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
水墨藝術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tǒng),它以獨特的中國筆和墨,特別是極為敏感的中國紙為媒介,成為世界繪畫體系中具有東方文化特征的繪畫形式,更為重要的是,它作為精英藝術,成為知識分子畫家表達心靈、精神與情感的語言。
袁武先生是當代中國藝術界富有杰出創(chuàng)造才華的代表,他在繼承中國繪畫傳統(tǒng)的同時,努力探索傳統(tǒng)藝術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在水墨藝術領域注入當代文化的觀念與創(chuàng)新的意識,形成了鮮明的個性風格。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變遷莫過于日益迅速的都市化進程,正像所有知識分子對于都市化的文化反應一樣,袁武一方面感受著都市生活帶來的便利與豐富的藝術信息。另一方面,他也總是意欲擺脫現(xiàn)實生活中物欲對于精神的干擾,希望尋得心靈的純凈與安寧。于是,他從繁華的都市走向遙遠的邊疆,走向那被譽為“心靈的凈土”的青藏高原。那里終年覆蓋著冰雪的神山圣谷,雄奇瑰麗的原始森林,氣勢磅礴的寺院宮室,都深深的吸引了他,而比自然風光更令他震撼的是藏民虔誠的宗教信仰與窮其一生的朝圣旅行。在由松贊干布建造,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地位的拉薩大昭寺,來自西藏乃至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們匯集于此,叩拜不已,誦經(jīng)繚繞,大昭寺成為朝圣之旅的終點,又是起點。朝圣者們無休無止、周而復始的祈禱和跪拜,構成了具有巨大精神感召力的現(xiàn)實景觀,讓袁武為之動心動容。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來自信仰的力量,因此他在描繪這種景象的過程中,體味的是一種純粹的人性。他還特別選擇在清晨與日暮的光線之下觀察、體味那些藏民們的身影,以突出刻畫人與自然交融的關系。這些感受匯集在《大昭寺的清晨》系列作品中,將朝圣者們最虔誠和真切的情感表達出來,匯集成史詩般的篇章。
袁武的藝術是一種文化的“救贖”。他如此深刻地塑造了一個個留下歲月滄桑印跡的肖像,讓人看到命運的身影和信仰的永恒,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筆下的藝術形象也能夠感染被世俗的色彩所迷亂的眼睛;“救贖”也指代一種藝術語言的復歸。現(xiàn)代以來藝術形式語言的演變一方面豐富了視覺藝術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引發(fā)了:“語言的墮落”,使藝術語言喪失了對事物的本質(zhì)進行傳達的能力,淪為一種對淺顯的表象進行抄襲的工具。語言統(tǒng)一性的消失反映了世界整體性的破碎,在這個進程中,繪畫的意象變得茫然。因此,建立一種內(nèi)核更加堅實,語素更加有機的藝術形式,也成為對藝術語言的一種救贖。袁武的藝術在“精神的朝圣”和“語言的救贖”這兩個重要層面上形成的一致性,或許正是他對當代藝術的重要貢獻,在這個意義上,他的藝術能夠超越文化邊界和審美差異,喚起人們更多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