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 錢慕琦
?
講究策略,提高習作指導效率
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 錢慕琦
【摘 要】縱觀2011版的新課標關于寫作的內容,在不同的學段要求也不一樣,有明確的梯度,因而我們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標、目中有人”。用新課標的標準來指導學生的習作,多一份理性、多一份科學的依據(jù),更多一份兒童的視角。
【關鍵詞】
講究 策略 提高 習作 指導 效率
縱觀2011版的新課標關于寫作的內容,在不同的學段要求也不一樣,有明確的梯度,因而我們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標、目中有人”。用新課標的標準來指導學生的習作,多一份理性、多一份科學的依據(jù),更多一份兒童的視角。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绷曌鹘虒W中,我們應該向生活開放,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走出狹小教室的墻,走進社會和大自然的堂。這樣更有利于習作素材的收集和調動靈動的思路。這次,我將習作指導課由教室內改成在校園內進行。突破了墻的束縛,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興致極高,就像歡快的小鳥脫離了鳥籠,在鳥媽媽的帶領下在校園內快樂地飛翔,看著歡樂的孩子們,秋的詩情,秋的畫意,還有那秋高的氣爽,我的心情也在放飛。在滿眼竟是秋的氛圍中,去尋找秋天的樹葉何嘗不是一件愜意的事呢?生活就是這么簡單,“秋天的樹葉”習作訓練主題也就跟著變得那么的輕松而充滿快樂。投身于校園內,他們對樹葉時而看看、時而摸摸、時而聞聞,在不經意間就收獲了素材,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學生積累的寫作素材再多,筆練得再勤,倘若沒有教師的正確指導,就會像失去導航儀的航船偏離航道。因而教師寫作方法的“指導”是作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開放指導方式能夠讓孩子們輕松快樂地收獲習作的方法,寫起作文來就會游刃有余。
1.觀察角度指導 逐步內化方法
“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并非老天的造物弄人,而是因為觀察角度的變化造成移步換景的妙趣。在這妙趣中指導學生觀察事物,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把習作的方法逐步得到內化。
教學片斷回顧:
師:“我們可以從哪幾方面來觀察秋葉呢?”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生1:“可以知葉名、看葉色、辨葉形、摸葉片、聞葉味”;
生2:“可以多角度、多方法的看秋葉,先從遠處看一棵樹的葉子給人整體的感覺,再走近仔細看一片葉子的色、形?!?/p>
師:“這是先從整體再部分、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很有條理?!?/p>
生3:“可以蹲下身子觀察微風吹拂中秋葉的動態(tài)美”:
生4:“看被風吹得動起來的秋葉可以加進自己的聯(lián)想?!?/p>
師:“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想象秋葉的靜態(tài)美、動態(tài)美,動靜結合使秋葉就更有神韻了?!?/p>
教學思考:置身特定的場景中,也會有特定的感受。在這一片斷中,由于孩子們就地置身于靈動的自然,使寫作的對象與學生們產生零距離的效應,自然引發(fā)他們對事物了解的渴望和激情,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產生各種不同的觀察方法,加之我的及時引導,使孩子輕松掌握了觀察的方法。
2.文題點睛指導 盡涵習作風采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如何讓習作題目成為點亮別人眼球的圣火,是值得我們探討的。我鼓勵學生自主討論、自主擬題。如:有的以強調地點為題“校園的秋葉”,有的以表達情感為題“我愛秋葉”“秋葉贊”,有的以突出特點為題“多姿多彩的秋葉”,有的以滲透修辭為題“報秋的‘使者’”“秋天的‘小精靈’”,有的以引用成語、詩句為題“一葉知秋”、“霜葉紅于二月花’”……學生置身于“校園的秋葉” 中,其創(chuàng)造和個性在擬題中得以充分地體現(xiàn)。
3.謀篇布局指導 結構別具一格
文章的謀篇布局好比是把一團面如何去做成自己滿意的美食。我們可以把它做成花式繁多可口的面包,可以做成粗細不一爽口的面條,可以做成松軟順口的饅頭,可以做成香甜酥脆好口的餅干……對文章的謀篇布局則鼓勵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梢杂谩翱偡挚偂钡臉嫸畏绞?;可以用“列小標題的并列式”的構段方式;也可以采取“倒敘式”的構段方式;還可以采用“以中心句構思整篇習作”,如“秋天的樹葉是多彩的” 等等。開頭可以用“先聲奪人”的方式,如“嗨!快來看這里的秋葉真是太美了!”;可以用“提問引入”或“自問自答”的方式,如“為什么這里的景色這么炫?因為這里有一片秋天的樹葉在展示他們的風采” 等等。表達的順序則可以采用移步換景的順序寫,也可以采用由遠及近,靜動結合的順序寫等等。學生在多樣的、自由靈動的謀篇布局中展示著自我的獨特構思,使得文章的結構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在校園中開放寫作,學生身心是愉悅的。聆聽著小鳥的啾鳴,吹拂著清爽的秋風,沐浴著溫暖的陽光,欣賞著絢麗的秋葉,使他們感覺自己完全融入到秋色中了,似乎也成了秋色怡人的一個個因素,他們裝點著秋的驚艷,傾吐著秋的語言,收獲著秋的碩果,感受著秋的快樂。為了及時捕捉靈感的留痕,我要求學生每人帶一支筆,一本記錄簿,隨時、隨性記錄收獲。通過這種“置留真景——放飛心情——體驗實感——隨心出口——凝固話語——初成文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地快樂中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秋天的樹葉”習作的初稿。
實踐證明,在教學“秋天的樹葉”這種寫景狀物類的習作,教師可以嘗試構建開放式的自然課堂,使學生收獲靈動的寫作素材;教師可以嘗試巧妙的、把握好尺度的開放地指導,使學生收獲習作的方法;教師可以嘗試在自然中開放地寫作,使學生收獲傾吐的快樂。這種開放的習作指導課,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寫作需要,讓他們靈感涌動、文思敏捷;讓他們敞開心扉、吐露真情;讓他們易于表達,樂于動手;讓他們挖掘出潛在的寫作動力,使每個學生想寫好、能寫好、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