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虎
一天,在去武漢的列車上途經隨州段,列車緩緩地啟程了,這時我旁座的一位小伙子探頭向窗外望去,他驚訝地叫道:“那水稻好青??!”他媽媽抬起頭來側身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了看,隨口問道:“兒子,那是水稻嗎?”“水稻是長在坡地里的嗎?”“水稻是這時候生長的嗎?”一連串的問話讓小伙子一時語塞了,傻傻地看著媽媽,他媽媽又道:“兒子?。√澞氵€是從農村出來的娃呀!才幾年啊,連小麥和水稻都分不清了,看!這書讀的,把你給讀迷糊了,再過幾年,你連媽媽也會不認識的??!”小伙子媽媽的一番話引起了我的沉思:這難道是現(xiàn)在的教育出現(xiàn)問題了嗎?
人類從遠古的原始時代到現(xiàn)在的繁榮文明,都歸功于教育;教育、經驗、規(guī)律都是在自然中生成,最后又服務于自然;服從于自然;開發(fā)、利用于自然。然而,如今的教育是否就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下生成、發(fā)展的呢?據(jù)調查,現(xiàn)在的孩子不認識農作物,不知道農作物的播種、收獲季節(jié)已經是普遍現(xiàn)象了。
沉思著沉思著,我們小時候的生活情境躍然閃現(xiàn)在眼前:我們這一代上學時學習內容不多,在校時間相對較少,只要不上學,整天都在田里、河里玩耍,或幫助父母耕種、收割、拾麥穗、稻穗,或剜野菜、割青蒿積肥、打豬草、放羊、放牛等。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很自然地就認識了各種野花野草,學會了各種農耕技藝,練就了各種生存本領。
如果說我們小時候的生活屬于“放養(yǎng)”的話,那么現(xiàn)在的孩子就是被“圈養(yǎng)”了?!胺硼B(yǎng)”突顯一個“放”字,即利利索索地放手讓孩子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在實踐中接受鍛煉;而“圈養(yǎng)”注重的是“圈”字,即把孩子圈在一定的范圍內,按規(guī)定的模式,主觀進行馴養(yǎng)牲畜般的教化。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一個是開放的,一個是封閉的;一個是活潑的,一個是呆板的。雖然小時候我們的教師、父母并不一定懂得多少育人理念,沒有多么高深的知識,但是,那時候的教育方式顯然更適合孩子的天性和心理特點及生成需要。
為什么時代進步了,教育反而落后了呢?問題就在于現(xiàn)在的教育是選拔性的,學生只要考了高分,就能上好學校,就能找到好工作,就會有好未來。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學校、家庭就以此為目標對孩子進行教育,順理成章地把孩子禁錮在學校、家庭的“籠子”里,用書本的知識、大量的習題“喂養(yǎng)”孩子。
按理說,學校是育人的主場所、主陣地,教育理念應該緊跟時代步伐,走在最前列。然而,絕大多數(shù)學校不得不緊跟“應試教育”的指揮棒,隨“棒”而動,不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以工廠流水線作業(yè)的形式,用固定的模式把孩子制作成學校、家庭希望的“優(yōu)質”產品,而家長更是緊跟學校揮舞的大旗,硬逼學生參加補習班、輔導班、特長班,學生極不情愿地在書山題海中苦苦掙扎。于是,學生在學校、家庭雙重“圈養(yǎng)”中迷失了童真,失去了鍛煉生存本領的機會。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教育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改革,那就需要自由、開放活潑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自由、愉快的學習空間,才能張揚他們的個性,才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性人才?!叭︷B(yǎng)”是封閉教育的具體表現(xiàn),它扼殺了學生的天性,抹殺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讓學生循規(guī)蹈矩地在一定領域內按一定模式學習、生活。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生命向往自由,渴望有廣闊的空間展翅飛翔,學校、家庭作為學生生命的棲息地,理應為孩子的幸福、快樂搭建寬廣的舞臺,讓學生的童真恣意綻放,為學生的快樂童年搭橋,為學生的幸福明天奠基!
“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教育創(chuàng)新的具體體現(xiàn)?!皠?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發(fā)展為本的革命”。我想,要想使素質教育之花真正地在祖國大地遍地開花,并且越開越艷麗,就必須首先從教育管理體制改起,從課改出發(fā),以學生為圓心,以學生為起點,以不斷擴大課改范圍為半徑重建學校管理。讓學校、教師、學生不再受“教學質量”的束縛,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的樂園,讓孩子們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下快樂的學習、生活、成長。進而達到從課堂上的學生自主學習,走向管理中的學生自治和生活中的學生自理,達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的目標。其次還要改革教育評價機制,讓全社會都自覺接受素質教育,認同素質教育。再次就是加快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讓學生在同一藍天下享受優(yōu)質資源。這樣,素質教育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參考文獻:
李艷艷.中學創(chuàng)新教育的困境與出路探析[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2):154-156.
作者簡介:湖北省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分會會員編號0074930。
編輯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