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導入】
《傷仲永》一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天生聰穎卻被耽誤的事例來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文中所使用的“一半敘事,一半議論”的寫作技法,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一事一議”。所謂“一事一議”,就是指對生活和學習中所遇到的某件事情、某種現(xiàn)象或某一文字材料有所感觸,并能抓住其中令自己感受最強烈的某一點來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文章。這里的“事”具有廣泛性 ,它可以是一個故事、一種說法、一種現(xiàn)象、一篇文章,甚至是某一人物的一句話、一個舉動或某件事情中的某個細節(jié);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種現(xiàn)象;還可以是用文字記載的某段材料等。這類文章的主要寫作特點是“就事論理,理從事來”。因事而生發(fā)議論,是為了讓讀者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先對事情作必要的概括介紹,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再提出自己的某種看法及觀點。
《傷仲永》一文就是這樣,文章先在前半部分進行敘事,敘述方仲永幼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矣”。文中敘事概括簡明,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的變化過程;后半部分為議論部分,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寫作“一事一議”的文章應(yīng)當注意些什么呢?這里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供同學們借鑒:
一、一事一議,一題一議,一材料一議……總之,不管怎么寫,都要在“一”字上下功夫,這樣才會給人留下深厚有力的感覺。
二、在敘述事件的基礎(chǔ)上,要把這件事中所蘊含的道理揭示出來,做到就事論理,而所揭示的這個“理”,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傷仲永》的后半部分明顯就是作者的議論,作者就事說理,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生發(fā)出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jié)果將更不堪設(shè)想的感慨。議論部分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guān)系,令人深感“受之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用語要準確、恰當、精練,同時也要生動活潑。“議”要嚴密,不能以敘代議,或者脫離“事”而議。
【即學即練】
任選一題,進行“一事一議”小短文的寫作。(不少于300字,答題紙自備)
1.南昌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眼科主任游志鵬說,孩子們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眼睛得不到休息,睫狀體長期處于痙攣狀態(tài),對眼球發(fā)育會產(chǎn)生影響;經(jīng)常盯著電子屏幕,長時間不眨眼,孩子容易患上干眼癥。但是,還是有大部分中學生把手機當成能收發(fā)信息、能玩游戲、能上網(wǎng),還可以聽歌曲、收發(fā)圖片的“迷你”電腦,由此帶來的一些弊端主要包括:很多同學都對短信息上癮,把各式各樣的短信發(fā)來發(fā)去,甚至在課堂上交頭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的消息;有些同學還把手機帶進考場,利用手機短消息來作弊;部分控制力不強的中小學生甚至沉迷于手機黃色信息。
2.班會上,班主任指出,前段時間,班上有的同學不太注意自己的行為,有的帶來香煙,不但自己抽,還給別的同學抽;有的把吃剩的饅頭當武器,在食堂里打鬧;有的同學故意捉弄別人,從中取樂……班主任的話還未說完,同學們就議論紛紛,有的同學認為這都是些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有的同學則認為這些事情雖小,但理應(yīng)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