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成
【摘 要】2015年年末的電影《唐人街探案》以一種新奇陌生的混搭模式橫空出世,大膽嘗試將喜劇元素和偵探元素深度融合,成功獲得票房和口碑的雙重佳績。除了張弛有度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形象的人物塑造、豐滿自然的笑點設置外,電影中的宗教元素更是為影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既有東方佛教的心靈戒毒,也有西方基督教的人性救贖,試圖通過深沉的宗教理念來關注喜劇人生中的人性。
【關鍵詞】《唐人街探案》;宗教;符號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134-02
一、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教
一部喜劇懸疑的影片卻在開端呈現(xiàn)了《周易系辭》中的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道也?!薄吨芤住肥堑兰宜枷氲慕?jīng)典之作,影片無論是人物設置還是細節(jié)描寫,處處都隱現(xiàn)著道家思想。
在人物的設置上,道家思想的代表是男主角唐仁,唐仁諧音“唐人”,他被刻畫成十分虔誠的道教徒,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遭遇更是體現(xiàn)了中國道教的善惡觀。不難發(fā)現(xiàn),在唐人街混亂開心的生活中,唐仁身上有很多道教符號的體現(xiàn),他時刻配帶太極八卦,打麻將夸張到擺風水陣,破案一定要用尋龍尺,金鏈要帶八卦墜,他的偵探事務所更是滿墻的太極八卦,甚至連翻譯泰文都要找一個擺攤兒的算命先生,一系列的道家思想所代表的細節(jié)都在唐仁身上得以重要體現(xiàn)。唐仁的性格特色也正迎合了道家思想中的“善”與“惡”的對立,他是一個內(nèi)心善良、無害人之心的人,但同時也是一個貪圖錢財、膽小怕事的市井之人,依靠善的因素抵消了惡的因素,因而他在無辜被冤枉的遭遇之下也終究得以洗刷冤屈。
影片在情節(jié)設置和細節(jié)描寫中也不斷呼應了影片開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深刻含義。影片將其用兩次折紙的隱喻意象進行了解釋,道即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即一陰一陽。影片中思諾兩次問秦風如何把一張紙立起來,紙張所代表的就是“道”,是宇宙萬物萬象共同的基因,是世界萬物共存的空間,是人的善惡貪念的載體。當紙張被對折之后,形成兩個相對的平面,也象征著兩儀中“一陰”“一陽”的對立,即人“善”與“惡”的對立,善惡合一,善惡相對,善惡互動。這樣的隱喻意象與思諾所說的善惡總量論是相互印證的。人擁有善惡兩面才不是故事中“平面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立體的”人?,F(xiàn)實之中,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中,而不是站在道德絕對正確的標準中。
“折紙”的隱喻象征在片中出現(xiàn)兩次,看是簡單明了,實則暗藏玄機,除了體現(xiàn)道家思想外,還有另外深刻的思想內(nèi)蘊。要讓紙張站立,紙張折疊站立后變成了一個“人”,一個人要站立,就需要付出努力和相應的代價,如同一張平面的紙,想直立起來就要在平滑的紙張上留下一道無法抹去的折痕才能直立起來。人在世界中,在“道”中,沒有絕對的善惡,先要立足,就要犧牲,承受無法彌補的遺憾。
二、是非分明,善惡終報——佛教
佛教中將貪、嗔、癡、慢、疑稱為五毒,佛教思想認為五毒污染蒙蔽人的心靈,使人不能明心見性,產(chǎn)生罪惡,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即為心靈戒毒。
影片中盜竊團伙分別代表了佛家思想貪嗔癡慢疑“五毒”,北哥的貪、金剛的嗔、越南仔的癡、托尼的慢和頌帕的疑,這五個人在片中完整地展現(xiàn)普通人的人性陰暗面,是非常突出的負面襯托,五人雖然是配角,但卻完善了整部影片的邏輯關系,推進了影片的發(fā)展,同時制造懸念,使情節(jié)跌宕起伏,真相在層層阻礙下才得以敗露。
片中故事的發(fā)生地是異域風情濃厚的泰國,也是宗教信仰特別鮮明的地方,泰國大多數(shù)人是虔誠佛教徒,影片當中佛教的代表是頌帕,對于此人的刻畫是神秘又黑暗的,沒有過多交代但又推進故事的發(fā)展,他盜竊黃金,與兒子的失蹤有著不解之謎,他的一切丑惡行徑都在家中佛像的注視之下,甚至把盜竊來的贓物嵌在佛的身體里,這樣的做法也暗示了他的結局。兇手使用佛像手中的金剛降魔杵打死了頌帕,不是任何其它可以作案的工具,黃金雕像降魔杵的鏡頭畫面不斷重復,暗示了佛教當中“善惡終報”的思想,無比諷刺和意外的是殺人兇手卻是另一個惡人,以惡制惡正是泰國佛教中的一種現(xiàn)象。
象征符號在《唐人街探案》中的是無法缺失的因素,符號化的運用使得影片在細節(jié)處理上更加細膩,直指影片的思想內(nèi)蘊,同時給予觀眾更多的聯(lián)想空間。在對佛教思想的指代上,金剛降魔杵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物件,金剛降魔杵是佛教中的重要法器,其身有三尊佛像,分別為笑、怒、罵三種形態(tài),用以降伏魔怨。頌帕的貪與惡,注定會得到佛的制裁,降魔杵象征著無限的威猛法力,使惡人得到制裁,消除自身一切罪孽,恢復自性清凈。黃金雕像與降魔杵的出現(xiàn)并不是巧合,頌帕死在了自己制造的罪惡之下,更是印證了佛教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唐仁和秦風在頌帕的研究所尋找破案線索時,屋里出現(xiàn)多尊佛像,同時利用大量的冷色調(diào)和人物面部的突出,在這部懸疑探案片中不僅營造出了懸疑片的驚悚,更暗示了人性惡與黑暗的一面終究會被拆穿。
三、人生原罪,救贖善終——基督教
基督教主張原罪說,認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只有篤信上帝,才可能獲得靈魂的拯救。欲望和貪婪構成了《唐人街探案》電影中的人物的原罪,人受邪惡的欲望所驅(qū)使,導致了性格及行為的扭曲。
中國道教和泰國佛教在影片中從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了對善惡觀念的不同理解,雖然理念存在差異,但依然有共同之處,人均有善惡,善惡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除此之外,電影對救贖與欲望兩個主題的探索也通過視聽語言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深刻體現(xiàn)了基督教最核心的思想救贖。片中基督教最典型的代表不可置疑是女孩思諾和養(yǎng)父李。泰國是一個全民皆有信仰的國家,影片當中處處都有體現(xiàn),每個家庭都會有供奉的神龕,并且要用紅色的燈點亮,即使是華人在唐人街也會供奉神龕,唐仁家的武財神關二爺、阿香家的灶王爺、頌帕家的泰國佛,而在思諾的家,角落里的桌子上也有一個亮著紅燈的神龕,鏡頭一閃而過,那里竟然是一個十字架。在泰國信仰基督教的人數(shù)是非常少的,思諾和養(yǎng)父是其中獨特的代表。首先是思諾的養(yǎng)父,無論是家中供奉的十字架還是唐仁和秦風推斷出的殺人動機,都足以體現(xiàn)養(yǎng)父李的思想和信仰。心中的欲望和憤怒使他的人性扭曲,致使了一系列瘋狂的舉動,雖然影片的最后給了一個相對開放的結局,但無論探案結果如何,他的行為已經(jīng)違背了信仰,殺人行為已經(jīng)觸犯了基督教義的“不可殺人”誡條。養(yǎng)父李最后選擇跳樓自殺的行為是一種贖罪,但自殺是無法得到根本的救贖的,影片巧妙地安排坤泰開車恰巧將其撞死,體現(xiàn)了基督教中的寬恕思想。
女孩思諾是故事發(fā)展最關鍵的轉折點,她多次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善惡觀念,而與其襯托的秦風則是“個體”立性代表,面對女孩給出的題目,默默無言給出答案,兩者看似是同一,其實反差強烈。影片依靠這種強烈的反差,隱喻著一個深刻的思想:人性中都有善惡兩面,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發(fā)覺人性中的善端將其升華,揭示人性中的惡端將其摒棄,懲惡揚善才是最重要的善惡觀。
電影中“鐵血神探”黃蘭登,扮相與唐人街格格不入,與坤泰在警局中是競爭關系,最終任然敗給坤泰,他沒有唯一的信仰,但是卻有很大的執(zhí)念,正是這種執(zhí)念讓他最后將成功拱手相讓,為他人做了嫁衣。其次是坤泰,他是一個內(nèi)心矛盾、迷茫的代表人物,隨身佩戴佛牌,家中卻還供奉著福祿壽三星,貼著太極八卦,佛教與道教交替出現(xiàn),暗示了他是一個沒有方向的凡人。
參考文獻:
[1]林映像.一場喧囂瑰麗的游戲電影——《唐人街探案》調(diào)色手記[J].數(shù)碼影像時代,2016(01).
[2]陳思誠,李金秋,馮斯亮.“我一直想拍一部偵探電影”——《唐人街·探案》導演陳思誠訪談[J].當代電影,2016(02).
[3]吳風.藝術符號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4]張愛民.金基德電影的宗教性[J].電影評介,2009(09).