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君
由于工作調動,我從一所學校到另一所小學擔任教學副校長。經老校長介紹,全體師生都知道學校新來了一位主管教學的王校長。工作的過程中,老師們都會極具熱情地稱呼我“王校長”。學生們碰到我,也會很有禮貌地問聲“校長好”。我習以為常地接受著“王校長”這一稱呼。本來嘛,自己雖不是學校的一把手,但也算校級領導,老師學生這樣叫也沒什么不對,尤其在校外,碰到有教師或學生跟我打招呼時,先叫我一聲校長,心里覺得挺舒服,甚至于有時飄飄然:什么正職和副職,稱呼起來還不都一個樣。
可是,時隔不久,一個低年級小男孩兒的問候,徹底觸動了我的內心,繼而引發(fā)了我的一連串思考。事情發(fā)生在課間,我和一位班主任老師一同去操場巡視。一位正在跑跳的七八歲的小男生見到了我們,他匆匆地立正,敬禮,大聲地說:“王副校長好!”這聲與眾不同的問候讓我有些錯愕。我沖他笑了笑,回了一聲:“小同學好!”旁邊的班主任老師立刻拉過了孩子,認真囑咐他說:“往后見著王校長就問‘王校長好’就行了。記住沒?”“記住了!”孩子自以為學懂了知識,自顧自地高興地跑走了。班主任老師看著他的背影說:“小孩子不懂事,哪有這么問好的”。我淡然地一笑:“小孩子,沒什么?!笔虑榫瓦@樣過去了。
之前筆者也當了兩年多的副校長,只有這一次聽到如此問候語。之后聽別人依舊“校長校長”的叫著,再也沒聽到如此稱呼。但小男孩那一句——“王副校長好”,一直讓我難忘。
平心而論,那是一個真實可愛的孩子。他憑一顆單純的心,記住了我的姓氏,記住了我的職務,并且恰當?shù)亟M織語言,用“王副校長好!”表達了他的禮貌。他哪里有一丁點的錯誤呢,他說的是最正確的問候語,只是因為他還不太懂得所謂“習慣”,他不知道大人們所在的機關單位(除了中央和部隊),也許是出于對領導的尊重,也許是投其所好,都愿意在稱呼時把“副”字去掉。他不太知道大人說話常常故意含糊,只因為了讓聽者順耳。
作為老師,面對孩子的真話本來應該加以贊賞,可偏偏由于他的話不符合所謂的“習慣”,教師錯誤地教導了他。小男孩那一句——“王副校長好”引起了我的思考:媚俗的習慣和可貴的真實哪個更重要呢?我們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育人環(huán)境呢?
我不知道那個小男孩如今是不是已經變得說話乖巧,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真是我們教育的悲哀。因為,我們在他孩童時給了他并不恰當?shù)慕逃I。
又想起這樣一個類似的例子。我做語文教師時,總教導學生寫作文要留心生活,要說真話,訴真情。那次,我的一個學生一不小心寫出了一篇真實得讓我此生難忘的文章,題目叫《校長會笑》。這個學生平時作文水平就不錯,加上是真正的觀察生活了,所以這篇文章的確稱得上佳作。文章的大意是:校長平時很厲害,對老師和學生都板著臉,樣子很嚴肅。他一直都不敢跟校長打招呼,見著校長都繞著走,他記憶中的校長是不會笑的。有一次局長來了,他看見校長快步走上前握著局長的手,滿臉堆笑,而且還笑得很燦爛。他明白了原來校長不是不會笑,只是不對他們笑而已。
說實話,文章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人物特點,對人物描寫入微,文筆很不錯,內容也真實。生活中的校長真就那樣——盡管這位校長愛校如家,很能干,很敬業(yè),就是因為他板著面孔管理,使得整個校園總顯得不是那樣的融洽,老師們對他敬而遠之,學生們更是怕上加怕。當然了,常人見到上級領導都會笑臉相迎,校長也不能免俗。慚愧的是,面對這樣的一篇佳作,我并沒有給它打上“優(yōu)秀”(我們每次習作后,優(yōu)秀的作文要班級展評,為了不讓此文展評出來),擔心有損校長的形象,講評作文時也有意回避了這篇文章。當時,我只想著校長的形象,沒有意識到這樣做對于孩子來講是多么不公正,會產生多么不良的教育后果。多少年來我總能想起這篇作文,也總有隱隱的不安:“敢于說真話、訴真情”的孩子沒有得到教師的肯定,孩子還會走向真實嗎?
學校教育要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說真話、做實事應該是人格的基石,在人所應該具備的種種品德中,教會學生誠實、守信、踏實,要遠比教他們勇敢、自信、進取更重要?,F(xiàn)在很多學校樓舍儼然,設施齊全,環(huán)境搞得很好,文化氛圍厚重,藝術氛圍濃郁,也很注重師資培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不斷提升。盡管這些育人的軟硬件條件對學生人格的影響至關重要,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不斷優(yōu)化教育行為,構建真實的育人軟環(huán)境。
反思我們的教育環(huán)境,諸如“不能說‘副校長好’”之類的教導,真的很多。更有甚者,學校在應對上級部門檢查時,有些項目做不到或者落實得不好,往往還要刻意隱瞞甚至于編織些謊言。為了防止檢查組找學生座談,或走入班級實際調查,有些謊言就必須教會學生。比如,雖然學校體育活動課時明顯不足,但也要教會學生說:體育活動多么豐富;雖然學校的圖書室根本不向學生開放,卻要引導學生說:圖書館是開放的,學生們經常去看書;如果學校由于師資配備不齊,難以做到開全科目開足課目,就以假課表應對……這樣的環(huán)境或許能教會學生一定的應對能力,但真的與高尚人格的塑造相背離。學校一定要摒棄一切可能污染孩子高尚情操的不良做法,從細微處著手育人軟環(huán)境的構建,讓學校盡可能地成為孩子生命成長中最純凈的土壤。
前一段時間,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來吉林講學,她重點介紹了清華附小1+x課程改革的實施概況。實事求是地講,這種大刀闊斧的課程改革非尋常學校可實踐,必須有深厚的校園文化基礎、雄厚的資金和強大的師資隊伍作為支撐。要想整體學習清華附小的模式并操作起來絕非易事。她還談到了清華附小在育人方面的一些做法,筆者認為其突顯了真誠平等,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育人軟環(huán)境建設上,清華附小有三張亮麗的名片:微笑、大拇指、鞠躬禮。這是附小校園里最常見的動作,用微笑傳遞熱愛,大拇指送去贊美,鞠躬禮飽含著感謝。
微笑、鞠躬禮在其他學校也能找到,并不新奇??少F的是,在清華附小,把這些動作化為習慣的不只是每一名學生,還有每一位教師、每一個家長,他們與孩子一起書寫著名片,共同傳遞著友愛與和諧;更可貴的是,每天早晨作為特級教師和校長的竇桂梅,只要不公出,她都會很早站在校門口,沖著她愛的老師和學生微笑,豎大拇指,相互致鞠躬禮。尤為可貴的是,竇桂梅敢用這張名片。在總書記接見她時,她除了真誠的微笑,還向總書記豎起了大拇指。這有失身份的“幼稚”動作,不是她要顯得與眾不同,那是她對附小的老師和孩子最好的引領——“要你做,我先行!”
在清華附小,教育者也是實踐者。他們要培養(yǎng)“陽光、健康、樂學、聰慧而高尚的,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孩子”,附小的老師們都在努力成為這樣的老師,竇桂梅更是領頭的躬身實踐者。
現(xiàn)在的學校,除了“校長、主任”這種稱呼,教師之間也很少相互稱“老師”,多以更加親切的哥、姐代替。再來看看清華附小的老師怎樣稱呼竇桂梅吧。在“玫瑰小語”(竇桂梅博客)中,老師們是這樣寫的:竇老師好!習慣也喜歡這樣的稱呼您,感覺那么親切!……敬愛的竇老師,猜猜我有多愛你。感謝你……讀著這樣的文字,不知你會作何感想,堂堂的中國名校校長,老師們親切地叫她“竇老師”,沒有稱呼職務,卻透著無比的喜愛。相比于現(xiàn)在仍很流行的以職務相稱,隱去職務中的“副”字,“竇老師”這一稱呼滿含著真誠,透視出平等,的確是與眾不同。
現(xiàn)在,我們經常提倡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筆者認為,我們也應該努力構建領導與教師之間的平等關系,倡導校園管理中去級別化。要構建真實平等校園的育人環(huán)境,改變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讓管理者以服務者的角色面對師生。實現(xiàn)校園的去級別化,可以勇敢地從“稱呼”改起。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黨內干部要求以同志相稱,那么我們的學校中呢?如果在校園里只有老師和學生這兩種身份,不再使用“校長、主任”的稱呼,校園就會多一份應有的莊重、平等、和諧。而在這種人人平等的和諧校園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受著優(yōu)秀的道德和文化熏陶,自然會一步步走近聰慧和高尚。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