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連華
東漢時期的韓康,字伯休,是京兆霸陵人,本來出身于名門望族,如果好好讀書求取功名,應該前程遠大,怎奈韓康不喜功名,更不喜歡享受安逸生活,卻喜歡進山采集草藥,潛心于中藥研究,并心甘情愿做一名賣藥郎。
年輕時的韓康,常常千里跋涉去往四川等地采藥,加工之后再前往長安販賣。與別的商家不同,韓康賣藥不摻假,連一根草葉也不摻,并且價格公道,即使是災荒之年,也不哄抬藥價。因為韓康貨真價實,口不二價,結(jié)果名聲越來越響。
有一次,一位年輕女子前來買藥,雖然價錢已經(jīng)很便宜,女子還是極力壓低價格,韓康絲毫不肯讓利。女子生氣地質(zhì)問道:“你難道是韓伯休嗎?否則怎么會口不二價呢?”可見韓康的“口不二價”在當時已經(jīng)出名了。本來出名是好事,不用打廣告就能賣出中藥,別人求之不得,他卻不喜歡。韓康嘆著氣說,連一個女子都知道我的姓名了,我還在這里賣什么藥呀。于是,不為名累的韓康,收拾簡單行囊回老家隱居去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性喜散淡自由的韓康,還是因為名聲響亮而引起朝廷關(guān)注。因為韓康不僅僅識藥賣藥,多年來走南闖北,知識閱歷極其豐富,這樣的人才朝廷自然不會錯過。
于是,當時的漢桓帝派出使者,坐著豪華宮車帶著禮物前來禮聘韓康。宅在家里享受田園生活的韓康,本意不想出來做官,但是皇帝派人來了,又不好駁了面子,只好先答應下來。使者馬上將宮車開過來,請韓康上車進京,韓康卻不肯,他說你們坐宮車吧,我坐自家的牛車更舒服。
第二天,韓康駕著牛車先上路了,走到一座鄉(xiāng)亭前,前面正在修路。韓康下車一問才知道,原來是為了迎接自己,皇帝派人搶修道路。雖然修路是好事,但卻征來大批百姓及牛馬來干活,弄得怨聲載道。
韓康正在自責中,有個亭長走過來,看他只是一個不起眼的老農(nóng),便強行將牛拉過去征用。韓康也不吭聲,就坐在那里等著。使者從后面趕上來,知道情況后氣壞了,馬上要上奏皇帝,治那個亭長的罪。韓康急忙解釋,是自己主動要他征用的。于是,他們繼續(xù)往京城趕路。
韓康一邊走一邊想,自己不喜歡做官,更不喜歡名利,如果進京城當了官,就沒有了自由,若沒有了自由,生活還有什么意思?快到京城的時候,使者一回頭,發(fā)現(xiàn)后面的牛車沒有了,于是,馬上調(diào)轉(zhuǎn)車頭回去找,哪里還有韓康的影子。
原來,韓康不想當官,只想擁有自由自在的生活。若為自由故,一切皆可拋。于是,韓康趁著未入城時悄悄跑掉,跑到山中終生隱居。
韓康不涉仕途不圖富貴,堅守誠信,風骨凜然。所以,塵世滄桑變換,名利熙來攘往,人們卻依然記得那個賣藥的韓康。從此,江湖上只有韓康的傳說,卻再也沒有人見過韓康。直到現(xiàn)在,有些藥鋪依然掛著“韓康遺風”“市隱韓康”的匾額,表明自己也像韓康那樣,“賣藥不二價,童叟皆不欺”的經(jīng)商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