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江
[摘 要]
課堂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導入設計得好,會給一堂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能確保整堂課的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的有效完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提高;原則;方法;教學效果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指用簡潔的語言或輔之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一堂課導入的成與敗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效果。能否在一開始上課便將學生課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轉移到課堂上,并使其處于積極狀態(tài),是上好這堂課的首要問題。課堂導入形式和技巧是多樣的,教師要根據所學知識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靈活選用,精心設計,才能達到預期目的。教學質量如何,主要取決于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怎樣才能較好地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筆者認為,必須激起學生的學習渴望,優(yōu)化課堂導入設計,改進教學方法。下面談一談在我校由我負責的區(qū)級優(yōu)秀課題“初中數學課堂導入的設計”研究以來,本人對初中數學課堂導入設計的原則及方法在實踐中應用的一些成功經驗小結:
一、初中數學課堂導入應該遵循的原則
(一)針對性和目的性原則
導入要針對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抓住學生年齡特點、知識基礎、學習心理、興趣愛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皩А笔禽o助,“入”才是根本。所以,導入要考慮教學內容的整體,要服從全局,不可舍本逐末。
(二)科學系統(tǒng)性原則
導入設計應該建立在科學的教學理論系統(tǒng)基礎之上,要確保導入內容本身的科學性,即做到導入內容準確無誤。導入的科學系統(tǒng)要素包括人的要素(教師和學生)、物的要素(導入材料)、操作要素。導入材料與教學內容之間存在的邏輯關系是聯(lián)系以上各要素的主線,是決定整個導入設計的關鍵因素。因此,導入要具有科學系統(tǒng)性。
(三)啟發(fā)趣味性原則
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富有啟發(fā)趣味性的導入,能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能創(chuàng)造愉快的學習情景,促使學生自主進入探求知識的境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巴班斯基認為:“一堂課之所以必須有趣味性并非為了引起笑聲或耗費精力,趣味性應該使課堂上掌握所學材料的認識活動積極化?!笨鬃右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四)操作簡潔性原則
導入要精心設計,要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力爭用最精練的語言,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接受或掌握,并在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刹僮餍允锹?lián)系師生與導入內容的橋梁,是課堂導入設計的重點部分。
(五)關聯(lián)時效性原則
事物之間是互相聯(lián)系的。導入要善于以舊拓新,溫故知新。導入內容要與新課內容緊密相連,能揭示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交點,使學生認識系統(tǒng)化。同時要注意課堂導入只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課的“正傳”,所以時間應該緊湊得當,一般控制在2—5分鐘之內,如超過則可能喧賓奪主。因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導入設計時,教師應注意:導入必須服務于既定的教學目標;導入必須服從于教學內容;導入必須符合于學生的實際;導入必須既簡潔又緊湊。
二、初中數學課堂導入的幾種常用方法
(一)溫故知新導入法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導入法,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達到溫故的目的,又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順利爬上獲取新知識的階梯。
例如,以“反比例函數”教學為例,常規(guī)的導入方式是——教師提問:“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正比例函數及其性質,想一想其具體內容是什么?”但在創(chuàng)新教學下的導入,可以設計為——師問:“我們所學過的正比例函數的解析式是y=kx,圖像是一條經過原點的直線,并且,在k>0時,圖像經過第一、三象限,y隨x的增大而增大;那么我們猜一猜對于反比例函數我們又該研究些什么內容呢?它的圖像又是什么樣的呢?”接下來,組織大家預習,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體現(xiàn)了學習的主體性。同時激發(fā)了學生自主找到了同化新知的舊知,那就是正比例函數的圖像及其性質。
(二)史話導入法
在人類數學發(fā)展的歷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值得頌揚、膾炙人口的數學故事和數學家軼事。結合課本內容適當的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或有趣的數學故事,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從中學習數學知識,領略數學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兒、牛頓以及我國數學家祖沖之、華羅庚、陳景潤等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來設計教學情境。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可以用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問題“雞兔同籠”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被這種有趣的問題吸引,積極思考問題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tài)和積極思維狀態(tài),不但能誘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而且還能增長知識,了解我國古代的數學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懸念導入法
懸念,即暫時懸而未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刨根問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教師發(fā)出的信息。上課開始,可根據所教內容的性質及教學目標,把所要講授的問題化為懸念,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教學目標上來。例如,初一“用字母表示數”一課,可先組織學生做猜年齡的游戲:“同學們,老師能猜中你們中每一個人的年齡?!睂W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我不信!”“那就試試看,只要你們把自己的年齡除以2再減去4,把計算后的結果告訴我,老師就能猜出你們的年齡是多少?”一位同學很快說出一個數字3,我馬上猜出這位同學的年齡是14歲。這位同學馬上說:“老師猜得對!”另一位學生報上一個數字2.5,我脫口而出:“13歲?!边@時同學們議論開了,“老師是怎么猜出來的呢?”接著讓同學們相互試著猜,很快他們找到了“訣竅”?!霸瓉砣绱耍灰堰@個數字加上4后,再乘以2便是所猜的年齡!”當學生的興趣正濃時,我適時地進行點撥:“你們每個人的年齡,可以用一個字母a來表示,那么我猜第一個同學的年齡問題,可寫成這樣一個等式:a÷2-4=3,解這個簡易方程得a=14?!边M而指出:“用字母表示數有時可以給我們帶來方便,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課堂教學中,適當的問題可以使學生產生疑慮困惑,積極思考。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也認為,在學習時,教師最好不要把教學內容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向他們提供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讓學生有所發(fā)現(xiàn)。
(四)情境導入法
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充分體現(xiàn)了“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例如,在上概率的預測這節(jié)課中利用學生喜愛打籃球的特點,讓學生討論在首發(fā)球權的確定方法。可引導性地給出幾種方案讓學生思考它們的公平性,從而極大地把學生的思維調動到課堂上,這樣安排一下就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問題的產生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和無限趣味,同時也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設疑導入法
例如,備“圓的周長”一課,我設計了如下問題——師:泉州七中舉行遙控模型賽車比賽,有兩輛賽車分別沿邊長為3米的正方形和直徑為3米的圓形賽道進行比賽。如果它們同時、同速從同一點出發(fā),那么誰先回到原出發(fā)點?學生1:走正方形的先回到出發(fā)點。學生2:走圓形的先回到出發(fā)點。師:你是怎么判斷誰先回到出發(fā)點的?生3:比較正方形和圓的周長,誰的周長大,誰就先回到出發(fā)點。師:我們怎么來求出圓形的周長呢?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圓的周長。又如,備“圓的面積”一課,我設計了如下問題——師:一只小羊被它的主人用一根繩子(無彈性)栓在大樹上,小羊能在什么范圍內活動?生:在一個圓內。師:在怎樣的一個圓內活動呢?生:在以大樹為圓心,繩長為半徑的圓內活動。問題:小羊能夠吃到草的最大范圍有多大?引導學生回答:小羊能夠吃到草的最大范圍可以用以這根繩長為半徑的圓的面積來表示。以小羊吃草作為情景設疑引入,激發(fā)學生興趣,將學生帶入一個圓面積的世界。
(六)實踐導入法
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實踐和認識螺旋上升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應讓學生通過實踐去證明一個解釋或推翻另一個解釋。”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操作、實驗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主動認識,使抽象的數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印象會更深,掌握知識會更牢。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讓學生從多種不同的感覺渠道同時往大腦輸送相關的信息,有利于對相應的數學理論的認知和掌握。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時,可讓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實踐中總結出內角和等于180度的結論,使學生享受到發(fā)現(xiàn)真理的快樂。這種導入新課的好處在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克服懶惰思想,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實踐活動,有利于誘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回答和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七)類比導入法
類比導入是通過比較兩個或兩類數學對象的共同屬性來引入新課的方法。由于初中數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前后知識銜接緊密,所以由類比導入新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較為常見。例如,分式與分數在表達形式、基本性質、運算法則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如果在教學分式時,引導學生將分式與分數進行類比,則關于分式的教學將會更加自然順利。又如,講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時可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類比,這樣,既能使學生抓住共同點,又能使學生認清不同點。采用這種方法導入新課,是培養(yǎng)學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教師施展自己的才能,挖掘教材中可作類比的內容來導入新課,必然會使學生從中學到運用類比的思維方法,去猜測和發(fā)現(xiàn)新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嘗到由此帶來的樂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八)媒體導入法
從現(xiàn)代化媒體的運用來創(chuàng)設導入的方式,引導學生想象上節(jié)課內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種很好的導入方法。曾經聽過一節(jié)課“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至今記憶猶新。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老師以“同學們看過海上日出嗎?”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放映日出的全過程并把太陽抽象成一個圓,海平面抽象成一條直線,進而讓學生討論圓與直線有幾種位置關系?再用幾何畫版放映出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的變化過程,最后歸納出圓與直線的相離、相切和相交的三種相對位置關系。該節(jié)課運用這種“生活化”的媒體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上矩形的判定時,可以用學生到店里買矩形的鏡子發(fā)生的故事錄象,從而讓學生討論如何用比較好的方法快速地判定所買的鏡子是否是矩形。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調動起來,而且又體會到了數學樂趣、數學的美及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理。
當然,教無定法,課堂導入的方法也應是多種多樣的。導入方法在運用時要因人而宜,因教學內容而宜。并不是每一節(jié)課的內容都要有十分巧妙的導入,所以不必每節(jié)課都要絞盡腦汁去設計,有時簡單的溫故導入法、直接導入法等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無論用哪種方式導入,必須使問題情境結構、數學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結構三者和諧統(tǒng)一,從而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導入的實效性。
[參 考 文 獻]
[1]張有德,宋曉平.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若干途徑[J].數學通報,2010(12).
[2]陳文明.在習題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J].數學通報,2009(10).
(責任編輯:張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