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wǎng)評論員
2015年12月30日的新聞中又有一個陳年舊案的新消息:海南陳滿案再審,檢方要求改判無罪。
因為重審尚未宣判,現(xiàn)在還不能說陳滿一案是“冤案”,但最高檢的抗訴以及抗訴帶來的重審,本身就是一個信號。重審中透露出的“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刑訊逼供”信息,已足夠豐富。
陳滿案肇始于1992年,從被捕到一審被判死緩、再到二審維持原判,橫跨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嚴打”時期。如果將這一段的司法歷史橫切出來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同一個時間軸上,聚集著若干冤案樣本:湖北佘祥林1994年因涉嫌殺妻被批捕,1998年被判刑,后因其妻忽然現(xiàn)身而重獲清白;內(nèi)蒙古呼格吉勒圖,正是在1996年嚴打運動中,“僅61天”就走完程序、“庭審不到一小時就被宣判死刑”。“嚴打”背景下的冤案,正是以超法治的手段尋求法治成果的悲劇。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是今天再提“法治”二字時,必須學到的第一課。
這一課正在形成共識。陳滿案再審,和之前媒體倒逼疑案重審不同,緣起于最高人民檢察院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抗訴;上一周另外一起引起公眾關注的重審案——“巧家幼兒園投毒案”,主人公錢仁風重獲自由,也是因為云南省檢察院向云南省高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這些雖仍有賴于主人公的艱難申訴,但司法系統(tǒng)內(nèi)的制衡功能和糾錯能力還是逐漸顯露出來了。在中國向現(xiàn)代法治社會轉型的歷史當口,這種能力要迅速提升、并與對“嚴打”思維的系統(tǒng)反省相伴隨。
(摘自《光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