cohesion and appeal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 in the course of our herit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not just reli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supported by the soul-culture. The power of culture is deeply imprinted in a nation’s vitality,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The China dream cannot be realized without culture support, which means that while realizing the great dream, the Chinese nation need to rely on the essence of Shennong culture.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cultural identity provides spiritual power to China dream, and on the contrary, in the process of boosting China dream, the Shennong culture has been given a new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Yandi Shennong culture; boost; Chinese dream
2015-11-20
本研究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2015S0104)
何博(1990- ),女,湖北隨州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D61;G122
A
1671-8127(2016)01-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