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凈
品德與生活課堂一樣可以“活”起來
文│陳 凈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課程的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提高品德與生活課教學實效性尤為關鍵,課堂中要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安排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學有所獲。
長期以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分注重活動的形式,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活動隨意,注重形式,忽略本質,缺乏實效。
第一,從方法入手,學有所樂。為了讓學生樂學,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教師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品德與生活課實際教學中針對不同內容,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是討論法。好的課堂討論能激發(fā)興趣,活躍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發(fā)展;讓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思想與觀點,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二是調查法。調查法是指兒童到現(xiàn)場觀察或與當事人交流,使兒童對所關注的問題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一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為廣闊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但對于低年級來說調查法也意味著一種挑戰(zhàn),需要精心安排。如:對一年級下冊“我的一家人”這一課教學時,學習前可以制作了一份家庭成員調查表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家人的職業(yè)、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情況。調查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事先對家人的調查與了解,再在小組內交流,小組交流中也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人。這樣,通過學生親自調查,在調查中得到體驗,又在體驗中相互交流,從而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三是講授法。講授法盡管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但在今天仍有廣泛的使用價值。對于低年級學生采用講授法,教師的語言一定要簡潔、風趣并富有感染力,這樣學生才會個個睜大眼睛,與你一起沉浸在課堂中。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講授不得法很容易變成“填鴨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為此,要求教師要掌握講授的技巧,掌握好課堂時間,更要注意講授時語言不可成人化,更多的是要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出發(fā),富有童趣,激發(fā)學生思考。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教師靈活運用,綜合把握。
第二,從活動入手,學有所獲?!镀返屡c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顒邮墙毯蛯W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課標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一是游戲。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在游戲中讓學生得到體驗,在盎然的興趣中學習知識。二是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進行一些小實驗、小制作、飼養(yǎng)種植等操作性活動,這類活動可以安排在課內也可安排在課外。如一年級下冊“我和小伙伴”一課,讓學生初步體會與伙伴交往的基本原則以及方法,課堂上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課本中分玩具和分蛋糕的故事編個結尾,并表演出來。利用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與伙伴交往中學會謙讓,學會分享。三是參觀訪問。此類活動旨在充分利用各種校外教育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fā)展實踐能力。如教學二年級下冊“我愛家鄉(xiāng)山和水”這一課時,我結合學校的少先隊主題活動安排,對教學的順序進行調整,把這一課由原先教學進度后移至參觀徽園后,帶學生去徽園那天我也特地加入到孩子們的參觀中,一路上引導孩子們觀察安徽本地區(qū)那些代表性的自然景觀,如街景、建筑、山、樹林等實物。學生目睹了安徽的自然美景后,學生都贊嘆不已:“家鄉(xiāng)真美!”有了這次參觀之后,帶著學生再去學習“我愛家鄉(xiāng)山和水”,那種從心中洋溢出的幸福、自豪,特讓人陶醉。四是講故事。講故事是以故事情節(jié)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兒童的活動方式。講故事可以有多種形式,在課堂中穿插一個或幾個故事,把講故事與課本劇表演相結合。一年級下冊“我的一家人”教學時,老師先請學生講述一個讓自己難忘的家庭故事。如:假日全家出門游玩,晨練,傍晚出去散步,放風箏,媽媽教自己做家務等。讓同學們分享故事中體現(xiàn)的濃濃親情和家庭生活的溫馨。此外,筆者還讓學生根據(jù)班級學生的真實生活編排課本劇,學生在扮演家庭人物角色中充分感受爸爸、媽媽的艱辛,學會體諒父母、知道感恩。
第三,讓情感入心,學有所動。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的情感體驗要遵循素質教育的人文性和社會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現(xiàn)代公民意識為目標,以滿足個體的社會性需求為己任,努力激發(fā)學生對真、善、美的人生追求??梢哉f,進行“真、善、美”的教育是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核心所在。
一是“求真”。我們一直在倡導教學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必須建立在以“強調兒童自身的生活經驗”為前提,那些過于抽象的道德概念對于孩子而言,顯得蒼白無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真正地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形成持久的感性認識。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一種可供學生體驗的情境,挖掘真實生活素材,選擇恰當?shù)摹皢⑶辄c”促進真實的體驗和感悟。
二是“求善”。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學會做人,要自覺地樹立起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教師要不斷開拓內容豐富的課內、課外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去體驗生活,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修養(yǎng)、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
三是“求美”。作為教師應該教導學生用一種美的眼光去鑒賞萬事萬物,用美的心態(tài)來正視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挫折和坎坷,去品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教學一年級下冊“春天來了”,讓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參加春游,欣賞春天的美景。請同學們將所見到的美景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來,此時,有的同學畫畫,有的同學寫文章,還有的篩選拍的照片……兒童對美有其特有的認識,課前走入大自然意在讓孩子們親近自然,體驗生活,激發(fā)探索春天的興趣。
教學中,筆者欣喜地發(fā)現(xiàn),隨著課堂教學的改革,學生逐步養(yǎng)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學習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小組合作中人人得到鍛煉,學會了組織、管理小組活動,提高了個人管理能力;活動中敢于提問、敢于質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效地提高了個人思維的獨立性、靈活性;在調查走訪中學生提高了社會責任感,增強了集體凝聚力,也培養(yǎng)了社會交往技能。
作為一名品生學科授課老師,筆者今后將更合理地開展品德與生活教學實踐活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拓展小學生自我生活、自我學習的能力。課堂上要考慮學生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最終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桃花鎮(zhèn)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