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薇+秦佳儀
摘 ?要:麥克羅比認為,在以男性為主導的亞文化的外圍,女性通過展示女性特質的方式,建立了一種有別于男性的文化的補償方式。女性亞文化經歷了從“無賴女孩”到“慕嬉士女孩”的風格演變,在臥室、學校及俱樂部等空間中,女性通過展示女性特質的方式表達了與男性社會協(xié)商自己的文化空間的訴求。
關鍵詞:麥克羅比;女性亞文化;女性特質;風格
作者簡介:
石麗薇:女,漢族,(1988.10-),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
第二作者:秦佳儀,女,(1993.12-),漢,河北邢臺,武漢大學大四在讀,新聞與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1
在《女性主義與青年文化》一書中,麥克羅比指出亞文化內部存在性別差異,在男性占據亞文化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女性應有自我文化。概括來講,女性亞文化是一種建立在家庭里的、更浪漫化的文化形式,其核心是展現(xiàn)女性特質。女性亞文化是女性之間互相影響、彼此支持的一個文化空間,是女性特質得以確認的場所。
一、何謂女性亞文化
《在女性主義與青年文化》一書中,麥克羅比指出亞文化內部存在性別差異,在男性占據亞文化的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女性應有自我文化。麥克羅比關心的重點是女性在亞文化中地位如何、角色以及她們通過何種方式建構了一個有別于男性的文化空間。概括來講,女性亞文化是一種建立在家庭里的、更浪漫化的文化形式,它突出的是女性的女性特質,這種特質包含在時尚、美容、流行音樂以及女性雜志等中。它不需要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它是女性之間互相影響、彼此支持的一個文化空間,是女性氣質得以確認的場所。
二、女性亞文化的風格
風格是亞文化的圖騰,是亞文化身份的象征。女性亞文化的形成經歷了從“無賴女孩”到“慕嬉式女孩”的風格演變,并且主要留存在家庭、學校及俱樂部等區(qū)域空間中。
從“無賴女孩”到“慕嬉士女孩”
“無賴女孩”(Teddy girls)是第一個在亞文化中出場的女性群體,她們在50年代后期的“無賴青年”(Teddy boys)亞文化中扮演了邊緣者的角色。無賴青年以舉止暴力而聞名,在著裝上偏好改造愛德華七世的服裝,在音樂風格上迷戀貓王的搖滾樂。[1]在麥克羅比看來,無賴女孩總是以女朋友的身份出現(xiàn),因較少參與暴力事件而難以引起亞文化研究者的注意。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摩登文化(The Mods)中,冒險、大膽的男子氣概的缺席使女性得到更多關注,她們的摩登形象完全消融在家庭、學校和工作生活中,由此進一步提升了她們在亞文化中的可見度和自信度。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女性參與亞文化的傾向在嬉皮士亞文化中進一步強化。在麥克羅比看來,來自中產階級的嬉皮士女孩擁有更多休閑時間,她們的工作與休閑之間缺乏嚴格界限,而這實際上“鼓勵了一種更加特立獨行的個人風格的發(fā)展?!?0世紀70年代以后,在嬉皮士文化的基礎上,“新潮少年”(Tenny bopper,又譯作“慕嬉士”)文化得以形成?!靶鲁鄙倌辍蔽幕闹黧w是青春期女性樂迷,在《女孩與亞文化》中,麥克羅比將“新潮少年”文化的特點概括為以家庭為中心、參與門檻低、安全系數高、想象性解決問題、主動地位等。慕嬉士文化是一種專屬于女性的亞文化模式,體現(xiàn)了女性文化的高度自覺與自足。
臥室文化、反學校文化及俱樂部文化
共時地看,女性亞文化主要留存在家庭、學校及青年俱樂部等空間中,女性以展現(xiàn)女性特質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彼此依賴卻未必一起‘做事”的女性亞文化。
在家庭方面,女性亞文化集中表現(xiàn)為“臥室文化”,即女性在臥室里建構起來的、與女性伙伴分享生活體驗的一種集體性文化。麥克羅比認為,“臥室文化”有兩個核心內容,其一是展現(xiàn)女性特質,這種特質包含在時尚、美容、流行音樂、等生活日用品中。其二是締結女性友誼。“女孩幫”式的臥室文化顯示出私密、排外的特征,散發(fā)著自我想象、彼此依賴的氣息。學校方面,“反學校文化”體現(xiàn)在女性以非暴力方式對抗學校意識形態(tài)的壓制方面。在麥克羅比看來,女孩們不像男孩一樣逃學、曠課、惹是生非,她們只是上課走神、下課聚在樓梯口閑聊、或者沉浸在化妝、時尚、流行音樂等“女人氣”的活動中。此外,女孩們還別出心裁地改造了傳統(tǒng)校服,她們賦予校服更多時尚、個性的涵義??偠灾兺ㄟ^展示她們的女人氣“溫柔地”破壞了學校權威,“她們用自己的非正式的女性文化取代了學校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2]在俱樂部文化中,女性與俱樂部管理者之間存在諸多矛盾,以跳舞為例,跳舞是女孩們最喜歡的休閑活動,但在管理者眼里,跳舞因包含輕佻、不道德的性暗示而不被看好。此外,女孩們不愿意參加管理者組織的任何團體活動,比如體育比賽等,她們更愿意坐在角落里聽音樂或者閑聊。在麥克羅比看來,女孩們的這種不合作態(tài)度并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敵對和對抗”,而是“一種復雜的文化回應”。
麥克羅比以一位女性主義者的視角對亞文化理論進行了反思,彌補了伯明翰學派缺乏女性研究的遺憾。不過,麥克羅比的調查主要立足于英國本土的白人女性,對其他種族、其他地區(qū)的女性亞文化缺乏了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觀點的說服力及可信度。
參考文獻:
[1]胡疆鋒:《伯明翰學派青年亞文化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2][英]安吉拉·麥克羅比:《女性主義與青年文化》[M],張巖冰、彭薇譯,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