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鋒
完成和中建地產耗時兩年多的內部資源整合后,中海將迎來一場更為復雜的整合,這一次整合的對象是同為央企的中信。其3月中旬宣布并購中信集團旗下住宅地產業(yè)務,包括中信地產及中信泰富旗下地產業(yè)務,交易對價為310億元,涉及總資產逾千億元。
“誰找誰,這是自由戀愛!一個巴掌拍不響,雙方都有意愿,強強聯(lián)合,”中海董事局主席郝建民這樣解釋此次整合的初衷。這筆交易也并非簡單的單向收購,而是雙方的資源互換,難度之大讓外界捏一把汗。
隨之而來的,還有中海和中信內部龐雜的利益整合,以及中信地產部分員工何去何從等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近日,中信地產員工發(fā)表公開信,直言“焦慮感倍增”。
中海的生意
3月18日下午,在中海地產香港2015全年業(yè)績發(fā)布會現(xiàn)場,媒體的關注點紛紛落在了剛剛宣布的中海、中信整合上。盡管郝建民多次表示合作細節(jié)暫時無法解答,但現(xiàn)場媒體仍然緊追不舍。
如此龐大的資產,郝建民顯然十分期待。和恒大等大地主相比,在一線房企中,中海的土地儲備最少。截至2015年底,中海地產土儲4144萬平方米,僅在數(shù)字字面上看,這在7家千億房企中屬于墊底水平。
即使加上中海宏洋1093萬平方米的土儲,中海才能稍微與萬科5477萬平方米的土儲水平打個平手,與恒大、碧桂園的1億平方米以上的土儲量相差甚多。
如此單交易完成,中海的土地儲備增長一半以上。
一名熟悉中海的機構人士認為,中海早期進入的幾個大城市項目越來越少,一些城市甚至陷入了單盤運營的階段。其原因正是中海的投資決策過度集中,總部不愿意放權,不像萬科那樣“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去指揮戰(zhàn)斗”。
從這個角度而言,中海并購中信資產絕對是個劃算的事。本次收購的資產包,共涉及25個城市,約240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大部分位于一二線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佛山、蘇州、青島、大連、天津、成都10個城市的土地儲備約1800萬平方米,占整體的75%。
“此次收購中信股份旗下資產是否劃算,關鍵還得看中信股份手中到底有哪些地產資源?!笨硕鹧芯恐行难芯繂T房玲說,中信旗下 2400 萬平米的資產中,有很多位于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尤其是上海土儲的注入對于中海來說很及時。
“本次資產包打包的不是全部的地產項目,有一些可能歷史比較復雜,會轉接給中信旗下其他子公司,怎么做要看后面的安排了?!敝行乓幻麅炔咳耸扛嬖V記者?!爸行艜A羝煜碌纳虡I(yè)地產項目,成立一個城市投資團進行開發(fā)?!苯灰淄瓿珊?,中信也將從中海獲得部分商業(yè)地產資產。這一城投公司,將由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王炯擔任董事長。中信泰富地產總經理劉勇將擔任總裁,負責日常管理。
一直以來,中信對商業(yè)地產發(fā)展十分重視,中信泰富以商業(yè)開發(fā)為主,擁有位于上海、香港、寧波、無錫、萬寧等城市核心區(qū)域的項目。不過,上述中信人士表示對公司決策不理解,“我實在理解不了,為什么要以商業(yè)為主打,很多公司在轉型商業(yè)的過程中都出現(xiàn)了問題,商業(yè)地產現(xiàn)在泡沫也不小?!?/p>
郝建民近日表示,如果相關部門的流程等工作順利,預計交易可以在五六個月之內完成,最保守估計,預計年內可以完成。交易完成之后,中信將持有中海地產10%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僅次于中國海外集團的51%。中信將在中海地產的董事會享有一名非執(zhí)行董事的席位。
“資產包沒有好壞,都是資源,怎么做,去體現(xiàn)它的價值這才是重點。凡是我們在經營的資產,就不會成為我們的負擔。”郝建民表示。
錯失的機會
中信選擇將住宅業(yè)務轉手給中海,雖然引得一片唏噓,但外界也并不驚訝。
在房地產行業(yè),中信、招商、華潤等地產公司的母集團極為強大,擁有豐富的金融體系和產業(yè)鏈資源,先天資源優(yōu)厚。“中信的先天資源甚至比招商、華潤還好?!碧m德咨詢總裁宋延慶認為,但是因為地產主體設置亂,內部爭斗等原因,導致中信資產周轉率低,利潤貢獻小。
中信地產至今還是行業(yè)內的三四線企業(yè)。在克而瑞發(fā)布的《2015年中國房地產企業(yè)銷售TOP100》中,中信地產以231.3億排名41位。中信泰富的數(shù)據不詳,但行業(yè)普遍測算每年約數(shù)十億。也就是說,2015年,中信地產及中信泰富地產的銷售額估計在300億元上下。
作為地產行業(yè)的先行者,早在1979年中信集團創(chuàng)辦初期,就已有房地產部這一雛形。創(chuàng)始人榮毅仁忙于實業(yè)而對中信房地產未予重視,前董事長王軍時代又耽于“金融雁陣”而無暇顧及,中信房地產始終沒有達到與中信集團背景相匹配的市場地位。
隨著后來萬科、金地、SOHO中國等房企名氣大振,2001年11月,王軍召開中信集團首次房地產座談會,要求整合中信集團內部資源,讓中信房地產業(yè)務騰飛。但直到2005年中信銀行改革上市的階段性目標達成后,王軍才重新開始整合房地產業(yè)務。
彼時,中信集團旗下的地產業(yè)務呈現(xiàn)三分天下的格局:中信房地產、中信華南集團公司和中信深圳集團公司,這些公司旗下還各設有多家子公司,各大公司占山為王,各自為戰(zhàn)。
直至2007歲末,中信系統(tǒng)所有房地產公司及項目歸一到中信地產旗下。中信地產作為集團內地業(yè)務的代言公司,注冊資本高達60億元。但同業(yè)競爭難題并未就此結束。
中信泰富是中信的另一大地產品牌。早在1990年,中信集團在香港收購的上市公司泰富發(fā)展(后更名為“中信泰富”),在香港、海南、長三角等地同樣有不少地產資產包。
此后,中信一直在醞釀中信地產與中信泰富的整合,以解決集團內部同業(yè)競爭的問題,然而事與愿違。
2014年4月16日,通過注資中信泰富,中信集團在香港整體上市的計劃最終落槌。這樁高達2269億元的巨無霸收購方案,注入資產包括銀行、電訊、證券、汽車、特鋼、隧道、房地產及工程承包等一長串名單。當年8月,中信泰富更名為中信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