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峰
“工匠精神”的話題在2016年的兩會上被炒得沸沸揚揚,其火熱的原因在于李克強總理的工作報告中不但提到了工匠精神,并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為一個新詞、新概念受到廣泛關注和熱議。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肮そ尘瘛痹谡ぷ鲌蟾嬷械某霈F,讓人耳目一新,并有媒體將其列入“十大新詞”予以解讀。古語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chuàng)造出新成果。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各人的理解不同,對其的解釋也不同,但是最核心的依然是精雕細刻的精神,創(chuàng)新進取的精神,“智慧+苦干”的精神。
當然,工匠精神也是一種對自己所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一種執(zhí)著追求完美的精神。在中國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不乏榫卯、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飽含工匠精神的產品。在德國、瑞士等制造業(yè)發(fā)達的國家,工匠精神是制造業(yè)的靈魂。一輛奔馳轎車、一把瑞士軍刀,無論價值多少都會被匠人們精雕細琢,不會容忍出現質量瑕疵。
說來說去,工匠精神就是把事做好做正確了、做極致了、做完美了,尤其是把細節(jié)的東西做好了,把細節(jié)做好的過程。
或許我們一提到工匠精神,有人理解為簡單的就是那些木匠、銅匠、鐵匠、石匠、篾匠等,其實并不是那么簡單,工匠精神是從這些人身上走出來的一種精神。而且各類手工匠人用他們精湛的技藝為傳統(tǒng)生活景圖定下底色,隨著農耕時代結束,社會進入后工業(yè)時代,一些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老手藝、老工匠逐漸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
如今,我們缺少的正是這種工匠精神,有些人不管做什么,總要做個轟轟烈烈,或者說要干大事,小事干不好、也不愿意干,因此眼高手低,并沒有把事情做到極致,工匠精神也無從體現。
有人說,中國人不缺勤勞不缺少智慧,缺的是誠信、責任、技術、創(chuàng)新意識、危機意識和體制,這話有些過。其實,我們缺少的是把細節(jié)做好的一種精神,把細節(jié)做完美的精神。
俗話說得好:萬丈高樓平地起。無論是“中國制造”,還是“中國智造”,或者說是支撐制造強國,都離不開每一個細節(jié),也離不開每一個工匠。而且更要培育更多的工匠,通過職業(yè)教育、社會教育、實踐教育,讓更多的人都成為工匠,成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力量。
當然,那些工匠們就是把細節(jié)做好了,做極致了,才能熟能生巧,才能讓工匠精神體現出來。細節(jié)決定成敗,細節(jié)更能決定有沒有耐心、有沒有精神。如今,我們需要工匠精神,就是需要把細節(jié)做好了的實踐。
因此,工匠精神就是要把細節(jié)做好的過程。細節(jié)做好了,無論你做什么,都是一把好手,也才能成為真正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