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按照“功能+結(jié)構(gòu)”的思路設計的小學英語教材,主要還是讓學生掌握語言結(jié)構(gòu)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全人發(fā)展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超越現(xiàn)有教材,并對現(xiàn)有話題內(nèi)容進行補充和更換,這樣英語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
【關(guān)鍵詞】英語教材;結(jié)構(gòu)+功能;問題與改變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11-0018-02
【作者簡介】龔亞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100088)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
當前,小學英語教材大都是按照“結(jié)構(gòu)+功能”的思路設計的,即首先考慮這個單元需要教給學生什么語言重點,如:這個單元要學習“第三人單數(shù)的動詞形式”,下個單元要學習用will表述將來時,或者There is....句型,同時,還要學習“建議”“問路”“購物”等等。在這樣的教學路子下,教師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教會學生掌握這些功能或結(jié)構(gòu)。按這種路子編排的教材往往是線性的,這些句型或功能大都在某個單元出現(xiàn)之后,就很少復現(xiàn)。換句話說,這種教學路子把語言學習看作是“搭積木”的過程,覺得每次學習一點,學生就能掌握全部知識,形成語言運用能力。
這樣的教學路子至少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從語言學習本身來說,這種路子屬于“合成性大綱”。Long & Crookes(1992)認為,“合成性大綱”是從教的體系考慮的,沒有從學生學的角度考慮。語言習得的研究證明,學習不是分塊的,按語法順序掌握語言的,不是孤立的、分項掌握的,所以要按照“有意義的習得整體組織”(meaningful acquisition units)來分析語言的構(gòu)成單位。也就是說,這樣的分析單位是詞匯、句型、語音、功能等,都是從語言體系來分析的,而這些體系在語言使用時、學習時卻不是學生掌握語言的順序,且沒有研究表明,功能和結(jié)構(gòu)可以這樣線性習得。他們認為,語言習得的研究不認為學生掌握英語是零散地一點點學會的,而是經(jīng)過較長時間不太規(guī)范地使用,有時也會呈現(xiàn)“倒退”和“U”型以及“Z”字形發(fā)展軌跡,才逐步能掌握到比較準確的程度。很多教師也有同感,他們說,自己把教材上的內(nèi)容都教了,學生當時也好像都掌握了,可是過一段時間,他們又不會了。所以Nunan(1999)堅信,語言學習不是一種線性的進程,學習者不是每次都能完美地掌握一個語法項目,而是同時學習好幾種語法結(jié)構(gòu),雖然同時接觸,卻運用得并不那么準確。除此以外,語言學習還是一個不穩(wěn)定的過程,某個項目似乎在某個階段已經(jīng)掌握了,但是在隨后某個階段又似乎“沒有學會”。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教學中就可以不考慮語法結(jié)構(gòu)、不考慮功能意義,而是應首先考慮讓學生學會做什么、體驗什么,再根據(jù)需要考慮學習什么結(jié)構(gòu)和功能可以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我們并不主張不學習語法,而是每次有限地聚焦某些結(jié)構(gòu),但又不指望學生必須準確地輸出,必須掌握完美的表達、準確的拼寫。正如Robinson(2001)談到大綱設計時說:任務型途徑并不指望學生的能力可以通過傳統(tǒng)的方式,每次學某個特定的句型結(jié)構(gòu),逐漸累加,就達到與目標近似的準確性,而是從認知的角度考慮任務的難度和輸入,在大量有語境的任務中接觸語言,并逐步形成能力。
第二個問題是:“結(jié)構(gòu)+功能”的教學路子從根本上說并沒有首先考慮學生的全人發(fā)展以及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主要還是以掌握語言結(jié)構(gòu)為主。在這種情況下,讓教師去設計思維品質(zhì)、優(yōu)良品格、行為規(guī)范的培養(yǎng)的活動,完成立德樹人的目標,就有點勉為其難。目前的問題是,教師只有一本教材,那我們該怎么做呢?我們建議教師首先要超越教材,不局限于教材,而要對教材進行改編、重構(gòu)。還可以補充其他資源,設計校本課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能僅僅考慮語言結(jié)構(gòu)。比如:中小學只教Open the door. I am opening the door.而很少教給學生,在公共場所開門時,要回頭看看后面有沒有人,如果有人就替別人扶下門,以方便后面的人,這就是行為規(guī)范,而且是一種國際上普遍認同的文明禮儀行為。如果教科書中只有“不能做什么”,全是Dont spit. Dont be rude.還是難以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此外,教師還可以對現(xiàn)有話題內(nèi)容進行更換與補充,話題應與為了出國而使用的日常生活內(nèi)容有較大不同,須更多地涉及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和他們面臨的各種生活、學習、家庭、社會中的問題,而不是與他們生活較遠的購物、點餐、國外旅游等話題。這樣的交流內(nèi)容包括人的素質(zhì)培養(yǎng),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校園和社會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公民意識和良好品德,成為一個品格高尚、行為文明、對人友善、有正義感、誠實勇敢的少年;還應包括學會用英語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樹立正確的意識,養(yǎng)成責任感,學習為人處事之道,解決沖突的可選策略,等。由于學習的材料與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和生活環(huán)境聯(lián)系緊密,材料的認知難度會大大減低。由于話題具有真實性,學生與人交流時可以言之有物,而不是背誦交際套話,這樣學生會從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和視野,也能在今后的國際交往中得到應有的尊重。
【參考文獻】
[1]Long,M. H. & Crookes,G. 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J]. TESOL Quarterly,1992(1).
[2]Nun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 Learning[M].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1999.
[3]Robinson,P.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