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可能與可行:班主任的五項修煉
張曉東
班主任是陪伴學生成長的重要伙伴,也是育德的核心力量,更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工作者群體,對于德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班主任要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需要德性修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的提升,并不斷地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
哲學思考;讀懂兒童;問題牽引;方式轉換;德行提升
班主任是陪伴學生成長的重要伙伴,也是德育的核心力量,更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工作者群體,對于德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而就每一個學生的完整成長來說,“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局限于學習和認知上,即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1]因此,如果想要超越簡單的知識維度,實現(xiàn)對兒童完整生命的成全,讓學生成為一個大寫的、有尊嚴的“人”,班主任就需要努力加強德性修養(yǎng),提升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并不斷地豐厚內(nèi)在的文化底蘊,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育人價值和作用,否則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反而會有礙于學生良好品行的養(yǎng)成。
教育學的本質(zhì)是人學,而哲學就其根本而言也是人學,在“人”這個基點上,教育學與哲學是相通的,兩者的存在都是為了讓人過上幸福的生活,實現(xiàn)人性的不斷完滿,而且,從學科發(fā)展的最初源頭來說,哲學是一切學科的母學科,當然也應該成為教育學的上位導引,這樣就可以幫助教育學進行更為深入的本體性考察,進一步明確教育發(fā)展的方向和定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杜威才說:“我們能給哲學下的最深刻的定義就是,哲學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論?!盵2]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反思,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視野和大智慧,是對更好教育生活的不懈期盼和追求,是整個教育躍遷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動力。作為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價值準繩,“哲學使人類有著保持清醒思想的最后機會”,[3]可以讓我們超越日常的工作經(jīng)驗,擺脫流于膚淺的盲目性和零散性,形成更加系統(tǒng)而深入的思考,愈益抵達事物的本質(zhì)和內(nèi)核。教育的內(nèi)質(zhì)是兒童的成長,更具體地說是兒童的道德成長,班主任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哲學知識,特別是道德哲學 (倫理學)的知識,進而培養(yǎng)自己的哲學式態(tài)度和思維,學會進行高水平的反思與分析,這會讓我們以一種新的不同的眼光審視教育,幫助我們形成對教育更為豐富的理解認識,為教育實踐改進提供有力的意義闡釋和理性支撐。
走進兒童世界,是班主任推動兒童成長的邏輯起點,不了解兒童的班主任無法勝任其擔負的工作,只能在兒童世界的周圍游走,以自己的經(jīng)驗替代兒童的需求,以自己的想法扭曲兒童的做法,以自己的“好意”誤解學生的本意。盡管我們都是從兒童長大的,我們天天跟兒童在一起,我們的家里還有兒童——自己的孩子,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就真的對兒童有較好的把握,絕不意味著我們就已經(jīng)達成對兒童的真知了。就像蒙臺梭利所說的“兒童是成人之父”,他們具有無窮的想象力,他們有自己存在的“王國”,有自己的交往和游戲規(guī)則,有屬于他們的秘密,兒童是一本艱深而有趣的“著作”,需要經(jīng)歷各種“探險”才能獲知,而且,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本書只為愿意理解的人而打開。因此,讀懂兒童是德育的出發(fā)點,也是帕爾默非常強調(diào)的“天賦”——與兒童“共舞”的能力,“作為一個老師的天賦是與我的學生共舞的能力,是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我們大家都能夠亦教亦學的脈絡情景,而且,只要我對學生本性保持著一種開放、信任和期望的態(tài)度,就可長久發(fā)揮這種天賦的作用?!盵4]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真正地回到兒童立場,從他們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出發(fā),以 “長大的兒童”的心態(tài)尊重兒童、敬畏兒童、關心兒童,這才有可能成為他們的成長伙伴和重要他者,陪伴他們展開道德教育生活。
每個班主任都應該擁有教育的夢想,都應該對未來充滿憧憬,夢想和憧憬是一種等待和召喚,賦予教育生活以超越性的意義,但這并不排斥對現(xiàn)實的觀照,正是因為有了對現(xiàn)實存在問題的觀照,夢想才不會落空,才更有實現(xiàn)的可能,夢想的實現(xiàn)才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實踐過程和最終成果才更能引起大家共鳴和認同,教育意義才能在問題中活化和生發(fā)。佐藤學說:“所謂‘好學?!?,絕不是‘沒有問題的學?!菍W生、教師和家長共同面對 ‘問題’、齊心合力致力于問題解決的學校?!盵5]同樣的道理,好班主任不是沒有問題的班主任,而是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班主任,好班主任發(fā)現(xiàn)的不僅僅是孤立的一個問題,而是寬闊的問題域和復雜的問題鏈。豐富多樣的問題具有重要的去蔽功能和作用,會為我們打開一扇又一扇感知未來的窗戶,因此,班主任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對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熟視無睹,才是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診治的癥結所在。完美的教育生活是不存在的,完美的班主任也是不存在的,而這種不完美性或者可以稱之為問題性恰恰為我們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更為重要的是,問題可以把現(xiàn)在與將來聯(lián)系起來,可以把已知與未知聯(lián)系起來,可以把教師與學生聯(lián)系起來,學生恰恰就在不同維度的聯(lián)系中,在不斷解決問題的教育過程中學會了判斷與選擇,懂得了踐行與轉化,其自身的德性修養(yǎng)也在不斷地得到提升。
德育為先、德育為本,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和重中之重,我們的德育一直以來并不缺少美好的教育愿景和目標,甚至可以說是美好的目標太多了,缺的是有效的載體和手段,把美好的目標轉化到實踐中去。與知識的學習相比,“德性卻不同:我們先運用它們而后才獲得它們。這就像技術的情形一樣。對于要學習才能會做的事情,我們是通過做那些學會后所應當做的事來學的。比如我們通過造房子而成為建筑師,通過彈奏豎琴而成為琴手。同樣,我們通過做公正的事成為公正的人,通過節(jié)制成為節(jié)制的人,通過做事勇敢成為勇敢的人”,“一個人的實現(xiàn)活動怎樣,他的品質(zhì)也就怎樣”,“我們不是了解德性,而是為使自己擁有德性?!盵6]因為如此,杜威區(qū)分了“道德觀念”與“關于道德的觀念”之間的差異,道德教育絕不只是知識的接受、記憶與檢測,這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道德學習。而長期以來由于切實可行的路徑缺失,導致德育沒能真正地實現(xiàn)對學生的推動,僅僅成為知識對人的表層覆蓋。這種德育面臨復雜實踐時的嚴重乏力狀態(tài),影響了人們對德育效果的評判,降低了德育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班主任一定要具有豐富的實踐智慧,對自身的經(jīng)驗進行深入的概括與提煉,搭建起有利于促進學生道德成長的寬闊平臺,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真實生活,開展多種多樣的充滿體驗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學會處理情境中的德育難題,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道德學習,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想象力、道德感知力和道德行動力,從而創(chuàng)生富有意義的可感可觸的道德生活。
現(xiàn)代教育的異化將教師的職責狹隘化了,也將教育過程過度地技術化了,教師往往表現(xiàn)為工具化生存,而韓愈早就將教師的使命確定為“傳道、授業(yè)、解惑”,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過程,不僅僅是實現(xiàn)代際延續(xù)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人性光輝的永恒擴展,是人類文化的發(fā)揚光大,是促進學生對生命的價值感悟和意義增值。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導師和示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才是教師的本質(zhì)所在。而且,“德行是人安身立命所不可或缺的,它不僅可以給自己帶來良心的安寧、人格的自尊、社會的贊譽,甚至同時也可以帶來某種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條件與便利。”[7]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德行提升也是教師人生的自我歷練和完善。教師一定要用人格影響學生的成長,以真實的行動為學生示范,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都必須超越知識人的假設,擴展生命存在的維度,謀求豐富而有質(zhì)地的生命成長。雅斯貝爾斯將教育比喻為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師的靈魂都無處安放,如果教師的靈魂都不那么純潔清澈,怎么能夠“喚醒”另一個“靈魂”,怎么能夠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因此,“只有先清除你自己眼中的沙粒,你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兒童眼中的塵埃?!盵8]教師要大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并指導自身的道德實踐,努力成為一個平凡而高尚的人,實現(xiàn)我們所期待的不言之教,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的德性提升。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2]杜威.杜威教育名篇[M].趙祥麟、王承緒,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M].吳國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鐘啟泉.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在哪里[N].北京:中國教育報,2015-04-01.
[6]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7]高兆明.制度公正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8]瑪麗亞·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馬榮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G451.6
A
1005-6009(2016)50-0016-02
張曉東,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fā)展中心(南京,210013)副主任,博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