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莊子生死觀探微

2016-04-13 07:53吳東玲
關(guān)鍵詞:生死觀真人莊子

吳東玲

(華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000)

?

莊子生死觀探微

吳東玲

(華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000)

生與死,是人類一直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是人類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究的問題。對此問題,作為道家代表之一的莊子做了深入探索。綜觀莊子對生死的論述,可以把其概括為以下四個要點:生死由命定、生死是氣的聚散、生死同狀、生死之超越性。莊子之生死觀具有重要的價值,值得今人借鑒和探索。

莊子;生死觀;探微

生與死,是人類一直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是人類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究的問題。在中國,人們對生死問題的探索最早始于商周時代,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商周的先民們對生死現(xiàn)象只停留在感知的階段。至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對生死問題進(jìn)行了一番艱辛的探索,最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死觀。

一、莊子生死觀的成因

(一)社會因素

莊子,據(jù)最早的史料《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1]339。由此可推斷莊子的生活時期約是戰(zhàn)國中晚期。至于莊子具體的生卒年因年代的久遠(yuǎn),已無法考究。

莊子生活的時代——戰(zhàn)國中晚期,社會變革,戰(zhàn)亂不斷。社會體制從封建領(lǐng)主制轉(zhuǎn)向地主制。這時期的生產(chǎn)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fā)展,文化也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景象,但是政治處于大動蕩的狀態(tài)。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便是政治不穩(wěn)定的最顯著表現(xiàn)?!吨袊肪V要》中曰:“戰(zhàn)國時期兼并戰(zhàn)爭比春秋時更為激烈和頻繁,規(guī)模也更大?!呵飼r的大戰(zhàn),有時數(shù)日即告結(jié)束,戰(zhàn)國時則短者要數(shù)月,長者可以‘曠日持久數(shù)歲’”[2]47。不斷的戰(zhàn)爭一方面給社會造成大混亂,導(dǎo)致禮崩樂壞、政道廢弛,另一方面讓百姓家破人亡,生靈涂炭。當(dāng)時的文獻(xiàn)對此做了如下陳述:“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3]140;“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民有饑色,野有餓殍”[4]9;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5]186。

死亡氛圍籠罩著當(dāng)時的整個社會,百姓的心靈遭受重傷。對生的渴望、對死的恐懼,縈繞在當(dāng)時每一個人的心頭。莊子生活在此時代,對于生死的體驗和思考更是異于常人。

(二)個人因素

面對如此悲慘現(xiàn)狀,生活于戰(zhàn)國中晚期的文士,多數(shù)人選擇取悅當(dāng)朝君王,明哲保身,以獲取功名利祿。據(jù)史料記載:“宣王喜文學(xué)游說之士,自如驗衍、淳于雋、田驕、接予、慎到、環(huán)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櫻下學(xué)士復(fù)盛,且數(shù)百千人”[1]201。與之相比,莊子卻背道而馳。雖然莊子身處于貧困的境地,但是他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去求得功名利祿。他盡己所能揭露社會的黑暗,為百姓操心。盡管他曾多次受到諸侯大國的邀請出任官職,但都被莊子拒絕了。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莊子有自知之明。莊子自知他的性情和教養(yǎng)并不適合投身政治;二是莊子淡泊名利。在莊子看來,仁義利祿會襲擾人生。過于追求富貴名利,會損害人的身體,久而久之,生命便會陷入憂慮疲役之中。生命長期處于憂慮之中,于人之機(jī)體、人之心靈,都是一種痛苦。

戰(zhàn)爭刑罰會殘害生命,仁義利祿會扭曲生命,如此種種都關(guān)乎人的生死。對于生死,莊子認(rèn)為,人總歸會化為灰土,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雖然彭祖活的時間比他同時代的人要長得多,殤子的壽命比同時代的人短,但是最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走向了死亡。也就是說,生命是有限的。人之生命的有限性,與廣闊的宇宙相比,更顯其短暫性。正如莊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5]608。有限的生命與天地相比,只是一會兒的功夫。于此,莊子把人生與天地做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人之生命的短暫性。由此觀之,莊子是從宇宙的整體角度去看待生死問題的。

二、莊子生死觀的哲學(xué)基礎(chǔ):道

莊子的生死觀建立在以“道”為基礎(chǔ)的哲學(xué)范疇上。何謂“道”?老子曰:“道,先天地生,且可以為天下母”[6]47?!暗馈保怯钪嫒f物的初始與本源。“道”生出世間萬物,正所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15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113由此可知,老子所謂的“道”就是“自然”,即大道運行遵循“自然”規(guī)律,自然是道的本性,本性如此,并沒有效仿他物。如此類推,人乃萬物之中的一種,由“道”而生,本身就帶有“道”之自然本性,因此,人之死最終復(fù)歸于“道”。

莊子在繼承老子的這一思想的基礎(chǔ)上,對“道”做了更詳細(xì)和更豐富的闡釋。首先,莊子認(rèn)為“道”無法感知,但有“終極本體”。在《莊子·大宗師》中,莊子對“道”做了具體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信,可得而不可信,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長于上古而不為老”[5]199。由此觀之,道,能自為本根,在天地未產(chǎn)生之時,它已存在;道,是萬物之母;道,能夠長生不死;道,有著絕對自由的本性,不能脫離萬物而存在。其次,莊子所謂的“道”更多是側(cè)重于對人生終極理想的追求,此種追求體現(xiàn)在得道后超越時空限制的理想境界中?!肚f子·大宗師》中所言:“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黃帝得之,以登云天……”[5]199。由此可知,莊子把“道”內(nèi)化為人的心靈境界,從體道的過程中去領(lǐng)悟人生的終極理想,使人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得以盡情翱翔于理想的境界之中。老子把“道”視為形而上的本體,而莊子把“道”內(nèi)化為人之心靈的最高境界。這就把“道”從“天上”帶到了“人間”,豐富了“道”之世界。

莊子論生死從“道”而起。他在繼承老子之“道”的基礎(chǔ)上,賦予“道”更多的內(nèi)涵,并使之成為人類認(rèn)識生死,回歸生命本真的根本。

三、莊子生死觀之內(nèi)涵

(一)生死由命定

世人對待生死都有著喜生惡死的態(tài)度,從世人對生死的態(tài)度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對于生死的兩種理解:一是認(rèn)為人為可以主宰生死;二是認(rèn)為人死之后的世界充訴著未知,因此是可怕的。莊子借《大宗師》篇中貧困潦倒的子桑之口對此做了回答:“我的父母生我養(yǎng)我,當(dāng)然不希望我貧困;天地?zé)o偏無私,也不會故意讓我潦倒。那么,為什么我會貧病交加、潦倒至此?最后他得出結(jié)論,‘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5]228原來,是那不可更改的命令讓他淪落到此種境遇。

如前所述,戰(zhàn)國中后期,社會道德失范,爭奪功名利祿的習(xí)氣彌漫,人心惶恐、浮躁。莊子提出“命”的觀念闡釋生死問題,為的是重新反思人類的生存方式,讓世人保持一種安之若命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死問題。對于人們來說,生死富貴,并不是能輕易改變的,這一切都由命主宰。人人都喜生惡死,但何時生何時死,命說了算。因此,莊子極力規(guī)勸世人要安于命運之安排。只有順應(yīng)命之安排,才能對生死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5]503。心態(tài)平和了,才利于保養(yǎng)身體,做到“死生無變于己”[5]90。

對于死亡,莊子則認(rèn)為人類沒有必要害怕死亡。因為死亡并非是痛苦的,相反,它是快樂的。

莊子一方面提出“命”之觀念對生死問題做了一番闡釋,提倡世人在生死問題上要服從命運的安排,無須做無謂掙扎;另一方面從“死不足懼”的角度論證死亡并不可怕,意在消除人類對于死亡的懼怕感,讓人在心態(tài)上跨越生死障礙。

(二)生死是氣的聚散

莊子認(rèn)為生死是氣的聚合與消散。“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5]597。人能活于世上,是因為氣的聚集,人死了,是因為氣之消散。正所謂“得氣者生,失氣者亡”。歸根結(jié)底,氣,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物質(zhì)。

大千世界里的萬物都因氣的聚集而存在,因氣的消散而死亡。通過氣的聚散,便能衍生出各種不一樣的事物,這些不同事物之間不斷互相轉(zhuǎn)化、交替形式:“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5]494。這個過程周而復(fù)始?!疤栁镏?dāng)?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5]443。人,作為萬物中普通的一種,其生死也屬于物化的過程:“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5]367。莊子通過“莊周夢蝶”之寓言闡明人與世間的其他物體其實別無二樣?!洱R物論》中曰:“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5]101無論是莊周物化成為蝴蝶,還是蝴蝶化為莊周,這一切都不過是萬物處于相互轉(zhuǎn)化之中罷了。

(三)生死同狀

如前所述,莊子之生死觀是以“道”為基礎(chǔ)而展開的。在此基礎(chǔ)上,莊子提出“萬物一府,死生同狀”[5]323。也即是說,世間萬物生與死是一體的,生死與道相通。 《大宗師》中寫道:“子祀、子輿、子梨、子來四人相與為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5]207。他們四人都把生死視為一體,認(rèn)為生與死之間不存在任何差別。這種對生死一致的看法,令他們四人成為好朋友。在《德充符》中,老聃曰:“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5]169?于此,莊子借老聃的話,強(qiáng)調(diào)生死一體的觀點。

無論是死生存亡之一體,還是以死生為一條,其共同之意是生與死都是一體的。生死一體與道相通,與氣息息相關(guān)。莊子發(fā)現(xiàn),主宰人之生死的氣,實際上是道的象征物?!兜赖陆?jīng)·第十四章》中言:“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6]82。道,人的眼睛無法看到,雙手摸不著,而且無法言說。因此,莊子不得不借“氣”來指稱和象征道?!吨翗贰菲?,莊子從妻子死亡一事中思考得出:“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藥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5]484。世上本無氣,莊子借“芒藥之間”生發(fā)出來的氣,暗指“道”。

莊子把人的生死放在道的層面去闡釋,從而歸納出人之生死都源自于道的道理。人之生是由于道,人之死歸于道,人的生死始終與看不清楚、摸不著卻又無時無刻不在的道連在一起。人的生命便在道的層面上跨越了生死的鴻溝,實現(xiàn)了生死同狀。

(四)生死之超越性

莊子從道出發(fā)看待生死問題,認(rèn)為生存與死亡皆是道之流轉(zhuǎn)變化之中普通的一環(huán)。從道的層面來考察生死,首先要對“道”有所體認(rèn)。 因此,莊子向世人提出到達(dá)道之境界的修煉方式:“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5]202。達(dá)道的修煉過程體現(xiàn)為“外天下” “外物” “外生”,最終達(dá)到超越生死的境界。莊子認(rèn)為人要想達(dá)到道之境界,必須消除生死之執(zhí)念,做到不生不死。破除了對生死的執(zhí)著,便能像初升的紅日,進(jìn)而忘懷古今,洞徹道體。

接著,莊子塑造了“真人” “至人” “神人” “圣人”這一類人物來說明超越生死后所達(dá)到的道之境界。在《大宗師》中,莊子對真人的形象進(jìn)行了具體而完整的描繪:“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 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fù)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5]187。所說的“真人”,就是對生死看得通透,以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對待生死,做到“不以生為喜,不以死為悲”。

莊子把自己對生死的看法,認(rèn)真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達(dá)到了“真人”之境界。《列御寇》中對此做了描述:“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鳥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5]903。由此觀之,莊子本人無愧于“真人”之稱號,他洞徹生死,超脫于生死,最終達(dá)到自由之境界。

綜上所述,莊子從自身的經(jīng)歷出發(fā),結(jié)合當(dāng)時的時代,對生死問題做了深入地探討,從而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生死觀。首先,莊子從人的立場對生死做一種外在的隨順、猜度。接著,莊子從物的層面回答生死問題:以氣論為根基,把人的生死融入世間萬物皆是物化而成這一情景之中,使得人獲得了永恒之意義。然而莊子對生死的探討并未就此停步:他把人的生死問題與道論相結(jié)合,由此形成他對生死的第三重回答。最后,莊子把生死問題的思考與道論結(jié)合起來,塑造了一個真人境界。在這種真人的境界中,超越生死,與道融為一體,體會到自由、逍遙之精神。

四、結(jié)語

叔本華曾說:“人生來只是以受苦為目的,因此死亡是脫離悲慘世界的一種不錯的方式,苦難‘直至死亡才結(jié)束’”[7]48。人,總歸是要衰老的;生命,總歸是要滅亡的。對此,我們都無能為力,但是我們能改變對生死的態(tài)度。用積極樂觀,坦然超脫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死,這是莊子生死觀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發(fā),也是莊子生死觀的最大價值之所在。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

[3] 墨子,梁奇.墨子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14.

[4]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 陳鼓應(yīng). 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 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3.

[7] 叔本華.悲觀論集卷[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1.

[責(zé)任編輯郜春霞]

2015-11-19

吳東玲(1989- ),女,廣東茂名人,華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13級美學(xué)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美學(xué)研究。

B222

A

1671-8127(2016)01-0017-03

猜你喜歡
生死觀真人莊子
Dancing for theDead
話語雜糅中的生死觀建構(gòu)——“生前契約”語類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傳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歷史教育之夢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莊子說》(十五)
COCO×讀者 真人親身拍攝體驗
黄骅市| 吴江市| 安陆市| 望谟县| 崇义县| 隆林| 永丰县| 成安县| 武隆县| 深水埗区| 仪征市| 当阳市| 大方县| 五峰| 区。| 河东区| 法库县| 杨浦区| 松原市| 廊坊市| 大兴区| 宜宾市| 天全县| 遂溪县| 东至县| 库伦旗| 托克逊县| 连山| 垦利县| 宽甸| 蓬莱市| 塘沽区| 天台县| 洛川县| 安福县| 刚察县| 嘉善县| 池州市| 乌拉特后旗| 烟台市|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