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你不高估自己,就不會產生委屈及憤怒的情緒,你的腦子就會比別人略微冷靜一點點。就這一點點,就足以讓你的腦子騰出空來看看別人,你會發(fā)現(xiàn),別人不乏怒氣沖沖者,不乏委屈到了淚流滿面者……
德國心理學家羅爾夫·多貝里,住在一幢大樓里。與他同一單元的,有套房間出租,租給五個年輕人。
多貝里每天都在電梯里,遇到這幾個年輕人。
當電梯里只有一個年輕人時,多貝里問:你們五個人合租,生活垃圾都是誰來扔呢?
第一個年輕人回答:是我,百分八十的垃圾是我扔的。
第二個年輕人回答:是我扔的,百分之六十的垃圾我來扔。
第三個年輕人回答:當然是我扔,全都是我扔。
第四個年輕人回答:都是我扔的,他們都是些懶鬼。
第五個年輕人,手里正提著垃圾,聽到這個問題就大罵起來:伐克,射特,全都是我一個人兒扔的,他們只負責制造垃圾……
多貝里說,理論上,他們五個人,應該扔掉100%的垃圾,但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他們扔掉了320%的垃圾。
多出來的垃圾是什么?
是每個人過高地評估了自我的付出!
美國還有個很有名的實驗,調查夫妻雙方,請調查者為自己打分,你認為在目前的婚姻關系中,你的付出貢獻值多少?
每個人的回答數(shù)據(jù)不一樣,但都高過了60%。
平均下來,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貢獻率多報了50%。哪怕是一個人渣,也認為自己的貢獻率超高,認為自己很重要而不可或缺。
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自利偏誤。
實際是種心理錯覺,而且是極普遍的。
法國人統(tǒng)計過,84%的法國男人聲稱自己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好情人——但我們知道,只有一半人才會高出平均水平,而另一半人在平均水平之下。這就意味著,至少30%的法國男人,過高地評估了自己。
同樣過高評估的還有智商,有調查表明,多數(shù)人認為自己的智商在平均線之上。這個意思是說,許多智商不及格的人,卻堅信自己是高智商人士。
人類的天性,會過高評估自我的價值、能力、智力與付出。
從學生時期開始,如果成績非常好,多數(shù)人認為這真實地反映了自己的能力。反之,成績有點糟糕,那就是題出得有點偏,老師打分不公正。
有些寫作的作者,也有這個毛病。我的書賣得好,那是咱寫得好,讀者慧眼識真金。如果銷量太差,那是出版編輯有問題,發(fā)行有毛病,讀者檔次太LOW,競爭對手的手段太惡劣。
企業(yè)里更是這樣,部門績效好,那是我管理者不懈的努力與付出,如果績效不是一般地差,那是公司不肯給足夠的授權,其他部門本位主義嚴重不配合,員工水平太LOW……
一旦把自己估值太高,第一步是心理不平衡,感受到強烈的委屈。第二步是扭曲現(xiàn)實,認為別人的友善不過是想占自己的便宜。這就滋生出憤怒。一旦委屈到了極限,憤怒忍無可忍,就宣告了一段良好關系的終結。
人類是群居物種,合作是人類存在的依據(jù)。
一個拒絕付出的人,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價值。
所謂價值是人際關系的連接。別人從你這里獲得多少益處,你就值多大價值。
一段社會關系,或一個社會成果,是由合作者共同的貢獻組成的。自我貢獻估值過高的人,必然會貶損他人的努力——如前所述,同住一幢公寓的合租戶,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扔了50%以上的垃圾,那就意味著,他認為別人加起來的貢獻,都不如自己一個人。
不明白這個道理的年輕人,初涉社會時,會感覺到相當痛苦。因為他總感覺自己的貢獻太大,所得太少,這種心理發(fā)展到極端,就是本文前面說的那兩例,當事人會自我放逐——既然這個社會如此殘酷地剝奪我,那我干脆不跟你玩了。
一旦被這種心理控制,就會心理失衡。
那么,為什么別人不承認你的付出?
第一個原因,別人不是不承認你的付出——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想到你,你誰呀你?你算哪根蔥?
此時的別人,正處于憤怒與焦灼之中,因為他們過高地評估了自我的努力。但這個估值并沒有引起你的高度關注,他們正在滿懷悲情,不明白你為啥子這么無恥,不承認人家。
他們正等著你的承認。
第二個,生而為人,必有人的弱點與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自我的,別人之所以不承認你,就是因為你把自己的付出估值太高了,嚴重背離了實際情況。
知道這兩點,那就好辦了。
第一步,當你感覺到委屈時,一定是進行了自我估值,感覺自己付出的太多,獲得太少,否則不會感覺委屈。這情況下,你趕緊想想,設若把你的付出與貢獻,從合作項目中徹底抹去,項目是不是不存在了?如果不是,那就要重新估量自己了。
第二步,一旦你不高估自己,就不會產生委屈及憤怒的情緒,你的腦子就會比別人略微冷靜一點點。就這一點點,就足以讓你的腦子騰出空來看看別人,你會發(fā)現(xiàn),別人不乏怒氣沖沖者,不乏委屈到了淚流滿面者。
第三步,給自己一個正確的估值。這世界死了那么多的人,所有的死者,再也不可能從他們的付出中獲得了。這些付出累積起來,都留給了我們。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每個人都占盡了便宜——當然有人占的便宜更多,但這不是我們委屈或憤怒的理由。
第四步,低調,低調,讓別人去發(fā)牢騷,表達憤怒吧。他們總以為這世界虧欠了他們,實際上,人類文明如此偉大,你我及身邊那些委屈者、憤怒者的貢獻率,基本上全是零。沒有絲毫貢獻與努力,卻整天怨氣沖天怨天尤人,這叫不理性。在不理性的人面前,理性是強大的優(yōu)勢。
第五步,保持理性,保持優(yōu)勢。任何時候你一旦陷入認知偏誤,就失去了理性的優(yōu)勢,有利于你的環(huán)境就會突變,生活也會變得處處不如意,變得艱難起來。
還記得托爾斯泰是怎么說的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幸福的人生,也是相似的。
你不需要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yè),不需要上刀山下火海,生活不是影視劇,沒那么極端的情境讓你嗨。
人生就是平平淡淡,只要你不被人性的偏誤弱點所引誘,只要少犯錯誤,就會贏得一個平淡而幸福的未來。
最后我們說個小故事,它讓我們知道,當我們高估自己時,別人是如何控制我們的——
我有個朋友,他下班回家,看到路邊有個老太太,好可憐好可憐呀,疲憊的身軀,滿頭的白發(fā),面前放著一小把青菜,正在擺攤賣菜。
老人家疲憊的身影,讓他頓時想起自己的母親,雖然家里并不缺菜,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走過去,價也不問,立即把老太太攤上的青菜全買下了。
他希望老太太早點回家,享受片刻的舒適與安寧。舉手之勞,小小善行,讓他獲得了心靈上的祟高感。
買光了老太太的菜,他轉身回家。走了幾步,無意中一回頭,頓時驚呆了。
只見那老婆婆正不緊不慢地從屁股后的一個筐中,又掏出把青菜,放在攤上,繼續(xù)蜷縮在那里賣。
當時這位朋友就驚呆了,這老太太原來是位深藏不露的人性大師呀。
她知道人性的弱點,知道你自我評估過高。
所以她滿足了你。
你還有什么不滿意的?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霧滿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