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費時多,用力勤,收效微,這是大家的共識。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雖然不同的教師對此的認識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語文是學習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一門課程。明確這一點,再看看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各方面做得是否到位?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否偏離了這個軌道?
就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來說,大家說得最多的是工具性,批判最多的也是語文的工具性,如此看來,對語文課程工具性的認識是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還有就是對語文知識的反思,也就是說語文是否是學習知識的,語文知識對語文能力、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究竟有多大作用?語文是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chǔ),是一門工具。葉圣陶先生根據(jù)語文的語言性質(zhì),同時,語言是工具,總結(jié)出語文具有工具性的特點。從語文的本質(zhì)來說,這個說法并沒有錯。但后來批判工具論的教師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理解葉圣陶先生的這個論斷,武斷的認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質(zhì)導致了語文課程效率的低下。其實,如果我們深入的研究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會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并不是根據(jù)工具說提出的。而是受到凱洛夫教育思想,受到蘇聯(lián)教育思想影響的結(jié)果,是沒有對語言的特點做出科學的認識,結(jié)果在實踐上就出現(xiàn)了那種僵死的教學模式,出現(xiàn)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導致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應該說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反思始于人文論的提出。人文論的大旗是由韓軍老師豎起,他扛著這枚大旗一路走來,可以說風光無限。韓軍在他的《限制科學主義張揚人文精神——關(guān)于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思考》一文中,開宗明義的提出,語言不是科學,語言是人文性的東西,反對將語文教學當做一門科學課程來教學,他認為,“語文教學實際就是語言教學,而語言本身不僅僅是一種工具,還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種外在于人的客體,而是主體;不僅是“器”“用”,還是“道”“體”。它滿含主體情感,充滿人生體驗。因而人文精神是語言的基本屬性?!睉撜f韓軍的這種認識是從現(xiàn)代語言學對語言的認識出發(fā),對語言的特性做出了自己的解讀,根據(jù)他對語言特性的認識,又針對性的提出了語文教學不要將語言當作一門科學來教學,而應該當作一種精神,一種認識,一種情感,一種態(tài)度。這種認識在某種程度上符合語言的特性和規(guī)律,也符合語文教學的實際。人文論就如一扇窗口,他為語文教學打開了廣闊的視野,人文論提出以后,人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提上了議事日程,一時各種語文主張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推上臺面。
我們且不說人文精神是否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和根本,但人文論提出以后給語文教學帶來新氣象,也使得語文教學走入一條死胡同。許多老師打著人文論的旗號,認為語文教學就是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卻不知道人文精神不能離開其語言性,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在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之中,離開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人文精神也就失去了根本。人文性是語言的人文性,沒有了語言性,也就沒有了人文性。因此,語文教學首先是對語言的品味,是對語言的體驗感悟和認識,學習和使用語言這應該是語文課程的核心和根本,離開這個根本,語文教學就會劍走偏鋒。
那么語文教學怎么才能學習語言,學生如何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呢?這就不能不從語言本身的特點說起。語言是思維的產(chǎn)物,語言是人們認識事物,反映事物的結(jié)果,離開了思維,語言的學習也就失去了依托。葉圣陶先生對此有十分清晰的認識。他說,語文說到底還是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客觀事物反映到人的頭腦中,形成認識,認識的結(jié)果通過語言反映出來,形成作品。語文教學就是要將這些文字作品還原到生活中,并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體會作家的思想情感,從而使他們領(lǐng)悟使用語言文字傳情達意的方法。因此,語言文字的學習和品味,離不開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一個字,一個詞語,一段說明或者描寫文字,不僅僅是符號系統(tǒng),更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認識的反映。許多時候,我們的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僅僅考慮的是如何讓讓學生識記這個字記住這個詞語,卻沒有透過字詞的外形,沒有考慮從詞語的組合規(guī)律,組合特點上來理解和認識,沒有體會這里面所包含的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特有的認識事物的方式。我們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這種載體的作用就在字的結(jié)構(gòu)之中蘊含著。因此,字詞的教學,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字詞外形結(jié)構(gòu)的識記上,而是透過字詞的結(jié)構(gòu),對蘊含在字詞中的思維的領(lǐng)悟和體驗。我們學生在作文中錯別字特別多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們沒有識記下這個字詞,而是他們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個字詞,因此,他們使用起來也就一片混沌。再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講一大堆的寫作方法,寫作特點之類的內(nèi)容,雖然我們將文本分析講解的很透徹,但是,我們唯獨沒有讓學生進入到文本的內(nèi)核,沒有讓學生觸摸到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更沒有觸摸到作家寫作時所面臨的生活,以及生活在他的內(nèi)心所引起的思想認識。因此,學生看起來理解了文本,教師講解的他們看起來也是接受了,但是,這種理解和接收只是表象的,是浮在上面的。因為在文本中反映的生活不是單純的生活現(xiàn)實,而是經(jīng)過作者的思想改造,是心靈化了的產(chǎn)物。學生沉潛不到文本的深處,沉潛不到作者的生活中,感悟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那么我們的閱讀教學不會起到真正的作用。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離開了生活的語文必定是死的語文教學,離開了生活的語言必定是死的語言。
(趙錦秀 甘肅省山丹縣陳戶中心校 7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