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超
摘 要
反思是中小學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中小學教師在進行教學反思時往往存在目標泛化缺乏針對性、內容虛化缺乏深刻性等問題,其本質在于缺乏反思的有效路徑。本文從理念、目標、載體和邏輯四個維度,從基于什么、追求什么、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四個方面構建了教師教學反思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教學反思 校本教研 有效路徑
反思,作為對教育教學過程的再認識、再思考,不僅是中小學校教研的一種常態(tài),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因為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教學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的匱乏性,教師在寫反思時容易陷入程序式目標泛化,即從教學過程的各個層面對教學進行反思,導致反思缺乏針對性;敘事性內容虛化,即用敘事的研究范式對教學過程進行蜻蜓點水式記錄,從而導致反思缺乏深刻性。要走出反思的困境,須從理念、目標、載體、邏輯結構四個方面著手,構建立體的反思路徑。
一、 基于什么:確立反思的理念基點
所謂反思,實際上是個體對教學過程的一種重新解讀,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再認識、再創(chuàng)造。撰寫反思,首先要明確反思的理念基礎,即以何種理念指導反思,這樣才能使反思有章可循,內容不至于泛化。通常而言,理念基點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理論基點。所謂理論基點是指教師反思應遵循的課程教學理論。這里的理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國家政策層面的學科課程標準,以此指導教學實踐,可以給教師反思提供一把衡量的尺子,以此對照實踐,尋求改進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學理論,主要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學改革專家的教學思想,比如赫爾巴特的傳統(tǒng)教學理論、杜威的民主教學理論、李吉林的情境教學、邱學華嘗試教育等,可以給反思提供理論支撐。以理論為反思基點,可以增加反思的理性厚度。
二是學生基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師教學服務和研究的對象,因此也是反思的基點。小學教師面對的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其發(fā)展中人的特性決定了教學更注重藝術性。撰寫教學反思,應該心中有學生,以學生發(fā)展來衡量教學的有效性。只有把反思的對象聚焦到學生,教師才不會沉醉在自我設計中,反思才更具有生命力和實踐性。
三是實踐基點。反思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實踐的改進,因此,研究實踐問題、解決實踐問題是反思應遵循的理念。實踐包含三種主要形式。首先是教學內容的主題,比如閱讀教學的參與性、寫作教學的語句訓練等等?;谶@類主題的反思,要看課案是否符合主題教學的一般流程,有什么創(chuàng)新和特色。其次是教學研究的主題,或者說課題。時下,很多學校都興起校本化的課題研究,教師只有結合課題,以課題理念為指導,反思對于個人成長的意義才更大。最后是教學研究的問題。研究應源于教學問題,在教學中產生的問題更具有研究價值。反思作為研究的一種形式,也應該聚焦問題。這樣,教學設計是為解決問題而設,課堂是為解決問題而教,反思才能找出理念與行動之間的差距。反思內容不管是課堂的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圍繞一個主線,達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二、 追求什么:確立反思的發(fā)展目標
反思是為了促進專業(yè)成長。專業(yè)成長具有階段性,作為成長見證的教學反思也應有階段性。這種階段性表現在技術性反思到藝術性反思的發(fā)展變化過程。
技術性反思指的是通過課例的概括、總結、提煉,發(fā)現一定可供操作的課堂教學技術的反思。這類反思在內容上重點關注課堂操作層面的成功經驗,以經驗的遷移促進教學技術的提升。比如優(yōu)秀板書設計,別人用過的自己也可以用;比如評價語言,優(yōu)秀教師用什么評價語言、在什么時機使用評價語言、怎樣評價激勵學生等,我們也可以依葫蘆畫瓢嘗試用于自己的課堂;比如有專家總結的教學設計“三點式”經驗:“開課五分鐘有亮點,重點突破有亮點,練習設計有亮點”,以此吸引學生持續(xù)參與課堂教學等,我們也可以嘗試。只要關注這些技術性層面的經驗,通過反思將這些經驗條理化、系統(tǒng)化,就可以促進個體專業(yè)成長。
藝術性反思是通過課例反思,發(fā)現教學一般性規(guī)律,進而改進教學實踐。這類反思內容上主要關注教學中普遍性的行為表現,以理論的指導總結教育規(guī)律。教學活動或設計等教學藝術性層面的東西,需要教師日積月累來沉淀教學智慧。以此為目標追求的反思,便是多讀書,開闊理論和實踐視野,以大教育觀來看待教學,以此促進教師教學藝術發(fā)展。
三、 反思什么:發(fā)散反思的載體視點
反思基于一定課例載體,合適的課例可以更好地承載所要表達的理念,使反思有理有據、觀點清晰、論據充分,增加反思的可讀性?;诮處煹慕虒W實踐,課例載體通常有三種形式,不同形式反思的關注重點也有所區(qū)別。
一是自己的課例。我們對這類載體進行反思的目的是促進自我設計課、上課的水平,因此,反思的關鍵是找問題。找問題最佳的途徑是集體研討。在團隊研討中,其他觀課者往往會提出自己課例的問題,并同時結合經驗提出一定的解決對策,教師研討時應重點關注同行的意見,在寫作反思時,重點聚焦課例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方案及依據,再次上課的效果等,以此實現問題的解決和專業(yè)的成長。
二是他人的課例。我們一線教師常常有機會觀摩名師的課堂,對于名師課例的反思,重點應放在別人的優(yōu)點上,看一看同樣一個內容,別人怎么設計?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實現這種設計?效果又如何?盡管名師的課也會有一些瑕疵,但反思者要了解別人的思路,給自己以啟示。寫作時,以觀點加案例的論證形式呈現,可以強化成功經驗,實現自我提升。
三是書上的課例。我們在看一些科研書籍、理論刊物時,會遇到許多生動的附帶觀點評析的課例,這些課例也可以作為反思的載體。對于這類課例的反思重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贊同書中的觀點,以此觀點指導實踐,檢驗觀點的正確性;另一方面不贊同書中觀點,以教學實踐進行觀點的反駁或進行觀點的補充。由此,形成的反思才會兼具理論和實踐意味,增加反思的可讀性。
四、 如何反思:搭建反思的邏輯框架
反思是對生活經驗的一種理性提煉,理性表現在邏輯框架的搭建上。邏輯框架可以清晰地看出反思者的理論功底、邏輯思路,體現著反思的深度。因此,搭建富于學理性的邏輯框架,是有效反思的難點?;趯W理性的本質表達,邏輯框架搭建須注重三個方面。
一是視角。視角是反思問題的角度。角度決定反思的新穎性,反思是自己獨到的觀點,需要選取不一樣的視角來看待客觀存在的問題。比如對于課堂中攻擊行為,選取人本主義視角和行為主義視角就有不一樣的解釋框架,以此框架作為反思的寫作邏輯可以增加反思的理論深度,從而使反思觀點新穎,更具吸引力。
二是方法。方法是反思問題的工具。方法決定著反思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否科學。同樣的內容,選取不同的方法,就有不一樣的內容框架。比如,對于學生課堂行為的觀察,選擇敘事性方法,教師的反思重點在于描述學生課堂行為和教師處理手段;選擇案例性方法,教師反思的重點在于學生課堂行為描述及背后原因探討等。
三是結構。結構是反思的謀篇布局,撰寫反思是整體性的工作。在撰寫反思前應當詳細規(guī)劃好反思選取的理論視角、案例載體,框架維度,同時應該注意各維度的邏輯關系是否合理、內容安排是否合情、觀點表達是否自然等,這就需要寫作時注重結構。比如,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反思,需要站在目標的角度審視課堂環(huán)節(jié)、在環(huán)節(jié)角度注重學生、由學生的反應考量效果。通過整體性的以理論為指導的結構設計,可以增強反思行文的美感。
確立反思的理念基點是反思的出發(fā)點;追尋反思的個體發(fā)展是我們反思的目的所在;選取合適的課例載體是反思的技術性要點;搭建反思的邏輯框架則是反思的質量保證。作為教師,要清楚認識自己,多讀書、多學習,增加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經驗,只有遵循反思路徑,才能有效反思,促進自我專業(yè)成長。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