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矯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一部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與《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間過渡的著作。就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歷程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清算了《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的直觀唯物主義,提出了新型的實踐唯物主義,形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歷史唯物主義萌芽。近年來,很多學者對費爾巴哈與馬克思展開人學問題比較研究是基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及《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進行的。換句話說,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徹底清算了費爾巴哈提出的抽象的、純自然的人的觀點,提出了實踐這一概念,對社會生活具有的實踐本質也作了說明,但卻忽略了對文本中關于“市民社會”的解讀。
一、對第九條中的“市民社會”的解讀
費爾巴哈指出,要想確立思維就必須依靠感性直觀。他還指出,要想獲得真理思想就必須將上述思維結合起來。他拋卻了現(xiàn)實活動的影響而將人與人的感知在直觀的情感化中聯(lián)系起來,并且將它確定為認識真理的標準。對此,馬克思指出,只有回到實踐中,才能徹底解決唯心史觀帶來的神秘主義。
雖然費爾巴哈的整個哲學理論都是在理解自然、自然與人的關系中進行建設的,但他卻忽略了人的能動作用。馬克思在從人類改造自然能動性的活動中,發(fā)現(xiàn)人在改造自然界的時候,一方面按照自身尺度,另一方面按照不同事物的尺度。自然界對人而言,不僅是消費對象,還是意識對象,立足于人類的思維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作用下對自然能力進行能動改造的意義等來證明人屬于類存在物。在改造自然活動中,人不但要面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還要面對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本質并非費爾巴哈倡導的個體固有的愛、理性、意志力。其本質具體表現(xiàn)為多種社會關系構成的綜合。
費爾巴哈主張的宗教感情并非人的本質,這是一種社會產物,抽象個人屬于社會的特定形態(tài)。費爾巴哈從感性直觀來理解世界,把人只看作感性的對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動,因為費爾巴哈認為人只有愛,沒有其他。要知道,在整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行動的人是基于市民社會之上的,是在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矛盾中形成的國家、制度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待定歷史條件下的人。他沒有看到活動范圍內的人,只看到情感中的人。馬克思和費爾巴哈最大的區(qū)別就是,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工業(yè)和制度,只看到情感,又重新陷入了“唯心主義”。
因此,馬克思批判道:“直觀唯物主義不是將感性看成唯物主義的實踐活動,最多就是從個體的角度對‘市民社會的直觀唯物主義?!?/p>
二、對第十條中的“市民社會”的解讀
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是在批判唯心主義的過程中成熟起來的,而他在費爾巴哈思想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兩個問題:第一,舊唯物主義中缺乏歷史的眼光;第二,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發(fā)展起來的舊唯物主義缺乏世界性的眼光。在資本主義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社會體制的內部矛盾日漸凸顯的情況下,要想對市民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內在矛盾進行解釋就需要新的哲學體系。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條中,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是以‘市民社會為出發(fā)點。”從這點可以看出他缺少現(xiàn)實性思考,其中包括長期棲居在山村的費爾巴哈。在工商業(yè)發(fā)展時期,市民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是伴隨著資產階級的產生與發(fā)展。而在此環(huán)境下產生的舊唯物主義要么像費爾巴哈一樣忽略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追求人本身的“愛”的理念;要么是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神學,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清障礙。
所以,馬克思哲學就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將感性活動作為載體,將市民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作為其主要內容,對資本主義感性活動具有的內在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進行的揭示。馬克思借助揭示這一矛盾為解放無產階級找到了科學道路,為實現(xiàn)人類具有自由自覺特點的本質互動尋求到了階級力量以及對現(xiàn)狀進行改變的科學途徑。馬克思認為:“新唯物主義是以人類社會化或者社會人類作為落腳點。”新唯物主義落腳點并非服務于特定剝削階級,而是解放全人類的思想武器。
立足于“市民社會”生成的唯物史觀幫助馬克思理解了“市民社會”這個關鍵點;立足于唯物史觀,馬克思認清了意識形態(tài)、法律、宗教的價值。此外,馬克思深入理解政治異化與宗教異化的實質,剖析了公認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表現(xiàn)及其根源。他還找到了人類自由存在發(fā)展的革命道路——無產階級道路。
(作者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