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時期,西康省主席劉文輝提出的“三化政策”之三個目標和六個執(zhí)行,盡管其出發(fā)點和實施策略及手段并非以尊重民族意愿為前提,但認同“彝人也可懷德”、“同化彝人也可為我助援”等理念,實屬當時歷史條件下寧屬地區(qū)民族政策的一大進步。至少它在寧屬地區(qū)醞釀和實踐過程中,曾引領政府在動用武力剿殺彝人的程度上有所減輕。單就進剿西康彝人的四次軍事行動而言,已經(jīng)出現(xiàn)與以往進村殺光、燒光和搶光有所區(qū)別——采用釋放、贖銀和坐質(zhì)讀書等緩兵之計,允許保住彝人性命的事件發(fā)生;陸續(xù)將“質(zhì)彝所”轉(zhuǎn)制為酷似現(xiàn)代教育的學校模式,即在四周建高墻和設衛(wèi)兵的校園內(nèi),迫使坐質(zhì)的黑彝上層子弟和部分西昌、冕寧自愿入學的白彝子弟共同學習漢族禮儀和文化。在推進彝人被動開化的同時,逐漸為他們中的許多人打下堅實的國文基礎,使其成為新中國建立后彝族社會的文化精英和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
[關鍵詞]民國時期;三化政策;影響探究
中圖分類號:C9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91(2016)02-0044-06
1932年8月,劉文輝與劉湘發(fā)生“二劉大戰(zhàn)”后,于1933年10月24日敗退四川雅安。他在東進無望的情況下,只好棲身康、寧兩屬①,苦心經(jīng)營。1935年,他出任西康建省委員會委員長后,隨即制訂經(jīng)營西康大計,尤其針對寧屬邊地情形提出的“三化政策”充分體現(xiàn)了他“以文治寧”的政治理想和實際策略。然而,關于“三化政策”產(chǎn)生的原因、過程,以及“三化政策”的具體內(nèi)容和執(zhí)行情況等,除民國時期劉文輝的“彝務”干將彝族土司嶺光電和白彝李仕安二人,分別于1942-1944年間在寧屬屯墾委員會主辦的《新康報》上發(fā)表《三化政策闡述》②、《三化政策漫談》③、《再談三化政策》④和《教育與三化政策》⑤外,迄今為止,尚無學者涉獵。本文在已有文獻梳理基礎上,結(jié)合對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訪談信息,呈現(xiàn)“三化政策”產(chǎn)生背景、具體內(nèi)容及對涼山教育影響的目的,旨在由此認識和理解民國早期,政府對涼山彝人一直推行軍事圍剿,基本無民族政策可言的實際,從而返觀民國晚期,劉文輝治理寧屬時對涼山彝人的民族政策,特別是有些培養(yǎng)民族人才和民族干部方面的經(jīng)驗,依然存有今日民族工作吸收的養(yǎng)分。
一、“三化政策”產(chǎn)生背景梳理
“三化政策”提出前,劉文輝“治理彝務”的理念依舊遵循1937年7月1日起施行的《寧屬整個治彝方案及實施步驟》之“鏟除彝人永絕禍患,同化彝人為我助援”,“然其實行步驟,必先威服而后德化”行事。始終認為“彝人畏威不懷德”,“治理彝務”的手段沿襲傳統(tǒng)“武力圍剿之征服”⑥,且多次調(diào)動軍事武裝進剿彝族村民。然而,當他經(jīng)歷兩次順利進剿四川彝人和四次進剿西康彝人受挫后,逐漸反思其間得失,認為對待彝人“威已不能用,而必行德”,將“彝務”工作轉(zhuǎn)“剿”為“撫”,并受廣西李宗仁“三自政策”⑦影響⑧,于1941年提出“三化政策”構(gòu)想,并逐漸加以實踐和完善。以下系當年劉文輝兩次順利和四次進剿彝人受挫的具體經(jīng)過。
(一)兩次順利進剿四川彝人
金沙江和岷江匯流的宜賓是長江起點上的重鎮(zhèn)。這里不僅物產(chǎn)豐富,還是云貴入川物資的集散中心,且雷馬屏峨⑨的行政區(qū)劃民國時期屬四川省下南道敘州府雷波廳,歸屬宜賓管轄,當時正屬劉文輝軍事勢力范圍。大概1926年,劉尚在宜賓擔任四川陸軍第九師師長期間,時逢今涼山雷波縣小溝地區(qū)⑩彝人造反,致使雷波縣城社會治安動蕩不已。這些造反的小溝彝人均系黑彝男性與下等級彝女或外族女奴所生子女,屬涼山彝族中的特殊群體,被彝人稱為“倮別”B11(偽劣黑彝),被漢人稱為“黃骨頭”(既不黑也不白的彝人)。民國時期,“倮別”的居住人口大致200戶左右。
彝族奴隸社會時期,社會慣制要求:黑彝男性跨等級所生子女一般雖不被剝奪生命權(quán),但往往須被開除家支或被驅(qū)除出屬地;黑彝女性跨等級所生子女則通常與其生母一同被剝奪生命權(quán),因此不會產(chǎn)生后代。在雷波境內(nèi),不同時期各黑彝家支內(nèi)部發(fā)生的男性成員與下等級女性所生子女,被開除家支后逐漸遷移至黃茅埂以東龍頭山下的西蘇角河與金沙江交匯上方西側(cè)附近一個叫小溝的無人區(qū)聚居,至民國時已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人口規(guī)模的村落。這些“黃骨頭”的“倮別”彝人既被黑彝鄙視,不把他們認同為家支成員,又被漢人歧視,欺負他們勢單力薄。所以,長期生活在夾縫中不受人尊重的他們,經(jīng)常騷擾黑彝和漢族地區(qū),使其生活不得安寧。劉尚為了穩(wěn)定雷波社會治安,派出支隊長冷寅東B12帶領一個營前去剿辦。當時,彝族土司楊先烈(彝名:阿卓格足阿哈,楊代蒂之父)尚健在。因小溝黃彝經(jīng)常造反,土司對其無力懲治。所以,時逢官府需要派人進剿,楊土司也自然協(xié)助剿辦,并主要負責官軍與黃彝之間的戰(zhàn)事調(diào)解。楊土司派出一個排的彝兵隨行擔任彝漢雙語翻譯。抵達目的地后,彝兵翻譯對黃彝們說:“你們看,官府一下派來幾百士兵圍剿你們,若不放棄對抗,你們定會戰(zhàn)敗,最好選擇拿出銀子賠償投誠,恐怕?lián)p失相對減輕!”民國時期,官府通常要求被剿彝人拿出銀子和鴉片等,賠償官府發(fā)兵的交通、食宿等一切費用開支外,還要求戰(zhàn)敗彝人上繳銀兩或鴉片等財物投獻誠心,以示歸附和歸順。于是,小溝黃彝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無可奈何地上繳了近4000兩銀子(戶均20兩)投誠。冷支隊長在楊土司的協(xié)助調(diào)停下,不費一兵一卒收獲銀子“和平”而歸。雷波由此治安穩(wěn)定。此次剿辦事件,史稱“剿小溝”,也屬劉尚首次進剿彝人獲得好處。
劉文輝在擔任川康邊防總指揮期間,曾對開發(fā)雷馬屏峨很感興趣。1928年他成立“雷馬屏峨屯殖司令部”機構(gòu),由其侄子劉元璋擔任司令官駐雷波,具體負責修建從犍為縣清溪到沐川再翻越五指山的馬路,以及從雷波縣開始設立電桿。但是,這樣的舉動引起許多彝人的不滿。彝人認為這是官府(漢人)在侵襲自己的土地和木材。特別以雷波拉咪地區(qū)B13吳奇夫一惹B14為首的黑彝更是極力搗亂和破壞。他們不僅時常集結(jié)團伙損毀已安裝完好的電桿,還于1930年闖入雷波縣城附近四處搶掠販賣漢人,以此作為對官府(漢人)的報復。得奏消息后,劉派駐扎在樂山犍為的王麟生B15團長發(fā)兵進剿拉咪。拉咪彝人戰(zhàn)敗后,與小溝戰(zhàn)后只收取投誠彝人的銀子了事不同,王團長不僅收取賠償和投誠的銀子,還對彝人村寨實行與漢區(qū)一樣的行政治理辦法,將村民進行保甲制新章法管理,并以戶為單位懸掛門牌號。因當年雷波一帶,尤其是沿途的黃瑯等地社會治安動蕩不安,所以當王麟生部隊勝利凱旋離開雷波時,彝人李仕安也正好被郭淡如老師帶上,隨撤離的軍隊離開雷波抵達犍為安全地帶,再前往成都求學。十年后的1940年7月,李仕安與毛筠如、張云波等組成“四川省政府邊區(qū)施教團”,從成都到雷波拉咪考察時,李還親眼見到當?shù)卦S多彝人的家門上依然懸掛著當年王麟生團長所頒排的門牌號碼。這次剿辦拉咪彝人,平息了雷波“彝匪”,穩(wěn)定了社會治安,史稱“剿拉咪”,成為劉進剿彝人獲得好處的第二次經(jīng)歷。
(二)四次進剿西康彝人受挫
1933年劉文輝退守雅安經(jīng)營治安混亂、政治不穩(wěn)、藏彝回漢蒙滿多個民族雜居、經(jīng)濟貧窮、文化落后的西康地區(qū),尤其治理寧屬地區(qū)的彝務已不如之前那么順利。因此,為了籠絡和利用地方勢力鄧秀廷,他不得已將鄧部納入24軍編制,并設靖邊司令部,委鄧為中將司令官。1938年9月15日,還在富林召開的執(zhí)政會議上宣布:“此后夷患,全權(quán)責成鄧司令剿辦,不使稍感掣肘?!编嚨脛⑷蚊凸膭詈?,對進剿彝人更加喪心病狂和義無反顧。
但隨著蔣介石勢力南下入川,劉文輝與蔣介石均視西昌為軍事要地。1939年初,蔣在西昌設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昌行轅”(簡稱“行轅”),任命張篤倫為主任。是年5月,劉也不甘示弱,為使大權(quán)不致旁落,他針鋒相對地到西昌設立“西康省寧屬屯墾委員會”(簡稱“屯委會”),并自任主任職務。劉、蔣二位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明爭暗斗拉開序幕后,導致寧屬地區(qū)彝漢關系緊張程度更加升級。當時,西昌、冕寧、越西、雷波等彝漢雜居縣城的周邊交通要道常有少數(shù)彝漢歹徒結(jié)伙搶劫對方民族村寨,以泄民族仇恨。1940年春,劉下令鄧秀廷攻打會理西會道上素行搶劫的“蔡三老虎”(彝名:阿俄長發(fā)),聲稱這是解決抗戰(zhàn)后方社會治安問題。然而,行轅主任張篤倫則要求鄧秀廷應該事先完成修建樂(山)西(昌)公路,說這是抗戰(zhàn)大事。最終,鄧秀廷執(zhí)行了張篤倫的命令而使劉大為不滿。事后,劉以軍長和省主席名義下令要求靖邊部為主力,向會理岔河蔡家住地發(fā)動軍事進攻。經(jīng)靖邊部與蔡部彝兵雙方交戰(zhàn)后,戰(zhàn)果并未隨劉所愿——尚未致使彝人損兵折將、寨毀人亡地上繳賠償和投誠的白銀。劉首次嘗到了西康寧屬彝人并不象四川雷波彝人那般“畏威”好剿辦。
1943年冬,西昌近郊的邛海附近之缸窯、馬道一帶接連發(fā)生“彝匪”搶劫事件,甚至連位于新村的蔣介石“特宅”B16也鬧起了“匪患”。經(jīng)靖邊部和行轅“調(diào)查”,這些案件均系布拖、普格的菜子山(彝名:阿額子憨)和恥不勒巫一帶彝人所為。因這些地方當時屬于尚未建立民國行政機構(gòu)的“野彝”B17區(qū),所以彝人前往西昌騷擾黃連關一帶的情況由來已久。1944年11月20日,劉在冕寧瀘沽鎮(zhèn)主持召開“寧屬政務工作檢討會”,以“不服政令,普種鴉片,素行搶劫,擾亂后防”的罪名強加到布拖和普雄彝族人頭上,通過進剿布拖和普雄計劃,由西康省政府和西昌行轅聯(lián)合行文呈請蔣介石批準成立“西康省寧屬剿彝總指揮部”。此時,盡管鄧秀廷已經(jīng)病故,但劉依然決定對菜子山用兵。1944年12月9日,他與屬下李萬華、劉元瑄和孫子汶等會商后,采取以改編和點驗靖邊部為名,調(diào)該部進剿主力的彝漢部隊到西昌集中,聽他講話后向菜子山進發(fā)。戰(zhàn)后,雖官兵為勝,并要求早已歸順了屯墾委員會的吉拉家支等彝人再次表示“投誠”。彝人見大兵壓境不得不服從,接受“負擔軍糧兵役、修筑道路、維護交通、編聯(lián)保甲、上糧納稅、修建區(qū)署辦事處、開辦學校、解決積年糾紛、頭人到西昌晉見當局”等十項投誠條件。但因菜子山一帶彝族極度貧窮,300戶人家的村子里只有3-5座土墻房,其他均為竹笆房,對答應了的“投誠”條件,一時難以兌現(xiàn)。于是,上萬的“彝務”部隊,從一開始殺牛、羊只吃肉,到后來時間一長連扔了已發(fā)臭的牛、羊內(nèi)臟也拾來食用。于是,東西既已擄光,人又投了誠,部隊只好散伙,留下靖邊部4個正規(guī)連駐守大興場,4個連進駐拖木溝催收“尾欠”,其余部隊班師回西昌開個“慶功會”,就此結(jié)束所謂“剿辦布拖”的戰(zhàn)役。劉二次嘗到了在西康寧屬彝人身上撈不到上繳賠償和投誠白銀的滋味。[1](P.164-174)
民國時期,官府慫恿漢人擾亂普雄彝人后,普雄彝人發(fā)起不間斷復仇,不斷在交通大道上搶劫行旅,四處打家劫舍。他們掘漢人祖墓取其枯骨后叫漢人贖??;白天與漢人講親家,夜晚則搶掠漢人為奴。1945年2月初,官府在“西康省寧屬剿彝總指揮部”部署下,準備剿平布拖,并一鼓作氣蕩平普雄,使寧屬地區(qū)南北兩個彝人中心地帶因民族關系緊張而引發(fā)的社會治安得到解決,更重要的是想使全部彝人“畏威懷德”,并將其納入民國政府管轄范圍。當時普雄地區(qū)居住著果基、阿侯、勿雷三支黑彝勢力,經(jīng)三支頭人商定準備不抵抗官軍。官兵抵達時,村民已被有序安排另尋藏身之地而跑得精光。進剿部隊猶如入無人之境,雖大搖大擺占領了上、中、下普雄的主要村落,但實力雄厚的“彝匪”卻最終保全了戰(zhàn)斗力,沒有遭到絲毫摧毀。三個黑彝家支一方面派代表前來與官軍接洽投誠,表示愿意接受政令,但另一方面又繼續(xù)將婦孺和牲畜等完全疏散。依照5月4日雙方軍事談判結(jié)果,彝人接受了賠軍費、交煙款、設區(qū)署、辦學校等投誠條件??僧斔麄兩辖涣送墩\費和煙款,并供應了軍糧后,并未免于被燒擄時,各支彝人對官軍發(fā)起猛烈反攻。5月6日,進剿部隊被全部驅(qū)逐出普雄。[1](P.175-191)
1946年春,官府再度進剿普雄,并增派3架飛機助剿。普雄彝人深知去年應對圍剿被迫反攻惹下的大禍,以及去年“軍費”尾數(shù)尚未交清,加上今年再次投誠需要賠償?shù)臄?shù)額一定是他們負擔不起的。因此,三家黑彝頭人再次商定:首先把牛羊和婦孺先行疏散,然后推舉阿侯魯木子、果基摩達、果基木古三人擔任“剿漢”總司令、副總司令和參謀長,同時率領各支彝人在普雄外圍阻截官軍。12月16日,官軍在飛機投彈掩護下瘋狂進攻普雄各個空無人煙的村落。最后,家支頭人們?yōu)榱吮4鎸嵙Σ⒆屢呀?jīng)轉(zhuǎn)移的親人和財產(chǎn)得到安全保障,答應出面與官軍談和。未曾料,官軍竟然采取了以彝欺彝的不義手段,利用已在官府供事的孫子汶、羅大英、潘學源和李仕安等誘騙阿侯魯木子、果基摩達、果基木古、阿侯哈根等頭人前來總指揮部“談和”時將其扣押,并令各支頭人選派各自的兒子到西昌“坐質(zhì)讀書”,以換取“坐質(zhì)關押”。至此,鬧了幾年對普雄彝族“剿匪”的軍事行動,并未撈到什么預期財物,終以卑鄙騙局草草結(jié)束。[1](P.192-204)劉再次嘗到了在西康寧屬彝人身上撈不到好處的滋味。[1](P.164-174)
二、“三化政策”制定的具體內(nèi)容
“三化政策”在寧屬彝族地區(qū)的實踐運用,具體包含“三化”目標及“六不”執(zhí)行。
首先,“三化”,指“德化、同化、進化”。其中,“德化”指轉(zhuǎn)變長久以來“彝人畏威不懷德”的陳舊觀念,充分認識到當時的彝人之所以時常對漢人采取殺人越貨,均緣自歷代治彝者以殺戮對待彝人,未見其他治彝方略,因而致使彝人也都以殺戮對待漢人。而開啟以禮讓為俗的美德來感召彝人,可使其認識到殺人越貨不是一種美德,尋仇報復是一種違法,引導他們立悔前非和訴諸法庭,由此改善彝漢民族關系,解決寧屬“彝務”問題,以求一勞永逸?!巴敝冈凇暗禄钡幕A上,以漢人為標準改變彝人的語言文字、生活習慣等,既無所謂彝漢之分,則再有糾紛亦易于解決?!斑M化”指彝漢既然已經(jīng)一切相同,融合成為中華民族新的一員,為避免彝族社會發(fā)展拖延整個中華民國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因此需要政府出面為其制定系列適應社會變遷發(fā)展的進步方針,使彝族人民的發(fā)展與漢族人民的發(fā)展同步。
其次,“六不”,指“不收投誠費,不收見面禮,不輕用武器,不準打冤家,彝漢平等,黑白平等”。其中,“不收投誠費、不收見面禮和不輕用武器”主要針對歷代統(tǒng)治者對彝人治理的手段和方法。至少在“三化政策”提出前,官府一直以武力征剿,使其就范,迫其坐質(zhì)換班。哪怕彝人已經(jīng)同意投誠改為漢人和歸順民國政府,也必須向前來村落宣撫的官員和官軍繳納規(guī)定數(shù)額的投誠費和見面禮,才能獲得投誠證和被清理戶數(shù)家庭人口及填制門牌懸掛門首,以便政府稽查。因此,“三化政策”特別強調(diào)在治理“彝務”的工作中,要履行對黑彝推崇“德化”“不收投誠費、不收見面禮和不輕用武器”三項規(guī)定,以此改善政府以及漢人與彝人的關系?!安粶蚀蛟┘摇敝敢腿松鐣?nèi)部各家支之間不再允許因各種理由進行武裝械斗,倡導改善彝族社會橫向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彝漢平等”是針對歷代治彝者執(zhí)行“先威服而后德化”的方法,通常選擇黑彝中兇殘者、勢強者和素行抗命者,采取寬猛相濟和略法言情等以彝治彝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昂诎灼降取笔轻槍σ妥迳鐣?nèi)部存在的人群血緣等級分層,即人們分屬于統(tǒng)治階層的土司、黑彝和被統(tǒng)治階層的白彝、嘎加、呷西,倡導彝族社會消除內(nèi)部基于血緣的縱向等級分化。
在劉文輝看來,“三化政策”并不僅僅適用于寧屬地區(qū)的彝人而已。為此,他專門強調(diào)該政策“為經(jīng)邊之百年大計。行之甲地亦通,行之乙地亦通” [1](P.294)。所以,在他執(zhí)政時期的雅、康、寧三屬地區(qū)多少都有“三化政策”實踐,關于教育方面的示范更是可見一斑。
三、“三化政策”對民族教育的影響分析
事實上,劉文輝1939年出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并醞釀“三化政策”期間,始以“德化”辦學方式,實踐邊民軍政治理策略。例如,1940年后,他對轄區(qū)行政人員的縣長、鄉(xiāng)長和保長均分別舉辦“縣長訓練班”、“鄉(xiāng)長訓練班”、“保長訓練班”,對軍隊人員的校官、尉官,開設“校官訓練班”和“尉官訓練班”,以期推進國家政府理念。當時,在漢源縣開辦的“保長訓練班”中,彝族土司嶺光電和白彝王濟民等彝族精英人物就曾接受訓練。劉也由此近距離接觸和了解到彝族情況,并在西昌屯墾委員會設立“邊民訓練所”,任命彝族心腹嶺光電土司擔任教育長。1941年起,再任另一白彝心腹李仕安接任教育長職務。
劉文輝對寧屬的治理,主要確定以現(xiàn)代教育推進彝族事務,具體采用德化、同化、進化的“三化政策”為教育理念。1944年底,他親從雅安偕胡恭先、李靜軒、侯希吾、劉元瑄、伍柳村等省府軍政要員南下西昌,并于次年在寧屬屯墾委員會之下建立邊民教育委員會。雖當時該委員會15位成員中沒有彝人參與,但其中大多數(shù)人均來自熟悉彝情的漢族人士,且委員會成立之初首當其沖的任務就是充分征求嶺光電、李仕安、王濟民等彝族上層人士的意見后,再參照中央制定的法令規(guī)章,酌情制定適宜彝族地區(qū)教育法規(guī)27種,其中一級法規(guī)10種,社會教育法規(guī)6種,邊民小學法規(guī)11種,涵蓋彝族社會、風俗、文化、工礦、農(nóng)牧等各種事項。之后,1945年在寧屬境內(nèi)相繼開辦邊民實驗學校、邊民小學和省立第二邊疆師范校等教育機構(gòu),加速彝人的國家認同步伐;開設邊民生活指導處、邊民實習農(nóng)場和邊民實習工廠,推進彝人技能提升的社會教育進程。
1945年是劉文輝在寧屬通過教育途徑實踐“三化政策”突飛猛進的一年,三所現(xiàn)代教育學校和三個社會教育場所陸續(xù)開始示范。首先,邊民實驗學校在西昌城區(qū)創(chuàng)辦,劉文輝親任校長(后由其侄子劉元瑄擔任)。因辦學目的在于化彝,除招收個別藏族學生外,全招附近各黑彝和獨立白彝的子弟為學生。學校實行全公費、全封閉式教學,對學生年齡和漢語程度要求不高。緊接著,又在邊民實驗學校的校舍和教員基礎上增開省立第二邊疆師范校,劉元瑄親任校長。該校次年9月招生,10月行課。教學課程設置除普通一般師范課程外,有適宜彝區(qū)實際需要的彝語文、邊地知識、簡易醫(yī)藥知識和作物學、畜牧學、造林學、園藝學、工藝制造、窯業(yè)概況、編織概要、土木概要、農(nóng)產(chǎn)制造、農(nóng)產(chǎn)營銷等內(nèi)容。當年在這兩所學校的彝族學生中,除1947年秋國民黨24軍出師二次圍剿普雄后送來的32名“人質(zhì)”特殊學生就讀邊民實驗學校外,曾就讀于兩所學校的伍精華、王正才、馮元蔚、羅開文、沙茹芳、李明經(jīng)、李明琪、羅家修、朱德修、駱元勛、趙宇光等等,在新中國成立后相繼成為融入主流社會的首批彝族國家高級行政領導和高級知識分子。其次,寧屬彝區(qū)還相繼開辦邊民小學30所,其中省立邊民小學9所,屯墾委員會直轄邊民小學10所,邊疆服務部主辦邊民小學2所,孫子汶和嶺光電等彝人開設私立邊民小學8所,北山邊民小學1所。這些學校在各彝族地區(qū)培養(yǎng)無數(shù)會漢語、識漢字的山里娃,他們成為新中國建立之初,黨在彝區(qū)開展民族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再有,撤銷的西昌邊民訓練所被改組成立為邊民生活指導處,該處雖繼續(xù)保留作為來西昌辦事而路途遙遠無法當天返回家中的彝人臨時居住的招待所業(yè)務功能外,已轉(zhuǎn)化為教化彝人,特別是教化黑彝頭人接受政府理念為主的政府機構(gòu)。其工作方針強調(diào):宣導政府德意,改善邊民生活,加強國族團結(jié),提高彝區(qū)文化。以培養(yǎng)推行“三化政策”的彝族干部成為“彝務”工作骨干為重任,緩解寧屬地區(qū)民族矛盾和社會秩序的壓力。據(jù)1947年屯墾委員會統(tǒng)計,兩年間該處接待宣導彝人共計4500余人。還有,在西昌城內(nèi)創(chuàng)辦邊民實習農(nóng)場和邊民實習工廠,以利邊民實驗學校的學生實習外,也為周邊鄉(xiāng)村邊民提供見習場所。農(nóng)場和工廠主要面向彝族學生和彝族民眾推廣農(nóng)業(yè)新法和工業(yè)技能,包括選種、犁地、下種等耕種技術,施肥、除草、中耕、除蟲、輪作、閑作等田間管理和收獲后的儲藏、加工等等,以及玉米白酒和黃豆醬油釀制、皮革制作、棉麻織染、窯業(yè)加工和金工制造等等。
四、結(jié)語
民國時期,劉文輝的“三化政策”實踐運作出發(fā)點和實施策略及手段雖并非以尊重民族意愿為前提,但至少開始認同“彝人也可懷德”、“同化彝人也可為我助援”等理念,且醞釀和實踐過程中也曾引領政府在動用武力剿殺彝人時的程度上有所減輕,例如:進剿西康彝人的四次軍事行動已較之以往進村殺光、燒光和搶光不同,他們采用釋放、贖銀和坐質(zhì)讀書等緩兵之計,允許保住彝人性命的事件發(fā)生;陸續(xù)將“質(zhì)彝所”B18轉(zhuǎn)制為酷似現(xiàn)代教育的模式,即在四周建高墻和設衛(wèi)兵的校園內(nèi),迫使坐質(zhì)的黑彝上層子弟和部分西昌、冕寧自愿入學的白彝子弟共同學習漢族禮儀和文化。
注釋:
①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省會設在康定,劉文輝為省主席,轄雅、寧、康三屬。其中,寧屬所轄西昌、冕寧、越西、鹽源、鹽邊、會理、寧南、昭覺八縣,后又新增德昌、寧東、普格三個設治局,統(tǒng)稱為寧屬。
②《新康報》,1942年10月1日、10月19日《邊風》第4-5期。
③《新康報》,1943年12月7-8日。
④《新康報》,1943年12月28-29日。
⑤《新康報》,1944年12月15日四版。
⑥四川省第十八行政區(qū)專員公署編印《寧屬整個治彝方案及實施步驟》(內(nèi)部資料),P1-3,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八月再版。
⑦“三自政策”指李宗仁在1932年4月?lián)螐V西綏靖主任期間推行的“自治、自衛(wèi)、自給”政策。
⑧據(jù)2014年11月6日彝族老人李仕安回憶,1942年他在雅安首次覲見劉文輝時,劉曾與之聊及廣西李宗仁“三自政策”如何啟發(fā)自己構(gòu)思“三化政策”的話題長達一個多小時。
⑨民國時期,簡稱現(xiàn)四川省雷波、馬邊、屏山和峨邊四縣為“雷馬屏峨”。當時,這里不屬西康省而屬四川省所轄。
⑩雷波縣小溝鄉(xiāng)位于今四川涼山雷波縣城西南部,黃茅埂的東麓,距縣府58公里?,F(xiàn)轄莫以、腳馬山、單場3個村委會和23個村民小組。民國時期,這里不屬西康省而屬四川省所轄。
B11目前所及文獻資料唯民國三十年(1941)由四川省政府民政廳所印刷的民政叢刊《雷馬屏峨夷務鳥瞰》第4頁載有關于“倮別”的來龍去脈等信息。
B12冷寅東(1894-1982年),四川大邑縣人,原名廷桂,字薰南。民國七年參加護法戰(zhàn)爭。民國八年任川軍第二混成旅參謀,后歷任營長、團長、旅長等職。民國十六年收歸劉文輝部。民國十七年任川康邊防副總指揮兼川康邊防司令,后又兼任川康邊防軍第一師師長。
B13雷波縣拉咪鄉(xiāng)位于四川涼山雷波縣境西南部黃茅埂東麓的西蘇角河上游,距縣府55公里,全鄉(xiāng)面積216平方公里,現(xiàn)轄思嘎普、那木里口、嘎千、阿合哈洛、模爾5個村委會和14個村民小組。
B14建國前,彝族村落必有黑彝出面擔保不受其他黑彝和漢族襲擾。例如雷波的黃瑯地區(qū)由恩扎黑彝擔保,故吳奇黑彝不得前往黃瑯騷擾。雷波縣米角槽和甘洛縣田壩等土司地區(qū)也不例外。民國時期,雷波縣靖遠鄉(xiāng)一帶彝區(qū)曾由吳奇夫一惹擔保,所以其他諸如金曲、不色等黑彝家支不敢前往騷擾。因此,吳奇夫一惹不僅擔保彝區(qū)穩(wěn)定有功,而且搶掠漢人有謀,一度成為雷波彝族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箲?zhàn)勝利后,他因搶掠雷波縣溪洛渡下一個叫渡口村的漢人而被當?shù)貪h人打死。
B15王麟生(1900-1986年),樂山峨邊縣大堡人。1930年任24軍第25團團長,駐防樂山、犍為、雷波、馬邊、峨邊、沐川,兼雷馬屏峨剿撫司令和公路局局長及樂山城防司令。
B16蔣介石委員長當時在西昌邛海西岸附近的官邸。
B17民國時期,漢人社會把尚未投誠歸順政府的腹心地帶彝人稱為“野彝”。
B18“質(zhì)彝所”系民國前,設在西昌、越西、雷波、冕寧等彝漢雜居縣城,專門關押坐質(zhì)換班彝人的一種監(jiān)獄。
參考文獻:
[1]馬林英.百歲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記錄[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許瑤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