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超君
在“先學后教”教改實驗中,我們都鼓勵學生先學、獨立學、合作學,然而,有時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學習后,仍解決不了疑難問題,此刻教師的“后教”就顯得特別重要且必要。筆者認為,教師應把握“后教”的節(jié)點,適時介入,巧妙點撥方法,啟發(fā)思路,引導學生再思考、再創(chuàng)新,取得障礙的突破,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進而突破“后教”的瓶頸,打造高效課堂。
一、觸“境”生情,捕捉偶發(fā)資源,達到情感共振
有些情感特別真摯飽滿的文章,小學生因年齡的限制,難與之形成共鳴。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進而體會到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引發(fā)與作者、文本的共鳴?教師可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通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本的內涵,達到情感共振的效應。例如,教學《桂花雨》一文,學生發(fā)出疑問:“為什么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難道是杭州的桂花不香,家鄉(xiāng)的金桂香?”此時,教師并不急著補充杭州桂花等資料單純說教,而是根據班級學生多是外來務工子女,隨父母離鄉(xiāng)背井到廈門就讀的這一現實狀況,通過喚醒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來實現難點的突破,從而引發(fā)學生和作者的共鳴。
師:孩子們,作者母親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們全家都在杭州,已經離開了他們的家鄉(xiāng),而且再也沒有回到他們的家鄉(xiāng)。而你們隨著爸爸媽媽背井離鄉(xiāng)來到廈門。初來廈門,人生地不熟,到了節(jié)日之際,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孤單。過節(jié)了,爸爸媽媽為了多賺些錢都爭取加班,身邊又沒有認識的朋友,沒人陪我玩,我就更感覺自己孤單可憐了……
生:“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我想會老家的同學,想我老家的親人。
師:當你們獨自坐在家中或者一人走在大街上,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么樣的情景?
生:我會回想起和好朋友一起上山摘野果,下河摸魚蝦的情景。
生:我會想起和爺爺去山上捉野雞的情景,那時候好開心!
師:當想起這些,你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生:我覺得我的朋友、親人肯定也會想我、牽掛我,我也不是孤單一人的!
生:想起家鄉(xiāng),那是多么美好、溫馨的一幕??!真是“月是故鄉(xiāng)圓,人是故鄉(xiāng)親”。
師:現在你們能理解母親的那種心情了嗎?
可見,聯系學生的生活情境,捕捉偶發(fā)資源,觸發(fā)學生原有的生活感受,有助于學生深刻地領悟作者的情感,達到情感共振。
二、反復追問,激發(fā)探究興趣,促進思維訓練
當學生有疑問卻無法釋疑或者只停留在比較粗淺的感悟上時,教師如果直接拋出答案,學生得到了現成的答案卻無法真正弄懂文本的蘊意,更無法經歷一場思維的風暴。此時,教師可以反復追問,由淺入深,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帶領學生層層剝筍,探得深層次的內涵和感悟。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對于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一位教師通過反復追問使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從而解開疑惑。
師:賣火柴的小女孩明明是悲慘地死去,為什么嘴角還帶著幸福的微笑呢?
生:因為這是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她活著比死了還難過。
師:為什么說她可憐?!誰能舉出一個實例?
生:她在大年夜出去賣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氣。她又冷又餓,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
師:沒錯,這些境遇讓小女孩很可憐,還有嗎?
生:我覺得不單單是天氣冷,她的內心更是寒冷。從下面的一句可以看出來——“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有賣掉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個錢,她爸爸又會打她”。我想,此時她是心灰意冷的!“她爸爸會打她的”,說明她在家里得不到關愛,如果她爸爸能給她一點溫暖,她也不會在這么冷的天氣里寧愿在墻角呆著,也不敢回家。
……
師:是啊,對于賣火柴的小女孩來說,自然環(huán)境是寒冷的,社會環(huán)境是冷漠的,家庭環(huán)境是冷淡的。整個世界對于小女孩來說,是多么的冷酷。
在上述教例中,教師沒有輕易滿足于學生對問題的簡單、淺顯的回答,而是運用啟發(fā)性點撥,在恰當的時機繼續(xù)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促使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學生理解得更為全面、更為準確和深刻。長期堅持這樣做,就易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溫故知新,利用知識遷移,破解新的難題
課堂教學要避免直來直往講析與灌輸,“他山之石可攻玉”,要善于拐彎抹角,采取曲徑通幽的辦法,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儲備來學習新的知識,破解新的難題。例如,《唯一的聽眾》一文中“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這一句,是學生學習時遇到的難句,很多學生不理解“深深的潭水”有什么深刻的內涵。這時,教師并沒有直接拋出答案,而是巧妙地帶領學生一起背誦學過的古詩《贈汪倫》,當背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教師讓學生先說說這桃花潭的潭水有什么特點,李白以“桃花潭水”作比想表達的是什么。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引導:“那么,從文中的小作者把老婦人眼神形容為平靜的潭水,你又能讀出哪些信息呢?”經過啟發(fā)引導,學生終于弄清了句子這樣寫法所蘊含的意思:老婦人對“我”的鼓勵和關愛像潭水一樣深厚,她期望“我”不滿足于現狀,繼續(xù)練好琴藝……
顧左而言右,言在此而意在彼,以他山之石來攻玉。這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來學習新的問題,破解新的難題之方法。指導學生運用“舊知”啟導“新知”的方法,就能讓學生在不經意處觸摸到靚麗的風景。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