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佩
做好“班媽”
文/李 佩
記得有位老教師說過:“當一名班主任難,當一名好的一年級班主任更難!”小學一年級學生,一下子從幼童變成一名小學生,對學校“緊張”的學習生活往往很不適應。如何管理好一年級的學生,使他們順利邁好入學第一步,對他們今后的學習,乃至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多年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的工作,談談對一年級班級管理的經驗與實踐。
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應該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風為學生樹立榜樣。如果教師能使自己的修養(yǎng)真正達到為人師表的地步,那學生就會“不令而行”。
低年級學生自理能力較差,課桌、書包里常常亂七八糟。我每天進教室總是先打開窗,再把講臺整理干凈整潔。一段時間下來,開窗、理桌居然成了班上學生的習慣。接著,我更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來引領學生進步,紙屑入簍,走路靠右,說到做到,和他們一起掃地,一起勞動,慢慢地,大部分學生都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勞動習慣。
一年級的小學生天真幼稚,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因此,作為班主任要創(chuàng)設更多的教育機會,使學生在入情入理的教育中體驗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不應該做的。教育既要及時,又要注意小孩子的年齡特點。生硬說教,收效甚微。為此,我每天都會利用好晨會課時間,及時把班中出現(xiàn)的情況或發(fā)生的事情,和孩子們一同分析,引導他們學會辨別好壞。對做得好的學生給予表揚、獎勵。對做了錯事的學生提出要求,寄予希望。這樣做,使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老師是愛他們的。從而有利于使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行為,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常想,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整天在媽媽的懷里嬉戲打鬧,常常樂此不疲。這是為什么?因為媽媽疼他們,愛他們,孩子們也深愛著自己的媽媽。因此,一個一年級的班主任要帶好這些孩子,首先就要當個好媽媽,要像他們的媽媽一樣愛他們。老師們曾經“賜給”班主任一個光榮而神圣的雅號——“班媽”,這個比喻對于一年級的班主任真是最恰切不過了。一年級的班主任只有勤于扮演好這個“班媽”的角色,才能管理好班級,才能順利開展一切工作。
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是學校和家庭雙方面共同教育的結果,任何一方面教育的缺失,都會影響孩子的發(fā)展?,F(xiàn)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在一些家長的眼中,自己的孩子總是最棒的。正因為家長們有這樣的想法,養(yǎng)成了孩子的嬌氣和自以為是,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也不會與別人合作,這些都有礙孩子將來的發(fā)展。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容不得別人說自己半句不是,一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就號啕大哭,大發(fā)脾氣,以引起別人的注意,讓大家都不敢惹他。
遇到以上情況,在教育時,一方面老師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不可當場失去理智,和學生較勁,而應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再進行個別的批評教育,語氣要溫和而堅定,讓孩子知道自己這種方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鼓勵孩子愉快接受意見。另一方面,也要和家長通報孩子在校的情況,讓家長知道孩子的缺點,同時了解孩子在家是否也有同樣的情況出現(xiàn),家長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學校與家里的措施是否一致,或哪一種措施更有效,共同探討最有利于孩子發(fā)展的教育方法,以促進孩子的發(fā)展。另外,在班級管理時多設計一些合作完成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明白合作和接受意見的重要性,學會合作和聽取別人的意見。
總之,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項繁重而又復雜的工作,但只要有愛心和責任心,即使是小小的一粟也能開花結果。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