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安
宣紙是唐朝了不起的發(fā)明,是發(fā)明之后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面對一刀無字的宣紙,輕揭慢翻之際,它所透出的東方藝術(shù)情調(diào)、古典中國韻味,以及它特有的混合植物的清香,就足以讓人著迷;更何況,自唐以來的大量名家墨跡、古籍珍本,幾乎都完好地保存在宣紙里。
在中國文人的眼里,宣紙是水乳大地,可以巍峨高山,可以逶迤河流,可以絢爛云霞,可以繽紛花朵;宣紙是繆斯女神,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中國文人終究找到了寄存靈魂的所在,他們可以窮其一身,將自己的才情操行,甚至生命的精魂,噴射在這片雪白的素紙上。我不知道,還能找到別的什么物品來替代宣紙。
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文藤精細(xì)、久藏不腐的特性,古人譽(yù)之為“千年壽紙”。白如春云,滑如春冰,說的是宣紙;抖似絲綢,密如蠶繭,說的是宣紙。宣紙所凝聚的智慧和美,無論怎么形容都不為過。有了宣紙,讀書人不再遭受汗牛充棟的繁重,萬言詩書,不過盈盈一握。
想象那個發(fā)明宣紙的唐人,他絕不可能是一個山野村夫。如果他不是臨池潑墨的畫師,就該是吟詩癡文的雅士,因為他深知文人傾訴的無奈,于是就發(fā)明了這種吞吐人間歌哭,吸納自然萬象的載體。宣紙的品質(zhì)和脾性,正好契合了文人搖曳多姿的性靈。兩相交融,遂化為萬端變幻的紙上煙云。
古人作畫講究“墨而五色”,而這濃、淡、干、濕、黑五色,唯有染暈于宣紙之上,方能完美地呈現(xiàn)。磨墨臨紙,如御大敵。畫筆幾經(jīng)猶豫,當(dāng)墨汁蘸落的一剎那,一張等待已久的宣紙,頃刻靈動起來?;蛭汲浅?,灞橋柳煙;或胡馬塞北,老樹昏鴉;或杏花江南,流水人家;或楓橋夜泊,雁落平沙。所謂力透紙背,那是用生命的能量和氣韻來推動的。
至于將太極書法作用于宣紙,則更是神乎其神,妙不勝妙。宣紙懸空張掛,薄如輕紗,無風(fēng)而動。不是書家臨紙,而是宣紙引誘書家。垂露在手,清風(fēng)入懷。鋒穎似游龍驚走,墨跡如仙娥弄影。一靜一動,剛?cè)嵯酀?jì);一虛一實,陰陽互抱。如是空靈派的書寫,以心行毫,以氣運身,以意送力,一個個漢字,竟然真正如疾風(fēng)中的狂草了。想不到,老莊禪道的精髓,竟蘊(yùn)含在一點,一橫,一撇,一捺之間。
文章是豎寫的格式,才華是橫溢的姿態(tài)。宣紙不只是丹青高手的專寵,更是詩人詞家的最愛。詩唐詞宋曲元文清,一歌一闋一首一章,無不靡麗紛繁,風(fēng)流千年。唐朝的胭脂粉濃,薛濤點染在浣花箋上;南唐的春花秋月,李煜收入了澄心堂紙;宋朝飄落的瓣瓣梅花,范成大剪裁成了梅花箋;清金陵十二釵,釵釵都被曹雪芹刻印在雪浪箋上。
詩文已傳世,宣紙亦盡然。一張上品的古宣,不可復(fù)制,價值連城。它是物質(zhì)的一種,更是精神的一面。宣紙輕似于無,卻不勝其輕,一個民族的文明輝光,閃爍在這種不可思議的紙上,并且歷久彌新。我們除了仰慕,還是仰慕。
(選自《華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