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暮光之城》這部通俗電影在評論界遭受如潮的惡評,但是卻收獲了巨大的票房,在被“金酸梅獎”青睞的同時,這部影片受到眾多青少年的喜愛,其中大多是女性。本文討論了這一女性文本中的“愛情”和“欲望”,認為在女性文本中,“愛情”和“欲望”的沖突是以“禁欲”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而這種“禁欲”其本質是對男性“欲望”的閹割,因此很難被男性把持的主流評論界所認可。但是,這種文本所彰顯的在“愛情”當中的女性權力,其本質是男權社會的反轉,在女性的欲望中物化男性。這種愛情觀與其說是彰顯女性的權力,不如說進一步強化了兩性的權力沖突。
關鍵詞:情欲 愛情 吸血鬼 電影
《暮光之城》這部通俗電影在評論界遭受如潮的惡評,從第二部開始就連獲“金酸梅獎最差男演員”提名,以及“最差影片”提名,并終于在最后一部《暮光之城·破曉(下)》被評選為“最差影片”。但是,與評論界的諸多非議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這部影片依然收獲了巨大的票房,在被“金酸梅獎”青睞的同時,這部影片受到眾多青少年的喜愛,其中大多是女性。究竟是什么使得主流評論界對于這一電影有著如此巨大的反感,又是什么使得這部電影得以沖破主流媒體的惡評而享有巨大的票房號召力呢?分析這部通俗電影中隱含的欲望或許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不同于主流男性世界認知的女性愛情觀。
一.通向死亡的“欲望”:女性文本對于男性欲望的表述
吸血鬼,人類獵食者,迷人與邪惡的混合體,從1922年茂瑙的《諾斯菲拉圖》開始便是電影史上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欲望則是這類電影共同的主題,從《驚情四百年》中的德拉庫拉到《夜訪吸血鬼》中的萊塞塔特,吸血鬼形象都在血色的貪欲背后暈染著濃濃的性意味,也是將性欲與食欲這兩大欲望充分融合的產(chǎn)物?!赌汗庵恰分?,愛德華對貝拉說:“我是世界上最危險的食肉動物,我全身上下都在引誘你,我的聲音、我的臉孔,甚至我的氣味?!?/p>
盡管這部電影并未直接描寫性欲,但是正如戴錦華所說,欲望在這個故事中,無處不在。本片中,“愛情”與嗜血的“貪欲”形成鮮明對比,對“愛情”的看重和對“欲望”的壓制構成了本片中最大的看點。
二.欲望與禁欲:如何定義愛情
1.欲望與愛情
《暮光之城》最大的噱頭便是吸血鬼與人的愛情,這并不一定獨特,卻像很多流行文化一樣在重復性的出現(xiàn)中回應了當代社會的某個主題:“愛情”與“欲望”的關系。同其他很多通俗電影一樣,本片中,愛情是一種神秘的存在,并不需要一個說得過去的原因。男女主人公一見面便感受到了這宿命般的吸引力,而對于愛德華來說,貝拉的味道便是這吸引力的來源,于是似乎“愛情”與“欲望”成為了一體。
然而,歌頌愛情的偉大必定要有與之相抗衡的阻撓。本片中,與吸血鬼與人的“愛情”對立的并非傳統(tǒng)影片中的家長或者社會規(guī)范,而是“欲望”本身。在“愛情”與“欲望”的沖突之下,愛德華對貝拉的“愛”是通過禁欲的方式表達的,而禁欲又使得獵手與獵物之間的關系發(fā)生倒置,在第一部林中漫步時,愛德華為了逃避愛情而躲避,而貝拉卻步步緊逼,逼迫愛德華承認自己的感情。此時,貝拉成為了關系主動的一方,愛德華變得被動。此時,愛德華的被動不僅不被視作是對愛情的逃避,而是展示出了一種為“愛情”做出的犧牲。
在男性文本中,“欲望”,如果不是“愛情”本身,也一定是“愛情”的助燃劑,而阻礙“愛情”的常常是一些社會和家庭因素,例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家仇,《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的倫常,《特洛伊》當中的國家與戰(zhàn)爭。但是在許多女性文本中,“欲望”則是“愛情”的對立面,男性一定要經(jīng)歷“禁欲”的過程,才能夠獲得愛情,例如韓國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當中的都敏俊就是其中的代表。
戴錦華(2010)認為在女性書寫當中,性常常以受虐的形式出現(xiàn),這是一種“關于禁欲和因禁欲而高揚的情欲”。這種受虐“禁欲”和“情欲”相互催生的過程正是男女主人公“愛情”不斷升級的過程。
“禁欲”和“情欲”的關系是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權力關系。而以“禁欲”為核心的“愛情”與以“情欲”為核心“欲望”兩者相互對立。前者指向生,而后者指向死亡,于是“愛情”與“欲望”又形成了生死的對立。
2.“禁欲”與柔弱的女人
常凌(2009)認為,這種“禁欲”的要求是女性在文化壓抑下導致的自戀傾向,來避免壓抑束縛的形式和手段。這一論斷忽略了在這種“禁欲”的訴求中女性的主體意識:被“禁欲”是的男性,而女性是積極主動的一方,是控制男性情欲的主人。因此,與其將其認為是一種自戀式的性宣泄,不如說,由于在傳統(tǒng)戀愛關系中,女性不滿足于被客體化,從而隱晦的表達在感情中重拾主動權的要求。
或許,“禁欲”的現(xiàn)實意義可能在于,承認“愛情”便要否定“欲望”。對于很多女性來講,“愛情”的存在是以否定“欲望”為前提的。這種否定并不是真實的扼殺,而是一種姿態(tài),那就是為了對方的利益來管理自己的身體。
這個電影的受眾之所以被認為是女性,是因為這個電影盡管肯定了男性在力量、速度等方面身體上的優(yōu)勢,但否定了男性的欲望,而與此同時,一個普通的柔弱女性的“愛情”卻得到了彰顯。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互動中,女性成為了“愛情”的主體而男性被客體化。這是“禁欲”的實質。
當常凌批判女性影迷在影片中的自戀性的投射時,他忽略了對女性自戀的另一種解讀:女性通過承認男性的身體優(yōu)勢來否認男性“欲望”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女性通過承認男性的外在力量達成了對自我內(nèi)在欲望的滿足。通過給予男性身體上的優(yōu)勢,女性以“愛情”的名義獲得了自己欲望的王國。在承認父權制的同時,女性通過否定男性的欲望來實現(xiàn)自己的欲望。因此,這或許就可以解釋為何此片收到諸多女性觀眾的歡迎,卻被主流男性評論家批評了。
3.作為“保護者”的男性
吉爾內(nèi)爾姆斯(2013)指出:這些渲染男性轉變的影片展現(xiàn)的是一種更溫柔的男性,通過讓他們獲得傳統(tǒng)上被視為屬于女性的特質,鞏固和加強了他們在等級制和父權制上被確立的地位。
在本片中,男性的欲望指向死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對于男性欲望的認知。為了抵抗欲望的吞噬,女性用“愛情”替換了男性的“欲望”,男性于是處在“欲望”的主體和“愛情”的客體的雙重位置,與此同時,在女性文本中,作為“愛情”的守護者,他通過否定了自我的“欲望”而獲得了女性的“愛情”。
在女性文本中,閹割男性的“欲望”是女性文本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女性文本中,男性只有否定自我的欲望才能獲得女性的愛情。這可能也是男性評論家對于女性文本不能接受的重要原因。
三.總結:女性文本與女權主義
戴錦華(2010)認為,因為女性身體和性被壓抑、被否定,因此,受虐成為女性自我表達的方式。“愛情”與“欲望”的對立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女性的訴求,但是這種“禁欲”的要求是否能夠通向平等是值得商榷的。犧牲了男性“欲望”的“愛情”使得兩性關系再一次不平等。這時,“愛情”也不再是“愛情”,而成為了女性欲望的投射,成為女性的武器。通過對男性去主體化的方式來去表達女性自身的要求不過是男權世界的反轉,并不能作為女性對于平等權利的真正表達。
參考文獻
[1]常凌.自戀時代:大眾文化中的疾病隱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
[2]戴錦華,高秀芹.無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J].文藝爭鳴,2010,10:38-41.
[3]吉爾內(nèi)爾姆斯.電影研究導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3:164-165
(作者介紹:楊祿蓉,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