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鵬程
藝名是否想除就能除
江鵬程
一份某相聲團體的“家譜”,一句“欺天滅祖悖逆人倫……奪回藝名逐出師門”在網上引發(fā)軒然大波。不久前,某相聲演員師徒之間的口水之爭引起關注。雙方過往恩怨被深扒、各自粉絲互掐,甚至還加入了吸引眼球的“花邊新聞”,讓很多“吃瓜群眾”無限腦補。然雙方爭論的焦點都聚集在師徒二人過往恩怨中,卻很少有人去思考,藝名的含義是什么?師傅“賜予”的藝名是否可以因單方決定而直接收回?
我國法律,沒有專門的“藝名權”概念。與此最為接近的是關于姓名權的相關規(guī)定。所謂姓名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決定、使用、變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種人格權利。主要包括自我命名權、姓名使用權和姓名更改權。但無論哪種權利,都屬于個人的人身權,具有法定性、人身性和專有性等屬性。我國《民法通則》第99條規(guī)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guī)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笨梢娦彰麢鄬儆谑褂萌吮救恕.斎?,在未成年階段,父母可以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更改子女的名字。但是,一旦子女成年,姓名的更改權只能由個人自己行使,包括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志變回自己的“曾用名”等。所以從法律上來看,民間“恩斷義絕”后將姓名交還父母的認識沒有法律依據(jù)。
有人認為,藝名屬于姓名的一種。但是相對于姓名這種普遍性符號,藝名畢竟屬于少數(shù)群體。而且從字面上看,姓名權包括姓氏與名字,除了符號性外,還具有家族的傳承性、專屬性等特點。而藝名多數(shù)情況下不具有家族性,也不是一個人完整個體外在符號。在藝名之外,個人可能還具有筆名、小名、曾用名等各種其他稱謂。從這點來看,藝名似乎更應適用《知識產權法》中著作權或者表演者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在高速的傳播中,一些特殊的行業(yè)的藝名、筆名已經超過了個體姓名,具有了專屬性和對應性。從人身專屬性、符號性、區(qū)分性這個角度出發(fā),與姓名權并無差別。
由此可見,藝名能否適用姓名的相關規(guī)定,主要在于藝名是否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與個體進行匹配,并被第三人知悉。在現(xiàn)實生活中,匹配主要存在以下3種情況:一是藝名使用人在使用后就被外部主體所得知,藝名已經完成超過了姓名這一身份符號。也就是所謂的“藝名比本名紅”。二是藝名只是在部分主體、部分范圍內為外人所知。例如只在同門之間使用藝名或者在特定場所等范圍內使用等。三是藝名的真實身份不為人所知,但是根據(jù)其他相關條件和情況可以推斷確定藝名從屬于某人。但無論哪種情況,藝名的所有權都因為這種匹配而屬于“藝名人”而非“起名人”。藝名所有者自己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享受權利、履行義務。
在司法實踐中,不少人以藝名、筆名受到侵犯為由訴至法院。如果藝名所有權是“起名人”的話,藝名所有人則不應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受害人和訴訟權利人分屬于兩人,這顯然不符合法律邏輯。至于某些童星具有的藝名等權利被侵犯時,師傅作為“起名人”是否可以代理訴訟呢?筆者認為,首先,師徒關系是否意味著監(jiān)護關系存在這本身就存在疑問,這涉及到師徒關系、培養(yǎng)模式等各方面的綜合認定。另外,法律上也并未因為童星這一群體特殊而對監(jiān)護問題而區(qū)別對待,所以還是以法定監(jiān)護人代為訴訟為宜。
筆者無意卷入口水之爭。事實上,正如姓名權的專屬性一樣,兩人之間肯定有“專屬”于二人之間的秘密和恩怨,這既可能不足道,也可能道不明。但是筆者只是認為,無論如何爭論,兩人以及背后粉絲乃至于“吃瓜群眾”的言行都應該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在法律理念中思慮。
(責任編輯/史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