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對外宣傳資料的翻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在關聯(lián)理論和順應理論的框架內,結合語用等效觀點探討了對外宣傳資料的翻譯過程,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對外宣傳資料 翻譯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日趨頻繁的對外交流,對外宣傳資料翻譯研究逐漸引起專家學者的注意和興趣,因為對外宣傳資料翻譯的質量直接影響對外宣傳的效果。研究者大多采用理論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fā)點,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較好基礎。當前,除了從語言特點、翻譯策略等微觀層面進行研究外,研究者運用不同理論或方法,如功能翻譯理論、傳播學、接受美學、譯者主體性等,闡釋其在對外宣傳資料翻譯中的運用,但是,筆者注意到這些研究只是外宣翻譯方面的靜態(tài)研究,似乎忽視了外宣翻譯中的動態(tài)性研究,也就是說,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如何在原文認知語境中尋求最佳關聯(lián),體味原文作者所傳達的意圖,在譯文認知語境中做出動態(tài)順應,使譯文讀者易于接受,從而成功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在本文中,我們將以關聯(lián)理論和順應理論作為理論依據(jù),并結合語用等效的觀點,對外宣資料翻譯過程進行探討。
二、語用學理論:本研究的理論依據(jù)
由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關聯(lián)理論核心是探討明示—推理的交際過程,認為成功的交際就是交際雙方能夠以最低程度的推理獲得最佳關聯(lián)。關聯(lián)理論有兩個原則:認知關聯(lián)原則和交際關聯(lián)原則。前者是關于最大關聯(lián)性的,后者是關于最佳關聯(lián)性的,在理解過程中,讀者所追求的就是在文本與自身認知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而非最大關聯(lián)。Verschueren提出的語言順應理論認為言語交際過程是一個不斷選擇和順應的過程。語言具備三個特性,即可變性、協(xié)商性和順應性,具體地說包括語境關系順應、結構客體順應、動態(tài)順應以及順應過程的意識突顯。
關聯(lián)理論為外宣翻譯的譯者理解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并正確處理以達到最佳關聯(lián)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而順應理論對譯者進行譯文語言選擇,傳達原文作者的意圖使譯文讀者易于接受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何自然的“語用等效”觀點認為,語用翻譯是研究語用語言等效和社交語用等效的現(xiàn)象,是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實現(xiàn)的。前者要求譯者在表達原文意圖或語用目的時選用合適的譯文形式,后者要求譯者在研究語言運用時考慮到社會、文化等因素。何自然的語用等效觀點為譯者選擇最佳語言提供了一個參考。
三、對外宣傳資料翻譯:語用探析
結合上述的語用學觀點和對所搜集的外宣資料語料的分析,筆者嘗試性的提出了一個外宣翻譯的理論框架:翻譯既是一個尋找關聯(lián)的明示推理過程,又是一個動態(tài)的順應過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在原外宣文本的基礎上,做出語境假設并體會效果,找到與外宣文本交際意圖相對應的最佳關聯(lián)。然后在最佳關聯(lián)的指導下,譯者根據(jù)其理解對譯文做出相應的語言選擇,使之符合原文的意圖并且讓目標讀者易于接受。在這個過程中,譯者肩負雙重任務,譯者要能夠認知外宣文本的意圖,而且必須了解目標讀者的認知語境,從而在語境假設中衡量兩者是否相稱,以達到語用等效。然后,在譯文具體的語言選擇上,從語用語言等效方面來說,譯者要考慮語言層面的順應以傳達原文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從社交語用等效方面來說,譯者必須考慮到非語言層面的順應,即目標讀者的社會世界、心理世界,認知語境中的社會、文化等因素??傊g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力爭達到語用等效,可以采取增添、刪減、重組等翻譯方法。
1.語言層面。漢語和英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兩種語言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在語言結構、語態(tài)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另外,外宣翻譯譯者也要注意語言背景的差異。例如,我們常見到的標語“創(chuàng)文明城市”,很多城市為了顯示其文明程度而翻譯為“create national civilized city”,但是這樣翻譯對外國人來說是非??尚Φ?,外國人很容易就想到了“野蠻”這個文明的反義詞,其實不妨翻譯為“the national model city”即可。不僅如此,漢語外宣資料里多“美文”,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而英語相對比較簡潔質樸。對于廣大的外宣翻譯人員來說,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
2.非語言層面。非語言層面即目標讀者的社會世界、心理世界等方面,包括認知語境中的歷史文化背景、宗教和目標讀者的審美標準、認知、情感等內容??纯聪旅娴睦樱?/p>
例1:豫劇,河洛大鼓
Yuju Opera (Henan Opera), Heluo Dagu (Dagu is a story in verse, su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a small drum and other instruments)
外國讀者應該對于中國的國粹京劇有所了解,當他們看到豫劇時,會認為和京劇一樣,是地處河南的一種表演形式。而“河洛大鼓”并不是一種樂器,是一種洛陽的表演形式,譯者在括號中增添了關于河洛大鼓的相關信息,使外國讀者理解它是一種表演形式而不是樂器。這是目標讀者認知語境中的一個空缺,譯者意識到這一點從而增加了相應的譯文內容。因此,在處理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翻譯時,增添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例2: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釋源”、“祖庭”之稱。
As the first official temple establishe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White Horse Temple is regarded as the “Origin of Sakyamuni” and the “Court of the Buddha”.
“釋源”和“祖庭”都是佛教用語,說明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古剎,是中國漢地的第一座佛寺,這是中國佛教界歷來所公認的,這里并沒有用翻譯佛教專有名詞時慣用的拼音,而是翻譯為“Origin of Sakyamuni” 和 “Court of the Buddha”,譯者把握了原文所傳達的意圖,又順應了目標讀者的心理,這樣有利于外國讀者的理解。
例3:洛陽牡丹甲天下
Luoyang peony is the best under heaven.
“甲”是中國特有的一個詞,意思是“最好的,第一”。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根據(jù)語境來意譯。漢語中類似的表達如“狀元,榜眼,探花”,他們指的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的前三名,而英語中并沒有與其對照的表達。英語的譯本是 “zhuangyuan, bangyan, tanhua” 再加上 “a first/second/third-place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 examinations”.
例4:花開時節(jié),洛陽城花海人潮,萬人空巷,競睹牡丹倩姿芳容。
In blossom season, people of the whole town turn out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peony.
中國人通常好面子,有一種歷史上泱泱大國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語言選擇上經常使用一些所謂的大詞和虛詞來拔高自己,而英語人傾向于使用簡單直接、無過多修飾、有真情實感和較為具體的語言。所以譯者在翻譯時需要進行刪除或重組。例4中的“花海人潮,萬人空巷”就顯得非??鋸?,而譯文就顯得更簡單明了。譯者不用太多努力推導便找到原文所傳達的最佳關聯(lián),即“人很多,幾乎全城出動”,在譯文選擇中就順應了目標讀者的習慣,使之易于接受。
四、結語
本文在關聯(lián)理論和順應理論的指導下,并結合語用等效觀點,探討了對外宣傳資料的翻譯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該模式對對外宣傳資料的翻譯有強大的解釋力和適用性,為對外宣傳資料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尤其對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的外宣翻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楊平.關聯(lián)—順應模式[J].外國語,2001(6):21-28.
[4]李占喜.翻譯過程的關聯(lián)-順應研究-文化意象舉隅[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5.
【基金項目】2015年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關聯(lián)順應模式下河南省對外宣傳資料翻譯過程研究”(編號:152400410148)。
作者簡介:裴燕萍(1980-),女,河南洛陽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語用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