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鋒 林菊環(huán)
【關鍵詞】 化學教學;實驗;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8—0113—01
一、創(chuàng)設趣味實驗,培養(yǎng)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種心理現象。學生注意聽課,他們的心理活動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師的講述;學生注意觀察實驗,他們的心理活動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師的示范操作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
以往有學生反映,學習化學難,對教材內容不理解。他們在完成作業(yè)時常見的錯誤,多是由于不注意或沒有留心引起的。而創(chuàng)設趣味實驗進行教學,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講授酒精性質時,用一塊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燒杯中浸泡,待均勻濕透后取出。展開手帕,用鑷子夾住兩角,在火焰上點燃,當火焰熄滅后,手帕完好無損。奇妙的實驗表演,引得學生注意力集中,大大激發(fā)探索科學、 揭示奧秘的興趣,學生進入學習心理的最佳狀態(tài)。
二、投影演示實驗,培養(yǎng)觀察能力
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yǎng),不斷用實驗啟發(fā)學生積極感知事物的變化,自覺地觀察實驗中表現出來的現象,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借助投影演示實驗,能放大實驗現象,增強實驗的可見度。例如,教學“分子運動”時,把一培養(yǎng)皿放在投影機承物玻璃面上,在培養(yǎng)皿中加入約體積的水,然后用藥匙取一小粒品紅,放入培養(yǎng)皿中。 品紅是一種紅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緩緩溶解,漸漸地明顯分成兩支,片刻后,擴散完成。此時,分子運動的全過程通過光投影到銀幕上,學生都真實清楚地觀察到,并透過觀察到的現象,認識分子處在不停地運動狀態(tài)中。 這就避免了以往教師枯燥無味的說教,又把微觀物質運動狀態(tài)通過投影產生清晰的表象,展現在學生眼前,直接激起學習熱情,從而加深對分子概念、性質、結構的理解。
三、 組織分組實驗,培養(yǎng)動手能力
分組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熟練掌握操作技能、 技巧;而后鞏固驗證,加深和擴大他們學得的理論知識。做實驗的過程就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過程。因此,要認真組織好每一次的學生分組實驗,對每一章、每一節(jié)實驗做到實驗目的明確,要求具體,計劃周密,要使學生學會、掌握操作技術。如使用試管的操作方法,要求學生能正確地拿試管、夾持試管、洗刷試管等;在進行堿和酸的反應實驗中,要求學生會振蕩試管;用試管加熱物質時,注意試管的傾斜方向等等。 要使學生掌握操作要領,培養(yǎng)動手能力。
四、利用選做實驗,培養(yǎng)思維能力
現行初中化學教材中,選做的實驗內容有九個。根據教學進度,有目的地選做實驗,應用實驗課題,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例如,學生學完酸、堿、鹽知識后,選做鑒別氯化銨、硫酸銨、碳酸銨、硝酸銨等四種鹽的實驗。教師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讓他們動腦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實驗過程中許多學生都能主動、認真地聯(lián)想以前學得的知識,專心研究和組織實驗程序,找出“鑒別”、“區(qū)別”或“分別”認識的幾種不同的物質解題答案。然后他們根據四種銨鹽各自的特性,通過一定的實驗操作,將其一一區(qū)分開來,并說明實驗的根據,解釋所出現的特殊現象。在物質的鑒別過程中,學生開動腦筋,想辦法,通過實驗、分析、鑒別,推斷出所鑒別的某種物質。這種實驗過程,就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梢娎眠x做實驗,不僅達到完成大綱所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培養(yǎng)。
五、布置實驗作業(yè),培養(yǎng)理解能力
化學實驗作業(yè),是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的一種多邊活動。它包括書面練習、學做實驗、觀察操作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完成實驗作業(yè),將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識,是又一次靈活運用知識的再實踐。又如,在進行中和反應的實驗時,堿中滴入石蕊試液變藍色,酸中滴入石蕊試液變紅色,學生用已學過有關酸堿的性質來理解實驗現象,因而對中和反應的實質獲得本質上的理解??傊贾脤嶒炞鳂I(yè),不僅能使學得的理論知識系統(tǒng)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
六、做家庭小實驗,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學生在做家庭小實驗時,需要獨立思考,去想象、去鉆研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這就有助于學生智力與創(chuàng)造才能的發(fā)展。如,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一個家庭小實驗,證明蠟燭的成分里含有氫。他們會積極動腦思考,聯(lián)想過去學得的知識,并認真加工整理,發(fā)現解決問題的辦法,根據實驗原理,設計優(yōu)良的實驗方案,達到實驗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據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質,讓學生制作一個簡單的家庭小凈水器等實驗。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發(fā)明,為將來學生成為科學的創(chuàng)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