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權(quán)
這么些年來,我試著寫了不少小小說,作品被一些選刊、選本選了一些。事實上不少篇什連我自己都記不起篇名了,還能讓讀者記住嗎?!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能畢盡半生歷練,寫好一兩篇小小說嗎?能寫出讓讀者僅記住十年的一篇小小說嗎?如是,即使我是那顆用射電望遠鏡才能看見的無光的小星,也會橫空流閃于一瞬的!
不要否認小小說的“小”,小不但是小小說的形體特征,亦是文體自身創(chuàng)作區(qū)別于長、中、短篇小說最為基本的特征。不必從美學意義上否認這個“小”字,無“小”不為小小說。小小說的存在意義,蓋因了這“小”。
小小說從文本內(nèi)核意義上講不是小聰明、小幽默、小故事、小笑話、小構(gòu)制。不要說“小”就真信,真“小”就死了!素材可以小,背景則可大;“開口”可以小,文勢營造可能大;事件可以小,意蘊張力可能大。一幅《深山有古剎》,滿紙高山古木,一角小徑走著個挑水的和尚,畫面上并無廟宇,人們確信“深山有古剎”,小中求大,題旨的露與“藏”,畫同此理!
不要動不動就是“惜墨如金”,嚇你的!不要過分強調(diào)小小說的語言特征,多讀一些國外的小小說名篇,你會發(fā)現(xiàn)小小說對語言并不是很苛刻的,完全可以寫得輕松些、閑適些、大氣些,好讀好看,不要讓讀者太累腦子。語言是體現(xiàn)作家個人創(chuàng)作風格的,同故事結(jié)構(gòu)是兩碼事。過分強調(diào)小小說的語言特征容易限制小小說的風格發(fā)展,造成誤導。中國小小說作家的作品語言有的呈現(xiàn)干涸狀態(tài),缺少“潤”度,動不動就是“惜墨如金”,哪有那么苛刻?還沒動筆,先就有許多顧忌,很難說寫出來的東西還有多少靈性。
可以信歐·亨利,可以結(jié)尾來一招,可以有這招那招,但成招則入定式,走入死胡同。人家武林中人說了,無招勝有招,有招終有破解之法,不過如此!死學人家老歐,還沒動筆,先想結(jié)尾如何來他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不一定是聰明之舉。真這樣弄下去,作品就沒有自己的靈魂了。
加大小小說的信息量不是由小小說的故事事件的大與小決定的,而是小小說作家最大量的思想才情融于作品意境的結(jié)果。努力投入生活,增強閱歷,比一味地苦苦寫作更顯重要。而一旦動筆,努力經(jīng)營作品的原生態(tài),將作品底蘊埋藏得越深,則作品擴張能量(信息量)越大。讀者有理由向小小說呼喚精品,但于作家精品可望而不可得,偶有佳作就不錯了,浮躁是有害的。
責任編輯 寧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