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國家檢察官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科研工作蓬勃發(fā)展的五年。根據(jù)“十二五”規(guī)劃關于科研工作的既定目標,學院突出科研重點,取得了一系列優(yōu)秀成果;設立內設研究機構,從組織上集中了研究力量;建章立制,確??蒲泄芾淼囊?guī)范化、科學化;“三刊”準確定位,建設卓有成效;積極組織和承辦學術活動,學術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在“十二五”后期,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高檢院”)明確了學院的“檢察智庫”定位,指引學院的科研工作又上新臺階。
加強重點領域研究 科研成果涌現(xiàn)
學院“十二五”規(guī)劃將司法改革特別是檢察改革、域外檢察制度、檢察史研究確定為學院科研的重點領域和方向,要求建立檢察工作全局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問題和檢察理論、檢察改革熱點、難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機制。在此規(guī)劃目標指引下,學院以科研基金項目為重要抓手,通過優(yōu)化選題形成機制,加大對重點領域研究的資助力度,重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機制初步形成,一批優(yōu)秀科研成果產出。
優(yōu)化選題形成機制。為保證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選題的廣泛性和代表性,除在學院內部征集選題外,還面向高檢院各內設機構、直屬事業(yè)單位、學院各分院、教學實踐示范基地、兼職教授等廣泛征集選題,“十二五”期間,共征集到選題建議681項,成為制定課題指南的重要基礎。選題建議由科研部初步篩選后報請學術委員會論證決策,有效保證了選題的基礎性、前瞻性、針對性。
以學院科研基金項目為抓手,加強重點領域的研究。“十二五”期間,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圍繞兩大重點展開:一是司法改革特別是檢察改革、域外檢察制度、檢察史研究,以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理論基礎;二是檢察實務研究以及與檢察職能相關的職務犯罪、訴訟制度等基本理論研究,促進理論和實務的密切結合?!笆濉逼陂g,學院科研基金共資助課題244項,其中檢察基礎理論研究的課題60余項,檢察實務研究課題130余項,外國檢察制度研究課題6項,檢察史研究課題3項。190項課題已完成研究計劃,順利結項。為擴大優(yōu)秀課題成果的轉化渠道,經院學術委員會評選,相繼將2008以來的學院優(yōu)秀課題成果以《檢察前沿報告》為載體結集出版。
圍繞重點科研領域,學院教師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笆濉逼陂g,全院教師公開發(fā)表論文382篇,其中在權威報刊發(fā)表2篇,核心期刊發(fā)表104篇;出版專著25部,主編、參編、合著著作93部;獲得國家級社科基金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12項;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0余項。上述科研成果的產出深化了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提升了學院服務檢察決策和業(yè)務咨詢的能力。
設立內設研究機構
為科研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組織保障
內設研究機構是學院設立的跨部門專業(yè)教學科研機構。為充分凝聚專家團隊、突出專業(yè)特色、培養(yǎng)科研人才、實現(xiàn)集體攻關,“十二五”期間,學院設立了職務犯罪研究所、行政檢察研究中心、檢察史研究中心、中國檢察文獻中心等四個研究機構。在以科研為主兼顧教學的基本定位下,各研究機構積極加強自身建設,借助專業(yè)優(yōu)勢吸引外部研究人才,為學院發(fā)揮智庫作用提供的有力的組織保障。
職務犯罪研究所于2012年12月12日成立。在職能定位上,職務犯罪研究所融職務犯罪的學術研究與交流、課程開發(fā)、教學培訓、人才培養(yǎng)、案例咨詢服務等于一體,為檢察機關預防和查辦職務犯罪提供決策參考、理論支持和實務指導。成立三年多來,舉辦了4場研討會,并與山東能源集團、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四川蒼溪縣人民檢察院等多家單位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為他們在廉政建設、職務犯罪預防和案件辦理中遇到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和智力支持,檢察智庫作用得到初步發(fā)揮。積極服務于職務犯罪偵查教學科研需要,啟動了“電子證據(jù)提取和恢復模擬實驗室”和“心理測試模擬實驗室”的籌建工作;籌劃編篡《職務犯罪研究綜述全書》,力求全面梳理職務犯罪偵查和司法認定方面的研究成果。
為適應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行政檢察業(yè)務的發(fā)展及培訓需要,學院于2015年將原民事行政檢察教研部分設為民事檢察教研部和行政檢察教研部,并成立了行政檢察研究中心。行政檢察研究中心立足學術研究與交流,通過整合國內外有關行政檢察研究的學術資源,以學術助力行政公益訴訟和行政檢察業(yè)務發(fā)展,為行政檢察實務提供培訓方案設計、課程定制、案例咨詢、課題合作等服務。
檢察史研究中心于2015年設立,目的是進一步加強檢察史研究,傳承檢察文化,弘揚檢察精神。檢察史研究中心立足于人民檢察博物館的建設成果,開展人民檢察制度的文物實物、史料、圖片和資料等的收集、研究和課程開發(fā)、教學運用。
2015年11月20日,中國檢察文獻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中心于2012年啟動建設,是我國第一個專門致力于檢察文獻收集、整理、研究和開發(fā)利用的機構。目前已收集整理了國內外大量寶貴的近現(xiàn)代檢察文獻資料,收藏檢察圖書7600余種、檢察期刊170余種、檢察志360余種、檢察年鑒50余種,以及大量珍貴的檢察系統(tǒng)內部資料。集檢察類圖書、期刊等紙質資源和數(shù)據(jù)庫、公眾網絡平臺等電子資源為一體的檢察文獻中心初步建成。
以內設研究機構為重要平臺,學院在凝聚系統(tǒng)內外人才、加強與學術界和實務界交流溝通、促進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fā)揮。
規(guī)范和完善科研管理 確保優(yōu)質科研成果產出
“十二五”期間,學院科研管理工作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為優(yōu)質科研成果的產出提供了制度保障。
完善科研考核,加大科研保障力度。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學院實際,分別于2012年10月、2014年1月修改了《學院教師科研定量及考核獎勵辦法》,進一步規(guī)范和優(yōu)化了科研考核,加大了對優(yōu)秀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
出臺專門規(guī)定,形成科研成果與職稱評定的良性互動。2014年,在參照其他院校相關規(guī)定的基礎上,學院通過了《國家檢察官學院教師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科研成果量化計分辦法》。文件的出臺對于激勵青年教師專心科研,促進優(yōu)秀科研成果產出,實現(xiàn)職稱評審與職級晉升工作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增設課題類型,完善課題管理。2013年起,學院科研基金項目在重點課題、一般課題的基礎上增設了重大課題,以課題組的形式組織教師對檢察理論、檢察制度、教育培訓中的重點問題進行集體攻關。為保證重大課題按時保質完成,建立了學院重大課題中期檢查制度。對院外課題的管理更加規(guī)范化。學院科研管理部門與中央黨校、中國法學會、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所等課題主管機關構建了良好的溝通渠道,院外課題的申報、項目中后期的管理等已經形成規(guī)范、高效的工作流程,有力保障了學院教師從事院外課題研究。
突出特色準確定位 “三刊”建設卓有成效
學院“十二五”規(guī)劃提出,要突出三個刊物的不同特色,找準定位,發(fā)揮對學院科研和檢察理論研究的推動作用。進一步提升《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以下簡稱“學報”)的學術品位和學術信譽,規(guī)劃期內爭取申辦為核心期刊,充分發(fā)揮其聯(lián)系學術界的橋梁作用。進一步提升《中國檢察官》雜志在全國法律期刊中的知名度,提高辦刊質量,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發(fā)行網絡,更好地面向基層,面向實務,服務一線檢察干警。進一步加強《檢察論叢》的建設,努力打造成為集中展示我國檢察理論與實務研究前沿成果的重要平臺?!笆濉逼陂g,“三刊”立足自身定位,發(fā)揮各自特色,實現(xiàn)了卓有成效的發(fā)展,對學院科研和檢察理論研究發(fā)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學報》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辦刊定位,著力推介具有實踐指導價值的學術精品和展現(xiàn)司法實務原貌的調研成果?!秾W報》凸顯面向大法學的辦刊特點,其內容涉及法學學科各專業(yè)領域。在平衡法學各專業(yè)用稿的基礎上,突出反映檢察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檢察實踐課題研究的最新成果,堅持立足并服務于檢察工作,著力推進檢察理論研究與檢察實務水平的提升,集中展現(xiàn)檢察理論研究之學術品質?!笆濉逼陂g,《學報》緊緊圍繞中國法治建設與實踐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焦點、熱點問題,堅持跟進立法和司法改革進程,進行組稿、選稿。在一些涉及司法改革或者重大立法議題的研究和討論中,《學報》刊文受到廣泛關注,發(fā)揮了重要的咨詢作用。所刊發(fā)的關于省級人大立法加強檢察機關的訴訟監(jiān)督工作、三大訴訟法修改與中國檢察制度的完善、案例中的法理、檢察改革與刑事訴訟法的發(fā)展等主題研討有深遠影響。《學報》日益成為溝通學術與檢察的思想平臺,成為學院檢察智庫建設的重要平臺。
為進一步提升學術品位,《學報》多管齊下,采取立體辦刊的方針。一是積極組織和參與學術活動?!笆濉逼陂g,《學報》與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憲法學研究會、《法學研究》編輯部等單位聯(lián)合召開一系列學術會議,責任編輯廣泛參與法學各學科學術活動,保障《學報》準確把握學術主流脈搏。2012年,以《學報》創(chuàng)刊20周年為契機,舉辦“檢察·學術與法學期刊研討會暨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創(chuàng)刊20年座談會”,就法學期刊的辦刊規(guī)律、《學報》發(fā)展與法學專家、知名期刊主編和資深編輯等與會代表展開深入研討。二是為突破傳統(tǒng)紙媒的局限,注重數(shù)字出版、新媒體建設。2013年,授權中國知網優(yōu)先出版,并于2015年與萬方數(shù)據(jù)、超星數(shù)據(jù)簽訂合作協(xié)議。2015年率先開設微信公眾號,通過自媒體推送《學報》刊發(fā)的精華文章。截至2016年7月7日,公眾號關注數(shù)量達3048人,有效擴大了《學報》的輻射面。
由于學術品位和實踐特色突出,《學報》擁有包括檢察系統(tǒng)、法學研究人員其他相關司法實務者在內的廣泛讀者群,影響日益擴大?!秾W報》于2011年、2014年連續(xù)兩次入選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于2013年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實現(xiàn)了“申辦為核心期刊”的規(guī)劃目標。影響因子排名逐年上升。2012、2013年連續(xù)兩年入選中國法學會法學創(chuàng)新網評選的“法學期刊影響因子前20強”,根據(jù)2015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在2014年度法律類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10位。《學報》的轉載量維持在較高水平。2012年10月,《學報》被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及書報資料中心評為“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2014年,《學報》被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排名第21位。主編徐鶴喃教授入選全國新聞出版行業(yè)第四批領軍人才。
《中國檢察官》“十二五”時期是《中國檢察官》雜志發(fā)展最為關鍵的幾年。期間,《中國檢察官》面臨改刊后的定位和發(fā)展方向問題。堅持“圍繞辦案說檢察、展示司法新境界”的辦刊宗旨,緊緊圍繞檢察實務和教育培訓工作進行選題和組稿。進一步摒棄晦澀難懂的理論,突出檢察實務,凸顯了針對性,深受廣大檢察官及其他法律工作者的喜愛和好評。特別是下半月圍繞具體的案例做文章,可讀性、指導性顯著增強??紤]到新媒體對紙質出版物的沖擊,雜志社及時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擴建了網站,實現(xiàn)了二者的融合。
《中國檢察官》雜志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通過辦小型學術研討會,及時反映檢察熱點問題;通過選題制度,有針對地對部分調研熱情較高的基層院予以指導和幫助;通過合作辦刊,對有潛力的作者予以培養(yǎng);通過優(yōu)秀文章評選,對作者予以鼓勵?!笆濉逼陂g,《中國檢察官》雜志特別加強了對檢察教育事業(yè)的宣傳和服務,專門開設了“檢察教育培訓與改革”“檢察大講堂”“學員之窗”等展示檢察教育成果和方法的欄目,并在雜志的封面和封二宣傳報道學院的各項教育培訓活動。
《檢察論叢》《檢察論叢》室友學院主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集中推介中外檢察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的系列學術叢書?!稒z察論叢》始終秉持“推動檢察理論研究,關注實踐發(fā)展,服務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事業(yè)”的辦刊宗旨和“刊發(fā)有分量和重大參考價值的檢察理論研究成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與實踐的科學發(fā)展服務”的辦刊定位。“十二五”期間,《檢察論叢》密切關注檢察理論與實務最新發(fā)展動向,適時對欄目安排及約稿方向進行調整。2013年增加“檢察改革”、“職務犯罪偵查專輯”欄目,2014年增加“證據(jù)制度”和“民行檢察”欄目,2015年增加“冤假錯案專輯”和“檢察隊伍專輯”欄目。約稿注重向檢察業(yè)務專家和全國檢察理論研究人才等優(yōu)秀檢察實務人員、以及到檢察機關掛職或者對檢察業(yè)務有研究興趣的學者傾斜。著重刊發(fā)有分量的檢察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證調研文章?!稒z察論叢》的學術品牌效應和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成為集中展示我國檢察理論與實務研究前沿成果的重要平臺。
積極開展學術活動 推進學術交流與合作
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是學院主辦的系列學術會議。“十二五”期間,學院進一步規(guī)范了論壇的組織管理,將論壇打造成為推動檢察教育培訓和檢察理論研究的重要學術活動品牌。在論壇主題的設定上,緊緊圍繞法治建設和檢察工作科學發(fā)展的重大前沿理論與實踐問題。第七屆——第十一屆的論壇主題分別為:“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修改”,“刑事訴訟法修改與檢察工作”、“法治思維與檢察工作”、“主任檢察官辦案責任制”、“以審判為中心與檢察工作發(fā)展”。在論壇定位上,努力搭建理論界與檢察實務界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檢察理論研究的開放性、科學性。從2010年起,論壇由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聯(lián)合主辦,并邀請對檢察理論、檢察制度有深厚研究的專家學者參與研討,促進學術研究與檢察實務的溝通交流,吸引更多的專家和研究人才關心、關注檢察理論和檢察制度的研究與發(fā)展。在成果轉化上,每屆論壇均由正義網圖文直播,并篩選優(yōu)秀論文結集出版。經過多年的培育與發(fā)展,高級檢察官論壇在系統(tǒng)內外的影響力逐步提升,成為檢察官與法學界互動交流、互相借鑒的高端平臺。
“十二五”期間,學院積極組織和參與學術活動,開展學術交流。2012年11月,學院與檢察理論研究所共同主辦“兩大訴訟法修改與檢察制度的完善”研討會。2012年11月,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大興區(qū)人民檢察院等單位共同主辦“行政執(zhí)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2013年1月,學院和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共同主辦的“行政訴訟法修改與檢察制度的完善”學術研討會。2015年,學院與吉林分院舉辦“問題與出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與職務犯罪偵查”研討會等。通過學術交流,不僅深化了學術研究,也展現(xiàn)了學院的科研成果與實力,擴大了學院的學術影響力。
進一步深化與相關院所的科研合作。學院先后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西南政法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新修訂的科研管理文件通過增加“院校合作項目”等措施,為加強科研合作提供了保障。接下來,學院將進一步拓寬合作途徑、豐富合作形式,切實促進檢察理論研究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的深化與發(fā)展。
智庫建設 揚帆起航
當前,“四個全面”戰(zhàn)略對檢察改革和檢察事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檢察理論和實務研究面臨著許多重大的問題,高檢院作出了加強檢察理論研究建設檢察智庫的部署,并將學院明確為檢察機關的一個重要智庫,這對學院加強與檢察智庫地位相匹配的科研能力建設提出了緊迫的要求。加強科研工作、推進檢察智庫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是學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迫切需要。為此,學院黨委在總結前期科研工作的基礎上,總體謀劃,提出加強科研工作的戰(zhàn)略要求,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推進落實。
總體謀劃,提出加強科研工作的戰(zhàn)略要求。學院黨委分析認為,“十二五”時期學院根據(jù)中央和高檢院關于干部教育培訓改革創(chuàng)新的要求,重點推動了教育培訓改革,在師資培養(yǎng)、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培訓質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學院教學培訓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需要強有力的、與新時期檢察教育培訓相匹配的科研支撐。學院黨委總體謀劃,從完善院內管理,平衡行政與專技人員管理,適應教師成長需要,促進高質量科研成果產出等要求出發(fā),黨委會于2015年12月24日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科研工作推進檢察智庫建設的決定》?!稕Q定》明確了加強科研工作的總體要求,將發(fā)揮檢察智庫作用作為科研工作的重點和發(fā)展方向,并就科研隊伍和研究機構建設、科研平臺建設和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建設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系統(tǒng)修改制訂科研管理文件,加強制度保障。為貫徹落實《關于加強科研工作推進檢察智庫建設的決定》,學院學術委員會于2016年6月1日修改通過了三項科研管理文件和兩個工作方案,分別為《學院教師科研定量及考核獎勵辦法》、《學院科研項目管理辦法》、《學院教師參加學術會議管理辦法》、《〈學院工作情況——科研信息要報〉編辦工作方案》和《學院“學術沙龍”工作方案》。
新的科研管理制度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思路和內容:第一,進一步明確科研重點和發(fā)展方向,著力探索發(fā)揮檢察智庫作用的途徑和方式。第二,明確和提高了學院教師科研工作標準。將創(chuàng)作有影響力的高質量研究成果作為教師科研工作的重點,并完善和嚴格了科研考核。第三,加大了科研獎勵和投入的保障。第四,進一步構建和拓寬科研交流渠道和平臺。決定編辦《學院工作情況——科研信息要報》作為發(fā)揮學院檢察智庫作用的載體;啟動系列學術沙龍活動,作為培養(yǎng)學術精神、交流學術信息、激發(fā)學術興趣與活力的重要平臺。
“十二五”期間,學院的科研工作得到長足發(fā)展,取得豐富的學術成果,科研管理日益規(guī)范,學術交流日益深入,在制度規(guī)范、組織保障、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為科研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十三五”期間,學院將在《關于加強科研工作推進檢察智庫建設的決定》的指引下,貫徹落實高檢院黨組對學院建設的重要指示要求,推動學院教學培訓和科研咨詢工作協(xié)調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檢察智庫作用,為檢察制度與檢察實踐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