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明
【文題亮相】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新版《十萬個為什么》的編輯在整理從全國各地征集來的三萬多個問題時發(fā)現(xiàn)一個怪現(xiàn)象——年齡跟孩子們提問的質(zhì)量成反比。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如“為什么我媽媽曬的被子比較香”“為什么做運算時都是先乘除后加減”都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提出的,這些問題天真爛漫、充滿童趣,讓人忍俊不禁。而中學生提出的多是一些諸如“怎么殺毒”“怎么發(fā)電子郵件”等程式化問題,這些問題簡單化,概念化,既沒有新意,又不需要獨立思考、鑒別和論證。
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cè)面構(gòu)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原文在線】
童真童趣不可丟
童真童趣不可丟?。m然觀點鮮明,但沒有用材料引出論點,給人“橫空出世”之感,讓人莫名其妙。)
最近一檔熱播親子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中有一幕情景令我感慨萬分:王岳倫父女因誤了航班而比大家延遲幾個小時到達小島。面對破舊不堪的“茅草房”,坐在電視機前的“我”不禁吐槽:“這樣的房子,他女兒一定會拒絕的!”可當王岳倫問他的女兒時,女兒絲毫沒有不悅之色,反而高興地拉著爸爸的手說:“爸爸,我們就住這里,這里好極了?!蔽倚闹幸怀?,為什么我眼中的破房子,在她眼中竟成了公主的洋房?(援引《爸爸去哪兒》中的內(nèi)容,旨在于對比中引出“我”思維的僵化、守舊,但敘述有些繁瑣。)
小時候,老師曾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問我們那是什么,我大聲喊著“太陽,太陽”,而其他的小朋友有說蘋果的,也有說橘子的,還有人說是氣球。為了比別的小朋友更加出色,受到更多的表揚,我又一連說了好幾個,什么“媽媽的笑臉”“大西瓜”“大烙餅”……而現(xiàn)在,誰若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問我那是什么,我只會說:“那是一個圓,只是一個圓而已。”這樣的回答沒有任何新意。父母總是勸我要多讀書,讀好書,可是現(xiàn)在想想,這些年我都學了什么,我只學會了每次做題后都翻找標準答案。但是,這世上又有哪件事情是有標準答案的呢?(這則“圓是什么”的材料很典型,但缺新意。要把這則材料運用好,就必須在議例上下功夫。而引例后議論成分太少,缺乏剖析論證,顯得沒有說服力。)
童真童趣不可丟?。ňo扣論點,獨立成段,起到了強化作用。)
中國的高材生去美國高校就讀,可他們之中僅有7%的人達到了美國的及格分數(shù)線。這是為什么呢?有專家分析指出,在美國,閱讀中存在批判、審讀、自我校正等步驟,而我國的閱讀基本上都依據(jù)文本而來。像我這樣的學生,肯定只會跟著老師給的模式答題,因為我們?nèi)鄙倭伺行运季S。我們誤認為,萬事萬物都有規(guī)律可循,作家、名人、老師說的話一定是對的,而自己的則肯定錯誤。(中國高材生及格率低的材料很典型,很新穎,耐人尋味,剖析也很到位,但末尾句太過于絕對,不嚴謹。)
有同學說我愛鉆牛角尖,對一個問題非研究得死透死透不可,其實記住答案就夠了??墒?,這樣真的夠嗎?對于自己所不懂的東西,掩蓋它,它就不存在了嗎?我厭惡這樣的模式。(聯(lián)系實際,縱深論證,引人深思。)
童真童趣不可丟……(留下余地,言有盡而意無窮。)
還我的童真童趣,還我的想象力,不要再讓固定模式禁錮我們的思想。我不愿做那禁錮在樊籠中的小鳥,要做那有思想、有魄力、勇敢無畏、翱翔于藍天的自由的雄鷹?。◤娏液粲?,運用比喻,形象說理,收束全文,具有震撼力。)
問題診斷
作者以“童真童趣不可丟”統(tǒng)領(lǐng)全文,思路清晰,脈絡(luò)分明。但是失誤也較為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材料的運用上。一是開頭沒有鋪墊就直接提出觀點,有些突兀,讓人不明就里;二是運用《爸爸去哪兒》這則材料充當引子,應(yīng)簡短明了,文中敘述顯得有些繁瑣;三是引用材料之后缺乏足夠的議論與闡述,只有論據(jù),沒有論證,以敘代議,使得文章缺乏力度。另外,根據(jù)標題,文章應(yīng)重點論述為什么“童真童趣不可丟”,原文卻對此挖掘得不夠。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可提如下修改意見:首先,可在開頭適當引入材料,適時引出觀點,這樣才從容自然。其次,濃縮材料、增加議論,解決論據(jù)失當、議論乏力的問題。選取材料時要慎重思考,合理引用,妥善安排,做到敘例言簡意賅,議例分合有度。對于常見材料和新穎材料給予不同的呈現(xiàn)安排,常見材料側(cè)重在論述中求“新”,新穎材料則重在對其本身的呈現(xiàn)。再次,材料的選擇、使用要緊緊圍繞中心論點,善于從材料中尋找精準角度進行議論,這樣才能不偏不倚,切合題意。
【化蝶之作】
童真童趣不可丟
□楊 樂
《十萬個為什么》的編輯偶然間發(fā)現(xiàn),年齡跟孩子們提問的質(zhì)量成反比:年齡越大,所提的問題越程式化、概念化。面對孩子的“爛漫”被扼殺,我要大聲呼吁:童真童趣不可丟!
最近熱播的一檔親子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里有一幕情景令我感慨萬分:王岳倫父女到達小島后,面對破舊不堪的“茅草房”,他的女兒不但沒有拒絕,反而很高興地拉著爸爸的手說:“爸爸,我們就住這里,這里好極了?!甭劼牬搜裕倚闹幸怀?,為什么我眼中的“破房子”,在她眼中竟成了公主式的“洋房”?是我的價值觀發(fā)生了扭曲,變得勢利且庸俗不堪,還是我的思維變得局限?
小時候,老師曾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問我們那是什么,我大聲喊“太陽,太陽”,而其他的小朋友有說蘋果的,也有說橘子的,還有人說是氣球。為了比別的小朋友更出色,受到更多的表揚,我一連串說了好多,什么“媽媽的笑臉”“大西瓜”“大烙餅”……班上熱鬧非凡,大家紛紛舉起小手。但是現(xiàn)在,若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再問我那是什么,我只會說:“那是一個圓,只是一個圓而已。”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從小到大,我們的父母迫于社會壓力,總是勸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以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父母;老師總是要求我們勤學苦學,以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社會。于是,我們每次做題后都渴望知道那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這世上哪件事情是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的呢?
童真童趣不可丟!
近年來,不少中國的高材生去美國高校就讀,可他們之中僅有7%的人達到了及格分數(shù)線。這是為什么呢?有專家分析指出,美國的閱讀,存在批判、審讀、自我校正等步驟,而我國的閱讀,基本上都依據(jù)文本而來。像我這樣的學生,只會跟著老師給的模式答題,因為我們?nèi)鄙倭伺兴季S。我們誤認為,萬事萬物都有規(guī)律可循,作家、名人、老師說的話一定對,而自己的則不一定正確。
有同學說我愛鉆牛角尖,對一個問題非從多角度考慮不可,其實記住答案就夠了。可是,這樣真的夠嗎?對于自己不懂的東西,掩蓋它,它就不存在了嗎?我厭惡這種扼殺童心的模式。
童真童趣不可丟!
還我的童真童趣,還我的想象力,不要再讓固定模式來禁錮我們的思想!我不愿做那樊籠中的小鳥,我要做有思想、有魄力、勇敢無畏的、翱翔于藍天的雄鷹!
升格小結(jié)
升格后的文章,在開頭引入材料,使論點的提出順理成章,從容有致。以王岳倫父女的事例作為引子,簡明扼要,更加符合引子的功能性要求,壓縮敘例,適當展開議論,凸顯了文體特征。引用“圓的意義”的材料,重點剖析原因,凸顯了主題,更增加了論證的深度。運用“中國高材生去美國高校就讀”的對比性材料,突出中美兩國學生在不同教育模式下的不同表現(xiàn),強化論點,突出中心,增強了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