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玲(古田縣第一小學,福建 古田 352200)
?
習作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潘秀玲
(古田縣第一小學,福建 古田352200)
學生的日常經(jīng)歷是習作的重要取材對象,因此培養(yǎng)觀察能力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重要途徑。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活動、教師引導等多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興趣,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使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周圍人和事的習慣,從而讓學生煉就一雙善于觀察生活的慧眼,樂于發(fā)現(xiàn)和表達,由此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中年級:觀察能力;習作:教學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留心周圍事物”是中年級習作訓練的重要標準,也是最高境界。由此可見,中年級習作,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這是汲取生活經(jīng)驗、獲得習作題材的重要途徑。近幾年,筆者在《習作教學有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課題的研究中,以“觀察”為突破口,從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興趣開始,指導學生學會觀察,養(yǎng)成觀察習慣,從而煉就一雙善于觀察的慧眼,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做了一些探索。筆者以為,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作文是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來反映周圍事物、表達學生所見所感的,而“觀察是寫作的前提,觀察作為作文教學的導入契機和信息內化的手段,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第一步”[1],因此,注意激發(fā)學生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興趣,利用興趣為學生的觀察引路,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觀察習慣,誘導并喚起學生習作熱情的重要一環(huán)。筆者在教學實際中發(fā)現(xiàn),以下教學途徑可以較好地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的。
1.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玩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生活常見的猜謎語、盲人摸象、官打捉賊、捉迷藏、填鴨子、傳話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為孩子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是他們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能夠把這些學生們所熟悉的游戲巧妙地運用于作文教學中,學生寫作熱情將大大提高。因此,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引導孩子們觀察自己喜歡的事物,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這樣孩子們便有話要說,有話想說,有話可以說,為習作訓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讓學生玩“猜猜他是誰”游戲時,學生面對教師給出的特征描述:她留著一頭烏黑發(fā)亮的短發(fā),總喜歡穿著一身運動服,走起路來似一陣風,說起話來嗓門特別粗,同學們都喊她“假小子”。很快就有學生猜出她是誰,此時教師提示:他猜得準是因為他抓住了人物的特點。(板書:特點)那么這位同學都具有哪些特點呢?有的說人物的外貌特點,有的說人物的語言特點,有的說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特點,還有說是人物性格上的特點,以及人物的品質特征。教師在學生作答時相機板書: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性格、品質等。由于說的是自己朝夕相處的同學,他們把平時的觀察所得興趣盎然,滔滔不絕地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們在“猜一猜,說一說”的游戲過程中,激發(fā)了觀察的興趣,并在日常生活中煉就一雙善于觀察的慧眼,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捕捉生活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新鮮事物特別感興趣。教師要盡可能地捕捉學校開展的一些活動,引發(fā)學生的觀察熱情。如:“道德講堂”“地震演練”“詩歌朗誦會”“感恩勵志報告會”“學校運動會”“六一”聯(lián)歡會等活動來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和寫作的熱情。以筆者的教學實踐為例,我們學校開展了一次”美麗一小”的征文比賽活動。在指導學生寫作之前,為了加深學生對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園的印象,舉行了一次親子攝影作品展比賽,讓家長和孩子一起選擇校園的一景拍攝。要求完成作品后,每個學生挑選出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作品在班隊會上介紹。學生熱情高漲,馬上行動起來。他們和家長們背上相機,走遍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選景點,定角度,按快門……儼然像一個個小小攝影師。學生在與家長交流、選景和拍攝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觀察。
小學生年紀尚小,智能發(fā)展還處于低級階段,他們的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相對較差,觀察事物不夠細致、認真,缺乏判斷辨別事物的能力。教師要根據(jù)學生這一年齡特性,利用各種有效方式,指導學生如何觀察,具體可參考如下方法:
1.觀察目的要明確
觀察要根據(jù)教學需要,有目的地去引導學生對景物、人物和事物的局部或全部進行觀察。如指導學生寫《記一次XX的活動》之前,筆者先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官打捉賊”游戲活動,觀察前,要求學生根據(jù)以前游戲的印象說一說時,沒想到他們要么說上一兩句就說不下去了,要么半天說不到點子,可見,他們以前的觀察是模糊、無意識的,甚至并沒有經(jīng)過觀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審清題意入手,強調觀察的目的和任務。這樣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參加活動,避免學生觀察時的隨意性,學生就有了自己真切的感受,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2.觀察內容抓重點
“觀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把目光鎖定在觀察對象身上;但事物又不是孤立的,因此觀察不能狹隘地停留在一事一物上,如果隔斷了它與周圍事物的聯(lián)系,事物就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背景’,自身也就難以清晰地凸現(xiàn)出來”[2],那么,如何抓住重點進行觀察呢?首先,在學生對觀察的事物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總體把握、了解的基礎上,分開一部分一部分仔細地觀察。觀察時應抓住重點,不要眉毛胡子一把。如觀察植物時,植物的哪一部分令你一眼難忘,是根?是莖?是葉?還是花果?是哪一部分就抓住其中特點仔細觀察。桃花在陽光中綻開笑臉,自然是花最美;柳枝在風中隨風舞蹈,自然是枝葉最動人……總之,做到觀察時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寫作時才能做到描述具體、主次分明、惟妙惟肖。
3.觀察過程有順序
確定觀察重點之后,就要開始觀察事物各個部分的樣子。進行部分細致觀察時,一定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做到有條不紊,否則給人的印象就像打結的麻繩,理也理不清。如:觀察人物時,先總體觀察一個人的外貌、衣著給人的總體印象,然后仔細觀察長相。觀察時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發(fā)型、額頭、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牙齒、耳朵一順而下;觀察靜物,先觀察它的大小、總體的形狀和顏色,再分部分按一定順序做細致地觀察。如:游覽了家鄉(xiāng)的玉田公園后,讓學生按自己瀏覽的順序觀察。這樣,學生在學會有序觀察的過程中,對事物有一個明晰的認識,因此能夠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培養(yǎng)遣詞造句的能力,同時語言也得到了錘煉。
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正如皮亞杰說的“兒童看到、聽到的新事物越多,就越想多看多聽”。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興趣、教給觀察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1.觀察要堅持
觀察是習作的第一道工序,沒有觀察就無法取得材料,沒有材料就無法習作。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養(yǎng)成堅持觀察的習慣至關重要,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以寫日記的形式把自己觀察到的人和事、景和物寫下來。如:在學校的蘭花圃里,讓學生觀察蘭花的葉子、花的生長方式、花瓣、花托以及蘭花獨特的花香;遇見一個陌生人,要注意觀察他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和語言;一次天氣的驟變,讓學生寫出刮風、下雨時的景象;舉辦完學校運動會,讓學生揮筆描寫運動員們頑強拼搏的事例……這樣學生在寫日記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為習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觀察要有心
生活就像萬花筒,充滿溫馨的家庭生活,一次難忘的旅行,一節(jié)生動的公開課,彩虹、山川等美妙的自然景觀……都是五彩繽紛的習作材料,可以將之運用于習作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隨時隨地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人和事,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去捕捉周圍的景和物,這樣日積月累,習以為常以后,學生就能夠隨時拿起筆描寫自己身邊的事物,良好的觀察習慣便養(yǎng)成了,學生寫作的熱情也被喚起了,從而把積累的寫作素材轉化成書面語言表達出來。
總之,只有讓學生學會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和方法,并使之成為一種觀察習慣,才能煉就一雙敏銳的慧眼,才能使學生樂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并在習作中表達個人所見所感,寫出既有生活氣息又靈動活潑的好文章,真正提高他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只有把觀察和表達相結合,才能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1]劉媛媛.初中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探析[J].課程教學研究,2014(6).
[2]尉天驕.基礎寫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