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坦
魯教版“五四制”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生活告訴自己我能行》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的心理品質,這部分知識講的是心理品質常識,對應的是課標要求形成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的人生態(tài)度。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即使理解起來都比較困難,更不用說踐行和養(yǎng)成,所以怎樣通過恰當?shù)慕虒W方式和課堂呈現(xiàn)形式完成這部分的教與學一直是困擾我們的一大難題。我們不能讓學生僅僅會背會記一部分知識,僅僅完成道德認知,而是讓學生把這一道德認知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
我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課為例,闡述自己對于思想品德課實踐性學習的摸索,本課主要講的是自立的意義和培養(yǎng)自立品質的做法兩方面內容,在以往的教學當中,我一般會通過講一些名人案例讓學生學習自立的意義,然后通過一些課堂上的小游戲小活動或者讓班里獨立性比較強的學生講自己的做法以得到怎樣培養(yǎng)自立品質的結論。
現(xiàn)在仔細想來,這種課堂有很大弊端,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教師妥善于利用并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的道德踐行能力。而這種課堂是在從頭到尾講訴別人的故事,學生僅僅是看客而不是演員,不可能從這種課堂上親身得到情感的體驗。
后來我組織了這樣一個活動——“一餅情深,香飄課堂”,具體做法是讓學生從家里帶來電餅鐺,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做餅,這項活動得到學生和家長的積極響應,在上課一開始,學生便饒有興趣地“和起面”來,弄得小臉上身上滿是面粉,但是怎樣也“和不好”,失意寫在一張張臉上,我想他們肯定深深地體會到自立的不易。在老師耐心的指導之下,學生終于把自己和出來的面達到“三光的要求”,接下來又學會,操作電餅鐺,在下課時候,香噴噴的大餅終于出鍋了,成功的笑聲洋溢在整個教學樓里。
這還不算完,我們讓學生把自己親手做的餅帶回家里,送給自己的父母,告訴自己的父母,今天我們學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感激。
雖然本次實踐活動獲得了巨大成功,對學生而言,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這僅僅是一例個案,怎樣把實踐性學習的探索引向深入,變成常態(tài)化的教學行為呢?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選好課題,明確目標
實踐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實踐性課程,可以有效地發(fā)揮思想品德課各種課程資源的育人價值,我們在選題的時候可以提供若干有益的活動主題供學生參考,在與學生座談交流后確定學生最感興趣的課題。
二、詳細計劃,有效開展
凡事要有計劃,有了計劃再行動,成功的幾率會大幅度提升。活動的詳細計劃和時間表,力求具體細致,如活動時間的安排、人員的分工合作、活動內容,都一一細化,便于在活動中有的放矢,保證活動確實可行,有序開展。
比如,在“一餅情深,香飄課堂”這一活動中,我們首先向家長發(fā)出致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講清楚活動的意義,尋求家長的支持。然后在學生中進行分組,確立帶各種工具的同學,在學校里向領導進行匯報,與任課老師進行協(xié)調,找出比較寬裕的活動時間。
三、突出主體,側重體驗
突出學生主體,注重學生實踐體驗、親身經(jīng)歷是實踐性學習的根本特征。要讓學生獨立完成課題選定、制訂計劃、組織實施、親身參與等一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形成從生活中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能力,不僅讓學生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而且開闊視野,鍛煉各種能力。不可否認,許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會遭受失敗,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經(jīng)歷、體驗是一筆豐厚的財富,這是實踐性學習的教學目標之一。
四、定位角色,發(fā)揮作用
在實踐性教學中,教師再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
1.教師是實踐性學習的組織者
在活動中因為學生自控能力弱或者興趣的轉移,活動難以為繼,所以老師應挑選有一定組織能力和責任心的學生為組長,對組長提出一些專門的要求,讓學生組長更多地組織、督促組員開展活動。
在活動當中,學生對做餅比較好奇,在一開始有學生擺弄電餅鐺、玩面粉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必須嚴肅批評,小組長及時監(jiān)督,班長維持活動秩序。
2.教師是活動的參與者
在活動中,當學生遇到問題,遭遇“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時候,教師要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恰當點撥、引導,找到正確的方法。比如在前文所說,學生在和面的時候,怎么做也和不好,教師引導學生做出各種嘗試。教師通過交流,了解活動的進展情況;通過交流,監(jiān)督學生活動的實施過程;通過交流,給予學生相應指導;從而形成一種師生良性互動。學生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獲得了情感體驗。
3.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
教師的指導任務貫穿學生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1)指導如何進行活動
教師有所指導,就會大大提高實踐活動的效率與規(guī)范性,提高學生在活動中的實踐能力。因為有了一次這樣的經(jīng)歷,以后參加類似活動,學生就會做得更好。在方法的指導上,要正確處理教師的示范、講述與學生自主活動之間的關系,重在重點、難點的指導。
(2)指導記錄活動過程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采用多種可能的手段,如寫筆記、錄音、照相、錄像等,及時記載活動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后進行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jù)。
(3)指導保存原始資料。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會有許多原始資料,有文本材料,有音像制品,有實物。這些原始資料,是活動過程的真實記錄,也為活動總結階段尋找規(guī)律、得出結論提供重要依據(jù)。同時,這些資料本身就是一種活動成果。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這些資料的積累保存工作。
(4)指導小組的合作。
在活動之初,要引導學生進行分工,明確任務,相互支持、配合。在一個小組內,學生學習能力有強弱,家庭背景、學習條件也有所不同,特別需要引導學生相互支持和配合,大家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彼此鼓勵,共同完成任務。這樣充滿平等、民主的氛圍,可以讓每個成員獨立思考、認真鉆研。把握學生發(fā)表觀點的時間與機會,以防止組長獨裁、好學生“一言堂”、困難學生成聽眾的現(xiàn)象。
五、及時評價,促進發(fā)展
對實踐性學習的評價不在于對學生的活動結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不能像其他文化科目一樣進行筆試,因而不能機械地運用分數(shù)評價,我采用學生互評結果、小組評議意見、指導老師評議等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