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旭
摘 ?要:當代散文家楊絳散文的語言風格是恬淡簡潔又不失熟練嚴謹。楊絳散文之所以會呈現(xiàn)這種風格,與她的個人生活經(jīng)歷、個性氣質(zhì)、文化素養(yǎng)有著極深的淵源。楊絳散文中運用疊音、語氣詞、慣用語、短句等,突出其平實質(zhì)樸的語言風格;在修辭上,楊絳散文中運用比喻、反復、反問,顯示其散文精妙、深邃的一面。
關鍵詞:楊絳;散文;語言風格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2
一、楊絳散文的語言風格特點
楊絳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翻譯家。楊絳一生創(chuàng)作了很多文學作品,她的散文主要包括《干校六記》、《老王》、《我們仨》、《將飲茶》、《走到人生邊上》、《丙午丁未年紀事》等。楊絳的散文之所以成功,作品的語言特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楊絳的散文作品中,較多地是通過對簡潔的語言、淡淡的語調(diào)生活中的奇聞軼事、對話情態(tài)、閑趣瑣狀的敘述,用平實的語言記敘殘酷的歲月記憶。中國小說學會副秘書長盧翎評價楊絳說:“楊絳的散文平淡、從容而又意味無窮??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對于楊絳作品的研究,更多的學者是集中于研究其小說作品,對楊絳散文語言的研究較少。本文從語言要素和修辭要素兩方面的風格手段對其散文語言進行分析。
二、楊絳散文風格手段的運用
(一)語言風格手段的運用
1.語音風格手段
疊音,是利用漢語音節(jié)的特點,通過語音的重疊,增強回環(huán)的韻律,深化語意。巧妙地使用疊音,可以加強語言的節(jié)奏感,增強語音綿綿悠長的旋律。在《老王》中,“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直僵僵”形容老王生病的身體的僵硬,描繪的很詳盡、形象。在《我們仨》中,“我和鐘書一同散步,說說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通過“說說”“笑笑”突出了夫妻二人恩愛的生活。這些疊音詞的使用增加了語言的形象性和作品的感染力。
2.詞匯風格手段
(1)語氣詞
楊絳的散文中運用了大量的語氣詞。語氣詞可以繪聲繪色地描寫人物思想感情,也可以表達作者的意思,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語氣詞的使用,對抒發(fā)感情和表達思想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文章語言更加生活化。例如“他們老叫我入團,我總說,還不夠格呢,讓我慢慢爭取吧;現(xiàn)在他們?nèi)颊f我夠格了,我怎么說呢?”
(2)慣用語
慣用語是口語中形成的短小定型的表達一種習慣含義的用語。慣用語的特點是簡短而容量大,而且通俗形象、幽默風趣、含蓄,在風格生成上具有特殊的功用。楊絳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慣用語,如“連鍋端”“一去不復返”“癡漢等婆娘”等。作者在文中用“連鍋端”“一去不復返”這兩個慣用語說明當時普遍發(fā)生的嚴重的政治迫害導致很多人失去生命。
3.句式風格手段
句式有長有短。短句是指那些結(jié)構比較簡單的字數(shù)較少的句式。短句結(jié)構簡單,短小精悍,體現(xiàn)簡約、明快的風格。楊絳的散文中大量的使用了短句,體現(xiàn)出其語言平實樸素的風格。如“他燒開了水,泡上濃香的紅茶,熱了牛奶,煮好老嫩合適的雞蛋,用烤面包機烤好面包,從冰箱里拿出黃油、果醬等放在桌上。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飯。然后我收拾飯桌,刷鍋洗碗,等他穿著整齊,就一同下樓散散步,等候汽車來接?!边@段話都是描寫日常生活化的動作,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使得句子語流節(jié)奏舒緩,實際上是一種溫情的流露。如果用長句表達的話,這種情感就不能這么細膩地表達出來。
(二)修辭風格手段的運用
(1)比喻
楊絳十分重視比喻的運用,在她的作品中生動形象的比喻比比皆是。在《丙午未年記事》中,“可是我意想不到,有一次竟不由自主,演了一出精彩的鬧劇,充當了劇里的主角?!狈謩e用“鬧劇”“主角”來比喻批斗會和被斗者,用平淡的語言表述動亂年代的荒唐行為,用這種喜劇性的語言表達生活中的悲傷。在《干校六記》中,“我補了一條褲子,坐處像個布滿經(jīng)線緯線的地球儀,而且厚如龜殼?!泵鑼懙氖晴姇ジ尚G?,夫人楊絳縫補褲子,把破舊的褲子縫補的像“布滿經(jīng)線緯線的地球儀”我們感受到的夫妻間的真情,楊絳對鐘書的悉心的關愛和照顧。
(2)反復,是指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diào)某種感情,有意使用同一詞語和句子,甚至是段落反復出現(xiàn)的修辭方式。這種反復的修辭格在《我們仨》中運用如下:
1)我每天在驛道上一腳一腳走,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走。
驛道上鋪滿落葉,看不清路面,得小心著走。
3)我的夢不復輕靈,我夢得很勞累,夢都沉重的很。
我的夢已經(jīng)變得很沉重。
我變成了一個很沉重的夢。
1)中的例句,第一次出現(xiàn)是鐘書在船上生病,阿圓也犯病,“我們仨”全家又聚在一起,作者表達自己心中的難過、悲傷之情。第二次出現(xiàn)是阿圓生病住院,表達作者心中的擔憂。第三個次出現(xiàn)是阿圓生病住院但是堅持去看望父親。這些句子每次出現(xiàn)的時候都伴隨著景物的描寫,都是寫秋季時候,葉子黃了落了。這些都是大背景下對作者心情的襯托。3)中的例句,文章中多次出現(xiàn)“夢”,有很豐富的象征意義。多次出現(xiàn)的“萬里長夢”都與行路和死亡相關。不斷地行走,不斷地相聚又不斷地分離,代表著他們對一個完整家庭的追求。
(3)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形式表達肯定思想內(nèi)容的修辭方式。反問句比陳述句的語氣更強,更容易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反問句的使用更能增強情感的表達。在楊絳的散文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段。在《我們仨》中,“我怎么能讓鐘書坐上一輛不知來路的汽車,開往不知哪里去呢? ”這是鐘書被接走以后,而“我”恍惚大意,沒有問清楚鐘書的去向,在鐘書離開后的自責。看起來是表達的疑問的意思,實際上是一種肯定的意思。表達更強烈的自責和擔心的情感。
三、楊絳散文語言風格形成的原因
(一)個性氣質(zhì)
楊絳簡潔平和的語言風格與其個性氣質(zhì)有關。楊絳的母親唐須荌是一位和藹寬容、優(yōu)雅博愛的女士,父親楊蔭杭睿智有學識。在父母親的影響下,從小就表現(xiàn)得非常有教養(yǎng),性格溫婉聰明,舉止大方得體。這種個性特征對她的寫作風格有重要影響。
(二)家庭教育
楊絳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所以楊絳出生在一個高級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蔭杭一身正氣,疾惡如仇,秉公執(zhí)法。楊絳不僅深受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影響,并且接受過新式教育,受到一定的西方思想影響。自由寬松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對楊絳溫和的人格和平和的文風產(chǎn)生深厚影響。
(三)文化素養(yǎng)
1932年,楊絳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在英國牛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楊絳先后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楊絳還精通英文、法文和西班牙語,極具深厚的古文和西文修養(yǎng)。楊絳的作品中,糅合成一種獨具特色的語言風貌。
(4)生活經(jīng)歷
楊絳小時候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后來,由于父親工作變動,她隨著父母四處漂泊,這讓她從小就感受到人間疾苦,感受到世態(tài)人情。溫婉聰慧、舉止端莊的楊絳與諳熟中國歷史文化的才華橫溢的錢鐘書結(jié)合后,更加強了楊絳智性的培養(yǎng)。兩人曾經(jīng)一起留學英國,牽手走過63年風雨人生路,共同面對風雨挫折,相互扶持,相濡以沫。
楊絳的散文作品中,語言簡潔平和卻又處處頗具匠心。讀者在其冷靜的敘述中感受到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崇高的人格修養(yǎng)和無需言喻的生活體驗,可以通過平靜的筆調(diào)產(chǎn)生獨特的審美感受。
參考文獻:
[1]黎運漢.漢語風格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宏偉,王玉英等.漢語修辭學[M].北京:兵器工業(yè)出版社,2009.
[3]楊絳.我們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lián)書店,2004.7.
[4]楊絳.走到人生邊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曾慧萍,肖思涵.戴著鐐銬的舞蹈——論楊絳散文的語言藝術[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
[6]王維燕.論楊絳的散文特色[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 (5).
[7]谷?;?寵辱不驚 大巧不工淺——論楊絳散文[J].鎮(zhèn)江師專學報,1999(3).
[8]魏東.楊絳作品的語言藝術研究[D].安徽大學,2011.
[9]牛云清.楊絳的散文藝術[J].文史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